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念佛求往生的多,而往生的少呢?”——问题的关键在于专还是杂
净宗法师
善导大师说,在净土门里,按照这五种正行来做,这样修行就对了,这条路就走正了;如果不是这样,就杂了,就偏了。
(一)《观经疏》正杂二行判
1.五种正行
(1)读诵正行
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所谓“正”“杂”,都是就往生极乐世界这个目标来说的。专读诵这三部经,叫作“读诵正行”;读这三部经以外的,叫作“读诵杂行”。因为净土三经与其他宗派经典相比,目标不同,方法不同,修行路径不同,得到的利益不同,摄受的根机不同,所以不要将其他经典夹杂进来。
(2)观察正行
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
一心观察、想象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叫作“观察正行”;如果观想其他诸佛净土,叫作“观察杂行”。这也是就往生极乐世界这一目标而言的。如果修药师法门,求生药师佛净土,则观察药师佛净土就是正行。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专以弥陀净土为观察对象,这就是观察正行;其他的,比如天台宗的止观,华严宗的法界观,唯识宗的唯识观,回向这些求生极乐,都属于观察杂行。
我们只观极乐对境。
(3)礼拜正行
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
专门礼拜阿弥陀佛,叫作“礼拜正行”;礼拜其他佛菩萨等,叫作“礼拜杂行”。
不过这个地方一定要正确理解,我们作为佛弟子,普礼一切佛菩萨。“礼”有两种:一个叫作“归命礼”,或者叫“往生礼”;一个叫作“感恩礼”。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里有说明:为报恩故,本师礼之一拜,十方诸佛礼之一拜,十方三宝礼之一拜等等;然后说到礼拜阿弥陀佛,叫归命礼拜。就是说,往生极乐世界,要专礼专拜阿弥陀佛;可是十方诸佛菩萨对我们都有教化调伏的恩德,我们为了感恩而礼拜,都是应该的。二者是有区别的。
我们居士的家庭佛堂,修净土法门就专供专拜阿弥陀佛,这就是正行不杂。我曾经见过一位居士的佛堂,太拥挤了!大大小小各种不同的佛菩萨像,立体的塑像,铜的、木头的,有五十几尊,各不一样;大大小小的画像,加上卡片,恐怕有一百多种,简直是佛像大全。我问他到底修什么法门,他自己都不知道。
我们的对境一定要简单,因为我们是凡夫,对境太复杂,心就会散乱。只供一尊阿弥陀佛,专拜专礼,心容易纯熟。
当然,我们到不是专修净土法门的道场,不能双手一背:“我是专拜阿弥陀佛的,释迦牟尼佛我不拜。”这样没有道理。
自己的道场,自己的家庭佛堂,就专礼阿弥陀佛。
(4)称名正行
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
专称阿弥陀佛名号,叫作“称名正行”;称念其他佛菩萨名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叫作“称名杂行”。
弘愿寺就专念阿弥陀佛名号。观世音菩萨圣诞那一天,如果我要讲话,就会带大家念十声观世音菩萨,接下来还是念南无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不会有意见,因为他也念南无阿弥陀佛。地藏王菩萨圣诞那一天也是一样,念十声地藏王菩萨,接着还是念南无阿弥陀佛。菩萨圣诞那一天,我们有时候会讲解,比如地藏菩萨的恩德,他代表的意义;观世音菩萨跟阿弥陀佛的关系,会有一些法上的开示,接下来还是专门念佛。
(5)赞叹供养正行
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
如果赞叹供养,还是专赞叹供养阿弥陀佛。
这是“读观礼称赞”五种正行,此外都属杂行。弘愿寺是专修净土的道场,所有仪轨都围绕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绝对没有掺杂。
当然,各个道场定位不一样。
2.正定业和助业
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
这五种正行又分为两种:正定业和助业。
(1)正定业
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这段话真是字字闪金光!“正定之业”就是“平生业成”,是百分之百确定往生净土的行业,没有任何不确定性。
佛教有所谓“正定聚”“邪定聚”和“不定聚”。“正定聚”是必定成佛的根机;“不定聚”是进步则成佛,退步则不能成佛;“邪定聚”是决定不能成佛。这叫“三定聚”。
净土法门中,也有“正定业”“不定业”和“邪定业”。“正定业”是百分之百往生之业,就是念佛;“不定业”是种种杂行回向,或许往生,或许不往生;“邪定业”是世间造作,绝对不能往生。也有这“三定业”。
这里讲“正定之业”:“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一心专念”就是“一心不乱”的意思。“专”,不要杂乱,不要动乱,这就是“一心不乱”。
“行住坐卧”,走路也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们有的莲友就非常好,上菜市场一手提着菜篮子,一手拿着念珠,“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很庄严,这是“行”。“住”就是站立。“坐”就是坐着。“卧”就是躺在床上,睡觉前,或者生病等等,也可以口称佛号、心中默念。
“行住坐卧”代表四大威仪,也代表一切因缘场合,也代表定和散。比如定,打坐就比较方便;走路、搭车总是不容易定,这都可以念佛。
在任何威仪当中,在任何时节因缘下,“不问时节久近”,不论修行时间长还是修行时间短,不论修行三年、三十年,还是三个月、三天,都不论。
“念念不舍”,从现在开始,专念阿弥陀佛,不再改变,不念则已,起念就念阿弥陀佛。当然,不是叫我们不睡觉,也不是说不能忘记。比如我们是做财务的,肯定要专心数钱,数完钱再来念佛。上班记账、做事,做完了再来念。把我们工作上的事专心做完之后,只要想到往生,我们就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是行持上的“念念不舍”。
从心态上来讲,心心念念归命阿弥陀佛,一信永信,一愿永愿,永不改变,念念不舍。白天晚上、今天明天、今年明年,永远不舍离阿弥陀佛,这也叫“念念不舍”。虽然没有想起来,但是信愿潜伏在心中,不代表忘记了,更不代表放弃了。一旦归命,就永远归命。所以,这个归命的心、信顺的心、愿生的心,念念不舍。这是安心上的“念念不舍”。这个我们都做得到。
起行上的“念念不舍”是大方向,是总的趋势和自我激励。
这样的话,我们就百分之百往生。为什么?
“顺彼佛愿故”,因为顺了阿弥陀佛的本愿。
有人说“我没有达到清净心啊,我没有达到一心不乱,没有达到功夫成片……”,没关系,只要念佛、愿生,都是正定之业。谁决定的?是阿弥陀佛的誓愿决定的,“顺彼佛愿故”。
(2)助业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礼拜、读诵、观察、赞叹供养阿弥陀佛,这一切是为了帮助我们进入正定之业,所以叫“助业”。并不是说称名往生不定,需要这些来帮助,不是的。既然叫正定之业,哪有不定的呢?但是我们可以调剂。另外,有的人如果不通过读诵、听闻,就不能专修念佛,那就需要读诵、观察,发起他的好乐、向往之心,所以通过助行来辅助
。当然,助业也可以更广泛,有的人持戒、出家、发菩提心,这也是助业,是助业里的“异类助业”,也可称为“杂行”。3.正杂二行判
接下来大师说: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除了这五种正行(正助二业)之外,其他所有一切善法,一切佛门的修行,以净土法门来说,“悉名杂行”,都叫作杂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如果我们修这五种正行,就和阿弥陀佛的关系常亲,常近,不间断。
如果我们在这五种正行之外修杂行,心就间断了,有时候就不在阿弥陀佛的对境上,不在阿弥陀佛的经典上,不在阿弥陀佛的名号上,就有其他的法门、其他的修持间断了我们。
有人说“吃饭不也间断了吗?”那是不同的概念,吃饭是我们凡俗的生活,是根机,并不代表法门。机没有什么间断,是不同的法让修持的方向有所不同。
不一样怎么办?
“回向得生”,回转过来,也可以往生。以此功德回向求生也可以,总之不够圆满。
“众名疏杂之行”,“疏”是疏远,“杂”是掺杂。不够纯粹,不够亲切,不够专精。
这是五种正行文。
(二)《往生礼赞》专杂得失文
善导大师接着在《往生礼赞》“专杂得失文”里说: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这段文也非常重要。善导大师说,如果专修念佛的人,十个,十个往生;百个,百个往生。杂行杂修的人,一百个里面稀有难得一两个往生,一千个里面难得稀有三五个往生。
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
“若能如上念念相续”,就是念念不舍。
“毕命为期者”,一辈子专念,不离开阿弥陀佛念别的。则“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什么叫正念?这就叫正念。
“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随顺阿弥陀佛的本愿,随顺释迦牟尼佛的教导。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又不相续念报彼佛恩故;心生轻慢,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人我自覆,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如果你舍掉专修,杂行杂修,这里列了十三点的损失,在《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里有详细说明。
余比日自见闻: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善导大师说,他这一辈子亲自所见到、所听到的出家人、在家人,对净土法门的理解不一样,行持就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呢?有的专,有的杂。效果呢?
“但使专意作者”,只要是专修念佛的,善导大师所见到的,百个,百个往生;十个,十个往生。
“修杂不至心者”,杂行杂修不真诚的,一千个里面没有一个往生的。
现在大家悲叹说:“怎么念佛求往生的多,怎么往生的少呢?”关键的问题出在哪里?就在于专还是杂。像弘愿寺专修专弘念佛法门,学这个法门的莲友捷报频传,都往生。专修念佛,从经教、事证都毫无问题。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