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和微信上广泛流传着这样一个帖子:
【功德箱】日本寺庙里,常有人取箱中钱,和尚却假装看不见。和尚说:“能到寺里拿钱,可知已窘迫至极,佛门本是济人呀。曾在寺庙拿钱的人,心怀感恩,会加倍回报社会弘法礼佛……。”去年,我亲耳听到某中国大和尚恶狠狠诅咒:“偷功德箱的钱就会下地狱!”哦,后者将这个箱子视为自己的私囊了。
这个帖子的原始出处是作家萨苏写的一个个人经历:
前几天,我陪一位朋友在日本大阪旅游,我们不知不觉走进一座寺庙。日本的寺院,多半就在车水马龙之中闹中取静,最主要的功能则是墓地所在——日本人死后,无论原来是哪个宗教,都要取个法号,把葬身之地放在佛寺里面。
寺院自然有功德箱。我指着功德箱的侧面让朋友看:功德箱的侧面有锁,但明显被砸过,锁的扣鼻都坏了,只好重新换一个。这个还算是好的,旁边那个一看就已经被砸过四五次了。“难道庙里经常会闹贼?”朋友问。我点点头,说:“你也可以做这个贼,和尚不会管你。”朋友狐疑地回头看我。
在日本,庙里的功德箱——他们叫“赛钱箱”,上锁纯粹是个形式。日本的善男信女对寺庙施舍甚多,所以经常会有人来偷功德箱里的钱。大部分是小孩子,但也有成年人,或从箱子上抠个洞,或把锁给砸了。这种事儿,日本和尚是不管的,来贼不抓,一千甚至一万都随他拿。朋友觉得很不可思议,和尚的钱也是钱啊,难道都修行到不拿钱当钱的份儿上了?自然不是。那他为什么不管呢?
我有一个在日本当教授的朋友曾和我讲起日本寺庙功德箱经常被盗的事。
一天清晨,他去拜访一个和尚朋友,结果看到一个奇怪的场面:和尚正在扫地,旁边站着一个年老的来客,看上去满面病容,似已来日无多。扫地的和尚,慢慢地扫。一板一眼。形销骨立的老者,在和尚身后亦步亦趋,欲言又止。良久,老者微微叹气。取出厚厚一叠日元,默默放到功德箱里。双手合十为礼,转身离去,步子竟似十分轻快。
教授揪过和尚,问他何以如此怠慢香客
?那和尚笑嘻嘻取了功德箱里的银子,缘何也不加解释。接连几次碰到这样的事情,教授才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那位老者或许就是当年偷过功德箱里钱的人。也许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世路走得多了,让他慢慢觉得,这是一生愧疚于心的事情。到老了,他最终会把钱还回来。甚至十倍百倍地还回来。教授的推测在和尚那里得到了印证,和尚终于点头说:“就是这样,拿走的钱,最终都会还回来的,所以管它干吗?”“那你为什么不理他?”朋友问。“还了,心就平了,还说什么?”这话,带了一点禅机。
三亚南山景区一个孩子在用粘杆偷盗功德箱里的钱
萨苏先生的这个故事,后来被人改编成下面的版本:
黄昏,寺庙里静悄悄的,香炉里烟雾弥漫,僧人们正在吃晚饭。
一个男人悄悄地溜进寺庙,来到功德箱前面。白天,男人曾来过一次,他看到很多人往功德箱里放钱。看看四周没有人,男人便将功德箱放下,从里面往外倒钱。
在一边儿,小沙弥和师父看了个一清二楚。小沙弥说:“师父,有人偷钱!”师父说:“我知道。”小沙弥说:“我们去把他抓住……”师父说:“不用。”小沙弥急了:“师父,为什么啊?他偷了我们的钱,他是小偷!”师父说:“他不是小偷,那不是我们的钱……”“那怎么不是我们的钱呢?”小沙弥盯着师父。师父说:“那是人们放进去的钱,现在有人需要它,取出来,怎么算是偷呢?”小和尚听了默默无语,他眼睁睁地看着男人将功德箱里的钱取走。
等男人一走,小沙弥就跑到功德箱前面,他往里面看了看,说:“师父,里面还有钱!”师父点点头,说:“他只是拿走了他需要的那一部分。如果他是小偷,还会留钱在里面吗?”小沙弥点了点头。
没想到的是第二天黄昏,那个男人又趁着大家吃晚饭的时候溜进了寺庙,他来到功德箱前面,看看四周没有人,又将功德箱放下取钱。
这一次,小沙弥和师父依然看了个一清二楚。小沙弥见了,说:“师父,他是小偷,他又偷我们的钱了!”师父说:“人放钱,人取钱,人的钱人花,何为偷啊?昨天他取走一部分,因为不够,再取走一部分,有何不可?”小沙弥非常生气,可不敢发作,只好眼睁睁看着男人取走功德箱里的钱。
等男人一走,小沙弥就跑到功德箱前面,他往里面看了看,发现里面还有钱,心想男人总算不太坏,便作罢。此后,男人再也没有来寺庙。
一年之后,男人再次踏进寺庙。男人来的时候不是黄昏,而是上午。男人进了大殿,拜了佛,来到功德箱前面,他打开皮包,掏出厚厚一沓钱塞进了功德箱。旁边的人都张大了嘴巴--这男人也太慷慨了。
小沙弥看到这一幕,忍不住走上前去,问男人为何这么大方。男人提到了一年前的事,他说自己那时候走投无路,非常需要钱,看到功德箱里的钱,就打起了歪主意,功德箱里的钱让他绝处逢生,现在他的日子好了,他就来加倍奉还。
小沙弥把这事告诉了师父,师父说:“每个人都有困难的时候,只要我们给别人一条出路,别人就能走出困境,最终,我们也能得到加倍的回报。功德箱,那是人们的功德箱,也是我们的功德箱啊!”
后来,这事传开了,寺庙的住持便特地放了一个功德箱在寺庙门口,小沙弥专门负责管理这个功德箱。每天,小沙弥都会往功德箱里装钱,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去取钱。开始的时候,白天装满钱的功德箱,第二天一早就变少了,可是几个月后,再也不用小和尚往功德箱里装钱了,每天早上,功德箱里都是满满的一箱钱,小和尚不得不取出很多钱,否则,里面就装不下了。那里面的钱,有人加倍奉还的,也有人捐献的。加倍奉还的人想感恩,捐献的人想行善帮助他人。
一个功德箱,在帮助了千百人的同时,亦得到了千百人加倍的回报。一个慈悲的人,一颗慈悲的心,唤醒了整个世界的慈悲。
微博的帖子和上面这篇编撰的故事,在网络上快速的传播着,甚至很多学佛的人都在转发。转发的人都认为这是一篇“佛教正能量”的文章,殊不知这篇文章会误导大众。
自佛陀创建僧团以来,僧团日常生活一直是靠接受信众的供养来维系的。信众以清净信心供养三宝的财物,通常被称为“信财”。(注:此处的“信财”与七圣财中的“信财”的概念有所不同)佛教早期,僧团每日要托钵乞食,夜宿丛林,所以不需要信众供养钱财。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备受历代帝王的重视,封地建寺,僧团有了居住和修行的寺院,托钵乞食的传统渐渐消失了。随着时代的变迁,寺院内开始设立功德箱,接受十方信众的供养。功德箱内的钱物,就是我们常说的“僧财”。
学佛的人都知道,盗取僧财是有很严重的果报的。《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说:“若有众生,偷窃常住财物谷米,饮食衣服,乃至一物不与取者,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正法念处经》中说:“若何等人取佛财物而自食用,不还不偿,不信彼业而复更取,复叫他取......堕阿鼻大地狱黑肚小地狱......”《大般涅槃经》中说:“若佛灭后,一切信心所施佛物,应用造佛形像及造佛衣、七宝幡盖,买诸香油、宝花以供养佛。除供养佛,余不得用!用者,即犯盗佛物罪。”《佛说因缘僧护经》中说:“有九种人常处阿鼻大地狱中:一者食众僧物,二者食供佛物......
或许有人要问了:“佛家不是讲慈悲吗?难道看到别人落魄受苦,也不能去帮助吗?”当然不是。如法的做法是:文中的那个老和尚走过去,示意盗窃的人不要这样去偷功德箱里的钱,老和尚从自己的单金(生活费)中拿一些出来接济这个人,同时要向他说明盗取僧财的果报,这样可以避免那个人因盗窃僧财而落得不好的果报,同时也能帮助到他。退一万步说,老和尚即便自己没有单金去帮助他,那么老和尚自己拿功德箱的钱布施给这个落魄的人,都好过那个人自己盗取功德箱的钱,因为两种行为产生的因果完全不同,这是真慈悲。
按照佛家的制度,寺院僧团共有的财物,即便是方丈主持个人,也无权擅自使用,需要经过僧团全体议事决定如何使用。僧人拿寺院的东西送人情,严格说来都是不允许的。但是在某些特殊的历史时期,僧人用佛门之物救济黎民百姓,则是没有问题的。抗战时期,国难当头,虚云大师即曾大权示现,拿出寺院钱粮以济难民。据《虚云和尚年谱》记载:“民国十五年丙寅八十七岁近年滇中多事。兵住民房。已不相安。秋收稻熟。民不敢收。畏兵也。予往军部商。得其允许。如有僧人领导农民收谷者。兵不许阻。因是数千乡人。共来寺住。始则同食干饭。继则粥。粥尽则同食糠。饮水。乡民见僧伽同甘苦如是。为之下泪。及军事略定。农民乃得返居。此后共同维护寺庙。皆出至诚。”数千乡人共来寺住,寺僧与民同食同饮,所供饮食都是信施于佛法僧三宝之物,若拘泥经文,则僧俗岂不都在造罪?若怕造罪而忍视苍生受难而不顾,则又何谓佛家之大慈大悲心怀?——由此可见,虚云老和尚的做法正是佛家的大慈悲。
讲到这里,再顺便普及一点常识。寺院中什么样的人可以享用信众供养的“信财”?是不是所有的僧人都可以享用信财?佛经中讲:第一、戒律清凈;第二、每天不停地闻思修行。经中讲:“虽然戒律清凈,但若不闻思修行而享用信财,将来要用自己的血肉偿还。”
很多人到藏区,会看到藏地的僧人通常自己做饭,不像在汉地寺院,有公共的斋堂,有专门做饭的僧人或居士负责做饭。藏地寺院的僧人在这方面很注意,甚至有的僧人终身不接受信财供养,只接受自己家里人的供养,唯恐自己不具格享用信财而落下果报。甚至一些大活佛也终身不接受供养。
右穿便服者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大藏经》对勘局局长,
《藏英汉大辞典》主编,塔公寺寺主土登尼玛仁波切。
我的师叔公,川藏赫赫有名的土登尼玛仁波切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他去美国讲学时,本来大学给他是有报酬的,但是他认为不应该用讲佛法来获得报酬(佛法是无价的),所以美国大学给他的报酬他一分钱都不动,全部用于他翻译整理古旧经书的事业中,他自己的生活费用靠他在美国餐厅洗碗打工挣得,一些在美国生活的藏人听说后,都不敢相信,纷纷跑到餐厅去看,果然看见这位被尊为“活佛中的活佛”在那里洗碗挣自己的生活费。
藏传佛教的很多书籍中,都对不具格僧人享用信财而落得惨烈果报有开示,下面择录几条:
1、《密宗法义精要》:
日寿(孤独)地狱。此中受苦方法无定,主处亦无定,受苦亦无定时,多在岩阿山间,或树窟海隅,碓帚磨中,看似不苦,其实苦甚。“岭极惹巴大德见雅佐撮海子即叹曰:“可怜!可怜!”众弟子问之。答曰:“此中有一喇嘛。弟子欲见之,大德显通,水立涸,见大鱼长数百里,遍身有虫,大若牛马,啮食其肉,辗转甚苦。”此亦孤独地狱,受苦者为后藏黑马喇嘛,以他生前治病骗人供养也。又德格河中有大木,开木得蛙,大如鞋,小虫嘬食,受苦未死,因请大德以三十七坛加持之,即报尽死。此为某寺波及管家,亦因业力致此,若此者非人间地狱乎?
2、《掌中解脱》:
又一位大成就者,在雅卓的湖内,发现后藏达那地方的一位喇嘛,因滥受超荐祈福的供养而受生为一条大鱼,体积至少又雅卓湖一半大,身体被许多其他生物所啖食。这位大成就者因此告诫他的弟子:“勿滥受信施!勿滥受信施!”
帕绷卡大师又讲了几个相关的故事。例如,以前有块磐石中,一只大蛙被无数小蛙所食。另外有个德格上师,某日吩咐他的弟子说:“今日不管河里漂来什么,你们都把它捞上来给我。”结果有一颗树被打捞上来,剖开一开,数洞里有一只大蛙,正被许多小蛙所攒噬。据说前者是一个滥受信施的上师,后者是曾任德格某寺的大管家。
当上师大金刚持访问康区的时候,曾亲闻这么一桩事情:在多须地区一个名叫“浦”的湖里,有一只状似黑牛毛帐篷的大怪物,它夏天潜没在湖里,冬天水位降低结冰的时候,背部就露出湖面,被鸟等许多动物噬食。
3、《祈竹活佛自传》 :
由於後来大家都认为我是悉弘仁宝哲(Shrivam Rinpoche)之转世,在这况不妨说一说他的历代生平...这位第五世之悉弘仁宝哲积美仙藩多杰(JigmeyZhanphen Dorje)自幼便显出非凡能力。有一次,他力称某块石头中有一虫被困在内,由他的兄长打碎石後果然见到是如此......
4、大成就者唐东加波在莫年格山谷里,看见一块磐石中有一条一木轭许的大蛇,周身上下密布着成千上万拇指大的青蛙吃着它。尊者对它做了加持,将其超度。并对众僧人说:“无有功德之僧人若享用信财、亡财,就会变成这样。”
5、噶玛巴法王年仅六岁时,从所住之处贡布嘉卡山谷附近的平原到安闲散步去的路上,在戏耍过程中将鞭柄插入一块磐石中,结果石头裂开,石头中间有生形如肺脏一样的旁生,身体外面有许许多多芝麻许的黑白小虫残食着它。法王噶玛巴向它吐了口水作加持,使其命绝身亡,并将它的尸体火化。众眷属问:“这是什么原因?”法王说:“我往昔转为游戏金刚(第四世噶玛巴)时,此地的一位享用信财、亡财的上师祈祷过我,因此如今我将它从恶趣中救脱出来。否则,它仍要堕入地狱中,那些白色的小虫是他享用活人信财的异熟果报;黑色的小虫是他享用死者亡财的异熟果报。”
寺院之物(含供佛物)来自十方信众所供养,常人不可以无偿拿取!对于三宝物,出于私心擅相授受,则双方皆有罪。若寺僧见落难人行将倒毙,大发慈悲而取饮食救其命,被救之人原非贪心,活命要紧而接受,则双方皆不有罪。受恩之人日后也应涌泉相报,护持三宝,做增上因缘。非常时期做非常处理,无可厚非,但不能做常态化的理解。因果务必要清楚,这也是信众在处理自己与寺院及僧人的关系时,所不能犯糊涂的一个原则。
“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我们学佛人,一定要明白因果,要明明白白的学,不要糊里糊涂的学。网络上的那些心灵鸡汤,也不要因为看了觉得很感动,就随手转发,一定要用智慧抉择。切记!阿弥陀佛!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