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我往佛处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前面说的临,是将要命终。现今说终时,正是暖气退尽神识离去。所谓心不颠倒,就是因为一心不乱,所以不颠倒。因为不颠倒,所以不往生别处。所谓即得,就是说速度快啊。
所谓颠倒,就是由于平日随顺妄想,不修正念,心多散乱。如前面所谓将要舍弃暖触,一生的作为,同时现前,心神惶怖,行为慌乱。应入地狱的,把刀山剑树,看作园林。应堕畜生的,把马腹驴胎,认为是殿堂。就是作善的,应当生到人天道的,未免憎爱父母,以及小圣初发心的,还不能正知出入哪里,都是所谓颠倒啊。乘着这颠倒,在三界七趣(六道加仙道)中,随业力轮回生死。这里既然一心不乱,那么内心坚固正念,外在感应佛的迎接,舍了这个报身,直接往生极乐国。如佛说的:“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又说“一切国土,唯想所持”,净土想成就,必定能往生,当然无疑啊。所谓别处有三个,一是娑婆世界,二是其余佛国土,三是极乐国边地,这里都不是。所谓速,就是不经过中阴身,不隔时日,《观经》所谓“如弹指间,往生极乐国”啊。又智者大师说:“临终在定的心,就是净土。动念,就是往生净土时。”所谓在定,就是这里的心不颠倒。所谓动念,就是愿生极乐国。
大本《无量寿经》说:“那身体不是世人的身体,也不是天上人间的身体啊。都是积众善的德,自然虚无的体,莲华中化生,也没有乳汁养育。”
所谓积善,就是善根福德成就的身,不是用欲爱为因,四大为体,所以不经过胎生,而是托质莲华池啊。所谓也没有乳汁养育,就是说明是自然增长,不是如北俱庐洲,还要指端冒出乳汁来养育啊。
那往生的,由于前面说的一心不乱,有三辈九品的因。再细分,也应当是无量。
所谓三辈九品,大本《无量寿经》讲三辈,《观经》讲九品啊。因为一心分事和理,事理也各分胜劣。往生后,根据本人修的因而分品位啊。所谓三辈,如大本《无量寿经》说上辈是,发菩提心,专念阿弥陀佛,修种种功德,愿生极乐国。临命终时,佛与圣众,出现在那人面前。便在七宝池内,莲华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他住的七宝宫殿,在虚空中,离佛较近,这是上辈往生的。相配的是,双双达到事理一心啊。所谓中辈是,不能大修功德,但也发菩提心,专念回向。命终往生极乐世界,功德智慧,比上辈差一些,这是中辈往生的。相配的是,事一心有余,理一心不足啊。所谓下辈生是,不能作种种功德,但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甚至十念。往生的那宫殿,只在地上,又比中辈差一些,这是下辈往生的。相配的是,只得到事一心,没有得到理一心啊。所谓九品,《观经》所说的上三品,有往生极乐世界就得到百千陀罗尼门的。有经一小劫,得到无生法忍的。有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的。相配的是,双双得到事理一心,但有深浅,所以成三品,类比上辈啊。中三品,有往生极乐国,就得到阿罗汉的。有往生极乐国半劫,得到阿罗汉的。有往生极乐国一劫,得到阿罗汉的。相配的是,事一心有盈余、理一心有亏欠,也有深浅,所以成三品,类比中辈啊。下三品,有往生极乐国,经十小劫,能入初地的。有经过六劫,莲华才开,发无上道心的。有十二大劫,发菩提心的。相配的是,有事一心没有理一心,也有深浅,所以成三品,类比下辈啊。所谓细分,如前面的阶品中,分了又分,那么百千万亿无尽的辈品,都是因为事理得到的深浅不同,而有次第啊。
如《观经》认为上品上生是得无生忍,天台宗判属初地,而《华严经》说明无生忍,自有浅深。那么上上品中,相信有多种品级,何况其它品级?
所谓浅深,就是八地净忍分中,《观经疏》说,无生忍,略有二种。一是对法,二是对行。对法,那么没有起作的理,都是无生。慧心安住这里,所以名为忍。对行,那么报行纯熟,智符合理,无相无功,宽阔如虚空,清湛如大海。心识妄惑寂然不起,才是无生。前面的说法还是通每一地,后面只是八地专有。其它如前序中的辨析,所以知道无生忍位,自有浅深。那么上上品中,从一地直到八地,已包含多品,其它可知了。所以细分起来,也应当是无量。
又三辈九品,《无量寿经》与《观无量寿佛经》二经相配,各种说法稍有不同,如《辅正解》可以融通。
《观经疏》说,这部经的九品,是为了识别品位的高下,就是大本《无量寿经》的三辈啊。孤山智圆法师认为大本《无量寿经》的三辈,只对应《观经》的上中六品,因为三辈纯粹是善行,不涉及恶人啊。灵芝元照律师判三辈只对应上品。所以各种说法稍有不同。草庵禅师的《辅正解》说,天台认为九品与三辈相同,是对位次相同,不是对行因说的。那么孤山智圆法师,灵芝元照律师,都不违背天台。所以如此,是因为天台只对位次,那么辈品正好相同。二位大师只对行因,那么只对应中上。各有根据,取义不同,所以不违背啊。实际而论,那烦恼不异菩提,开始为恶哪里妨碍最终为善?恶人既然已经成善,难道不能与贤圣同列。三辈九品,正相配合,又何必怀疑呢?
又《华严经》说明念佛人,数与心等,就是三辈九品随因不同的意义。
所谓数与心等,《华严经》的离垢幢菩萨偈说:“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舍,此人得见佛,其数与心等。”《释论》说,数与心等,是说随念随现。随念有二个,一是随念多少,佛也多少,如念佛一声,有一化佛从口中出来等。二是随念浅深,佛的应现也有浅深,如临终见佛有胜有劣等。多少浅深,就是辈品的分别啊。所谓“此人得见佛”,就是阿弥陀佛出现在他面前啊。所谓专念,就是一心不乱啊。
又志眼法师说二种净业,也是三辈九品的意义。
志眼法师说:“往生净土这一法门,有二种净业。一叫正观,默默观照本心啊。二叫助行,备修万善啊。二件事都达到了,就了达四净土了。如果只达到事善,近的往生凡圣同居土,远的作三土因罢了。”所以知道净土,正是理入菩萨所的登境界,而兼容悠悠众生罢了。又说:“圆融根机体悟佛道,是最上的净业。如果加愿作为引导,就进入优品。愚朴的人,只要称佛发愿也能往生。”观察净土一门,圣人没有抛弃不管的啊。按他说的正观,通上中品。他说的助行,通中下品。又法师这个论点极善,读者不要忽略。
有人说九品中,八品从莲花生,因为第一上上品是金刚台迎接。现今参合经论看,仍然认为九品都属于莲花生。
所谓八品从莲化生,根据《观经》上品上生的经文说:“自见其身,乘金刚台。”唯独没有莲华二字,所以说八品,是从莲花生。但是经论说明,历历可数都说往生西方的,都是从莲花生。大本《无量寿经》的法藏愿说:“无央数的世界,诸天的人民,以及微细昆虫,生到我剎土的,都在七宝池内,莲华中化生。”说“都”,那么就是全部九品了。又说:“他方的大菩萨,要见阿弥陀佛,直接在极乐国的七宝池内,莲华化生。”说大菩萨,那么必定不是中下品了。又说:“那上辈的,命要临终时,佛与圣众,都来迎接。就在七宝池内,莲华化生。”说上辈,就是正对上品了,并没有最上品不从莲花生的意思。又《法华经》说:“听到这部经典,如依经典说的去修行,命终就往生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大菩萨围绕住处,生到莲华中,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那么得无生忍,不是上上品吗?又《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而说“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那么普贤往生,不是上上品吗?又《宝积经》说明十心回向,后得莲华化生,那么十心菩萨,不是上上品吗?这样参考,确有明证。问:“果然如此,那上上品文中,为什么说金刚台,不说莲华?”答:“文字相互有无,不必拘泥,怎么知道呢?上品中生,也说乘紫金台,又要说七品从莲花生吗?何况中品以下,也只说这人命终,譬如壮士屈伸手臂的顷刻间,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文中并没有莲华二字,又要说六品从莲花生吗?那么既然不认为莲花为优胜,那么中下劣品,为什么不从莲花生?又中品以上,却说莲华台,那是金刚台紫金台之类的呢,还是莲华之类的呢?错杂不伦,进退无据,可知文字互缺而意义必然周全啊。”我认为各有莲华,华各有台,台各不相同,而金刚是台中最优胜的罢了。如怀玉法师感应银台先来,金台后来,可以验证啊。并且台有二个含义,一是基台的台,那么台在华下,如世间刻画的像,下面作宝台,台上安华,华上安佛,就是啊。二是房台的台,那么台在华内,如《法华玄义》中,认为莲表达十如,直到如是报的文字等等,譬如莲实围绕房台。又说:“实依于台。”实就是莲子,莲子藏在台中,就是世间所谓的莲房啊。又《华严经》十地莲华文说:“琉璃为茎,栴檀为台,玛瑙为须,阎浮檀金为叶。”并称茎台须叶。而《涅槃经》也说:“譬如茎叶须台,合为莲华。”这所谓台,都是房台啊。就是《法华经》中甄叔迦宝(赤色宝石)作为台的意思啊。这样看来,可知《观经》的华座观中,先说作莲华想,然后说释迦毗楞伽宝(宝珠)作为台,就是华内的台啊。又说:“每一金色,处处变化,或作金刚台,或作珍珠网等。”就是华下的台啊。所以上品中生,先说紫金台,然后说脚下也有七宝莲华,那么紫金台在华下很分明了。华必有台,台必有华,说金刚台,不说华,与说华不说台,是文字前后互显罢了。只是上上品一生到莲花中,就立刻华开,立刻见佛,立刻证道,其余华开就渐渐晚一些,见佛渐渐迟一些,证道渐渐远一些。这样的分别,可知上上品独胜,不是没有莲花啊。如果以为没有莲花为胜,有莲花为劣,是鄙薄莲花啊,怎么到达莲邦?而华座观,说明佛坐莲华,那么佛也劣了,这个理怎么说得通?问:“极乐九品,八品从莲花生,四明尊者为什么有这样的话呢?”答:“四明只说八品从莲花生,没有说不从莲花生是什么品。认为中下品也没有莲华,如果上上品不从莲花生,应当会说。但却只是开个头,不说个究竟,为什么?或者这八个字是传写的错误,怎么知道不是极乐九品,必从莲花生?”等有高明的人再辨析吧。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