金刚经原文网

佛教戒律是怎样形成的

发布时间:2024-02-09 05:21:06作者:金刚经原文网
佛教戒律是怎样形成的

相关视频:

1、佛教戒律是怎样形成的

2、 律宗第一山 的奇特建筑

3、为什么戒牒在解放前可当钱用

戒律有哪些含义:

戒与律的并称。戒,梵语尸罗,指防非止恶的戒法。律,梵语优婆罗叉或毗尼,指生活上的规律。《大乘义章》卷一云(大正44 468a):

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非焚烧行人,事等如热,戒能防息,故名清凉。(中略)以能防禁故,名为戒。(中略)所言律者,是外国名优婆罗叉,此翻名律。解释有二:(一)就教论,(二)就行辨。若当就教诠量名律,若当就行调伏名律。

戒与律原有不同的意义,而 戒律 并用,意谓维持佛教教团之道德性、法律性的规范。亦即 律 指为维持教团秩序而规定的种种规律条项及违犯规律之罚则,属于形式的、他律的。 戒 指内心自发性地持守规律,属于精神的、自律的。然而戒与律并非分离而行,而是平行地共同维持教团之秩序。

曹魏 嘉平年间(249~254),天竺三藏昙柯迦罗至中国,译出《僧祇戒心图》,为戒律传入中国之始。唐代,鉴真赴日,于东大寺设戒坛授戒,又建唐招提寺弘传戒律,戒律遂传至日本。

戒律在印度佛教中,是所有佛教徒必备的条件,所以没有单以戒律成立宗派的意识。但在民俗习惯、气候风土完全不同的中国社会,要完全按照律典上的戒条规定去实践,实在很困难,因而除了逐渐加强对律文异解及戒律内涵的探讨,以及产生完全以律藏之研究为主的律宗之外,其他如依据《法华经》而形成的天台宗、依据《华严经》而形成的华严宗、教外别传的禅宗,皆各有独特的戒律。

日本在传入中国佛教中的律宗后,不久又发展出依据《法华经》而形成大乘圆顿戒,并舍弃一切禁令式的戒律特质,而创造独特的戒律。

◎附:木村泰贤着 欧阳瀚存译《原始佛教思想论》第三篇第四章〈戒律之精神〉(摘录)

佛陀以解脱正道、劝导出家、依于纯真之动机为主。其有动机不纯真者,亦姑容认之。斯即佛陀之教团即僧伽所以扩大之一因也。虽然,佛陀所最感困难之点,实亦在此。盖由于动机真纯者,中途纵有过失,亦容易复其本来。若原出勉强者,而欲使之心向真道,则其事匪易。适应于兹必要,佛陀乃设为规则,是为教团之外表的规定,即律(vinaya,毗那耶)是也。

据此,一方可使佛弟子辈,得同为释子沙门而统率之。同时于他方,则纠正其中所发生之违误,而使成湛然纯净之沙门。且循于教团之扩大,益感此需要弥切,寖至不得不设置极其细密之规定。以此规定,编成系统,是即谓三藏之一,毗那耶(律)藏也。大约比丘为二四0条(中国概谓之二五0戒),比丘尼更于此外,增加数十条。佛教团依此,乃得所凭藉。故虽以不纯之动机,或勉强出家之弟子,亦当循兹外表,渐使道行殊胜,其效果固非常之大也。

盖佛陀所重者,虽完全为基于自觉、精神方面之修养,但精神之修养,亦赖于外表之道行。今欲划一此类事实与各色各样之弟子,固以依于外表之规定为最有效,爰据此理由而为施设。是故凡兹规定,即至佛灭后,亦如佛在时。为维持僧伽(教团)最属重要者。其为一定秋毫不可犯之物,固无足异,尤其以戒行最高之迦叶(Kassapa),为教团之领导者,弥足以示戒律万能主义,特占胜利也。

虽然,吾人兹宜注意者,即戒律之精神是矣。戒律之为物,原多适应于时、处、位所制定者。且自佛陀入灭之际,对于阿难之遗训考之,当勿忘茍过于拘执律之条文,则反不合于佛陀之精神。试再征诸当时之舆论,亦得证明之。如《中阿含》〈伤歌罗经〉:

何因何缘,昔沙门瞿昙施设少戒,然诸比丘多得道者?何因何缘,今沙门瞿昙施设多戒,然诸比丘少得道耶?

此佛陀晚年,多数人于集会时所述之批评也

。盖当佛陀传道之初,出家者多由于真诚纯净之动机,故得解脱者其数较多。反之,迨后多为依附僧伽之势力而出家者,故得道者其数较少,即根据于此等事实者是也。质言之,若就此放任之,则不易解脱之人必多,斯佛陀所以制定多戒,众人不能洞悉其故,缘有如上之疑议。

综之,即自此考之,亦足以明制定多戒,原非佛陀之本意,洵为出诸不得已。是故假若佛陀会下,无不良分子,尽属上机,则就令其时其处,有所制定,然亦无似此之繁琐,固不待言。且若以此为时处不同所制定,则与今日所传之戒律,亦当大异其趣,讵非易于推知者耶。由此以谭,吾人以为厥后灰山住部(鸡胤部,Kukkutika)视戒律为方便说,主张不当过于拘执(假若《部执异论疏》之记载为碻实),殊可谓得佛陀之真意。要之,戒律固属出家修道之大指针,然过于拘泥末节,亦断难得佛陀之真意,吾人固始终认为如此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