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一日,有长安讲《华严经》僧来谒五祖。
(缘起于现象界,有法师虽会讲《华严经》,犹对某些佛法不解,特来谒五祖请教。)
问曰:「真性缘起,其义云何?」
(识起迷情于真性缘起之道理,真性本空,遇缘则起自性,性妄而现一切所缘之相,所缘相起,众生执着此妄相以为真,而造无明业。)
五祖默然。时玄挺侍立次。
(真性本默然,如五祖所显示者是,而缘起者玄挺所示之道理如后语。)
玄挺乃谓曰:「大德正兴一念问时,是真性中缘起。」
(汝大德刚一念起问时,即是由真性空中而现缘起,此即所谓真性缘起之道理。)
其僧言下大悟。
(僧承蒙教诲,言下大悟。)
(二)玄祥释解
1.前言
佛教的基本理论在因果法与缘起法,若行者有缘起法而悟得无生,脱黏、离系者,即遇因缘之因而能无住者,就是已得果位之圣人。若行者或凡夫有缘起法,依因果法缘起而现诸业缘并执取为真者,就是六道众生的因缘果报,这就是业缘所系,则此人将随业流转。所以缘起,起自于无明始起法,也起自于自性应缘现相而能以「空」、「无相」观之;前者为世间有情凡夫(包括三界众生),后者为四圣众(声闻、缘觉、菩萨、佛),总归一句话,缘起全系自于行者空性、佛性之体悟与否。
学佛法光懂得因果、缘起,而无能力去面对缘起诸法,是谓随缘流转,因未悟得「空理」故。所以佛弟子首当学习「空」之道理,并且能如实地做到遇缘以空性面对,让诸法「来无所黏、过无踪迹」。佛法论诸缘起法为空,就其体性称性空,就其相状则称相空,因相依空性而缘起为有相,但性本是空,又称无性性,如是知者,即能悟知性相二空。若悟空行者,即能以「性空唯名」来说明他的修证,有空性能应缘起诸法,但能无着此相,故此相不安一名相与它,行者即无有分别心,能觉诸缘而不着,是为真实「佛性」现前。
综上所论,性空缘起,即世间一切现象与有情之生死流转,皆由众生之业因所生起者。所以从「空身」、「空心」、「空性」、「空法」下手修证,当悟得无生法忍。若此行者也能回心向大,转修菩萨道,上求佛菩提,下化众生,最后当得悟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释题
本公案名为「性空缘起」,学佛法若还不能证得「性空缘起」的道理,是不能有解脱知见。若仅懂得「性空」的道理,也能面缘把握得住自己,那也可以得小乘自我解脱的知见。若是佛弟子不能懂《金刚经》中四句偈义,不知要「空身」、「空心」、「空性」、「空法」,则修行真不知要如何来修,当然就不会有成就果位可言。
《大般若经》记载有小乘行者以「十八空」来学证空观智,其中有性空、相空。性空者,谓诸法之性未生时为空无所有,遇众缘和合时则生起诸法,若无众缘,亦空无所有,如水藉火之燃烧而沸腾,遂显出热性,若火熄灭,热性亦渐失。相空者,谓诸法之相有总、别之分,无常、苦、空等相为总相,火之热、水之湿等相为别相,此等总、别之相亦属空性,因法中无我,终无所有,不能执取、不可强求。这些总是以意解来阐述十八空的道理。十八空论所释,谓性空者,意为佛性即空。佛性乃诸法之自性,为真实性,以真实相为无体、无相、无生、无灭、寂静之自性涅槃。相空者,谓化身非生死、非涅槃,故无生死虚妄之相,亦无涅槃真实之相。
然《大般若经》亦记载,菩萨摩诃萨当证得三三昧,即要亲自印证空、无相、无愿(作)等三三昧,是要实证而不是用意解来悟空。地上菩萨实证上,确实认知性空者,以「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等四句,来检验诸法,能证主宾、内外源诸法,并能破遣「有」之妄执,并据以行「诸法性空」之观念。故行者认知相空时,已知性执既破,更遣除其名字假相,令之亦空,故说「性空唯名」。故知凡修一「空」观,必破遣性、相二种情执,不如此者,不能得三三昧。如此实证而不落于戏论后,菩萨始得三三昧,心空如「如来」心地,如此即能开始学习诸陀罗尼门(真言)。若行者无此三三昧修证,虽入真言宗学诸咒语,亦无有所得,因无如来心相应故。
再来论及缘起诸法,一切有为诸法,皆在空性中因种种因缘和合而成立,此理称为缘起。即任何事物皆因各种条件之互相依存而有变化,此为佛陀所开示的:对于现象界各种生起消灭之原因、条件,所证悟之法则,即为缘起。佛陀为摄受众机,施设缘起法有一缘起、二缘起、三缘起、四缘起,乃至十一缘起、十二缘起等数种之多。仅就以四缘起论之,一缘起者系指一切之有为法总名为缘起者;二缘起者系指因与果;三缘起者系指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之别,或指烦恼、业、事等三者;四缘起者系指无明、行、生、老死等。如上所述,各种由因缘所成立之有为法,皆可称为缘起、缘生、缘生法、缘已生法。
上述「缘起」与「缘生」之法,两者又互有所别,即若就其「因」而立名者,即为「缘起」;若就其所能生起之「果」而立名者,则为「缘生」。也就是说有种子因而感召诸缘始生起法者,即称为「缘起」;若就果而言,反观有果而能生其果之因者,此因能应缘而起法者,是谓为「缘生」。所以前者可以说是法中推其因缘,而后者系从果法中,反观其因及缘生法之过程。所以众生未能离苦得乐,都是在缘起法中迷失而不自觉,圣人者当能悟知性空缘起道理,把握住本真而不被缘起法所迷,始能悟得无生法忍。
3.语体文解
尝一日,有长安讲《华严经》僧来谒五祖。
有一天,从长安来了一位僧人,前来参谒五祖弘忍大师,此僧说来还有点来头,曾在长安为大众讲《华严经》,但此处不言其名,似有故意保护他名声之意。弘忍大师者(602~675)为我国禅宗第五祖,是唐代高僧,浔阳人,也就是现在江西九江人,俗姓周。七岁时就从四祖道信禅师出家于蕲州黄梅双峰山东山寺,故有一说弘忍大师是蕲州黄梅(湖北蕲春)人。弘忍大师追随四祖,穷研顿渐之旨,遂得其心传。唐永徽二年(651)弘忍大师年五十一岁,当道信禅师示寂后,乃继承师席,世称「五祖黄梅」,或仅称「黄梅」。唐咸亨二年(671),传法于六祖慧能大师。
五祖弘忍大师在禅宗传承中,最特殊处即将禅宗印心法宝,自《楞伽经》改为《金刚般若经》,此变化是由五祖弘忍大师开始的。我国禅宗自初祖菩提达摩大师至唐代弘忍大师之传承,为后世禅宗各派所承认。弘忍大师继此传承,发扬禅风,形成独特的「东山法门」,弘忍之思想以悟彻心性之本源为旨,守心为参学之法要。门下徒众甚多,其中以神秀师及慧能师二位分别形成北宗禅与南宗禅两系统;至后世,分衍出更多宗派。弘忍大师于唐高宗上元二年示寂(即于传法后四年),世寿七十四。唐代宗敕谥「大满禅师」。
按语说:缘起于现象界,有法师虽会讲《华严经》,犹对某些佛法不解,特来谒五祖请教。《华严经》是释迦如来初成正觉时,欲明所修之因,所证之果,欲使人人同修同证,故现千丈卢舍那身演说。文殊菩萨与阿难等于铁围山间结集。
此经对上中下根机分为三部而说,上部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中部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部有十万偈,四十八品。皆自一音所演,随类各解,为上根闻此,称性遍周,剎说尘说,炽然无间,则大千剎尘未足究尽,犹以多数号之尔。中根闻此,惟悟当会之经,未极剎尘之说,故偈品稍寡。下根闻此,意局言诠,见存限量,故惟得十万偈,四十八品,后传未备,今经仅止四万五千偈,三十九品而已。
关于《华严经》之梵本,自古以来即有诸种异说,据法藏之《华严经》传记卷一记载,龙树菩萨于龙宫中见本经有上、中、下三本,其上本与中本之颂数品数浩大,非凡力所能受持,故隐而不传;至于所传之下本,即是十万偈四十八品(或谓三十八品)之《华严经》
。所传之《华严经》虽仅下本,中土能得者也仅半数偈而已,然文丰义博,理穷法界,事极剎尘,皆为发明吾人自性故有之德。僧问曰:「真性缘起,其义云何?」
此僧问说:「真性为何?缘起法又为何?请五祖能慈悲开示,真性缘起之义。」真性者实性也,实性者无性也、空性也;缘起者依空起用,有因缘来始起法者也。前者不得说,不落于语言文字;后者有因缘时始起法,故得有相之相说。所以真性、缘起两者,由五祖来示前者真性,由玄挺弟子来说后者缘起之法相,师徒二人合作无间,示出「一空一有」的真性缘起之实义。
按语说:识起迷情于真性缘起之道理,真性本空,遇缘则起自性,性摇而现一切所缘之相,所缘相妄起,众生执着此妄相以为真,而造无明业。实者诸众生都有一真如体空,空真如自性随缘应缘,即能产生诸法,此真如原为一,是谓一真法界。此一真法界因众生根性、因缘等而现不同真如功能,始有种种法相应缘生起。圣人依一真(如)所现而无住,众生当真如所现境而迷误执妄有为真有,并依诸而造无量业,始沦转于生死海中,不得而出。
五祖默然。时玄挺侍立次。
时五祖听问后寂寂然不动,此默然者即在示本空真如体,也就是一真法界本自不动,纵有万缘生生灭灭,亦不起一法取舍。这当时有一徒弟叫玄挺师者,因侍奉弘忍大师站立在旁边。
按语说:真性本默然,如五祖所显示者是,而缘起者玄挺所示之道理如后语。修行人本末认识清楚,就不会随缘应缘,搞得神经兮兮的。刚开悟行者亦同,祇要把握住本真,则妄想、习气万种枝节不去加以理会,过数年后狂心自然歇止,此时则空真如体自然显露矣。
玄挺乃谓曰:「大德正兴一念问时,是真性中缘起。」
奉侍在旁的玄挺师,认为五祖禅机一定不为此僧所体会,在五祖弘忍大师示空真如体后,乃代五祖言说:「真性者如五祖大师所示,至于缘起者,大德于无念中亦是空真如体之相,但您刚兴起一念要问时,这起念要问就是缘起法。」
这种说法是对于此僧自身而言,若是以五祖这边而言,他是听此僧言时,有闻而无住,所以不去回答此话,这是真正的圣人解脱境界。待有朝一日,有外在因缘(譬如说非人等)冲着您来,它有所心念于您,您也能以空真如体相应,有觉知而无一法相应,这样就能够悟得自在、无碍、解脱,这是实修上要去证悟的地方,不是用理论可以做到的。大部份的人能觉知,但都是觉而应缘,还是要随业流转。能体悟五祖如如不动之行者,就有真正的解脱知见矣!
按语说:汝大德刚一念起问时,即是由真性空中而现缘起,此即所谓真性缘起之道理。未起念前是空寂一片,自起念时是自行缘起一念来问,这是以自身而言。希行者能以自体空真如,来应外在一切缘而能如如不动,始可谓入一真法界而不动。
其僧言下大悟。
此长安来参问的僧人,于玄挺师所开示的话中,突然间体悟其大道理来。真性者本自寂然,但能随缘应缘让真性主行,于随缘应缘中能无住,没有妄想念相随,如是而已。无知之徒往外追寻,纵有一些光怪陆离事,终不得觅自性真如及其功用,也不能证得于功用中自在、无碍。
按语说:僧承蒙教诲,言下大悟。经过数年的讲经说法,以舌根筑基得无量福德,因缘成熟,他人一言半句,能让斯人省悟佛法真实。总归一句话,还是因果的道理而已,如是因(讲经),如是果(悟道),功德圆满,此僧终于悟得大道理了。
(2004.12.31.撰于法尔)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