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正能量:老人走失被好心人收养十年,亲人相认难离新家
离开时,董家人为张明芝准备了保暖的冬衣
董家一家:董永才 李国桂 董兴树 唐大凤
他把丈母娘弄丢 这一丢就是十年
12月18日上午10时,巫溪县通城镇清泉村,一辆摩托车疾驰而过,在一家院坝前停下。
来不及脱掉头盔的中年男子,大步冲到一位老婆婆面前,“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妈,对不起,我来迟了。”男子双手紧紧握住老人的手,头深深埋在地上。他面前,右眼失明的老人也止不住哭了起来。
下跪男子叫孙敬顺,今年51岁,老人是他失踪10年的78岁丈母娘张明芝。
2003年8月19日,又聋又哑的张明芝从云阳县平安镇孙敬顺家中离开,独自回奉节县平安乡天台村的家,不料途中失踪了。这次,长达半小时的一跪,孙敬顺10年来的心结终于有所释怀。
10年来,张明芝一家发生了怎样的巨变?老人又是如何度过这10年的?昨日,重庆晚报记者兵分两路,分别前往巫溪县与奉节县。
团聚 老人终于露出了笑容
昨日下午7时30分,奉节县平安乡天台村,重庆晚报记者见到了张明芝与家人,10平方米堂屋,挤满了赶来庆贺的亲戚邻居。
张明芝弓着背,紧紧拉着女婿孙敬顺的双手不肯放开。“当天我第一个去见到妈妈,她估计是害怕我们又把她弄丢。”孙敬顺不好意思笑着说,张明芝是聋哑人,育有一女一儿。22日张明芝儿子张世凡一家赶到巫溪接回母亲后,这几天她都在闹小脾气。
41岁张世凡介绍,自己在上海打工,姐姐张世玉在广州,他们得到通知后立即赶回。“这几天妈妈一直绷着脸,直到姐姐今天下午回来,她才终于笑起来。”张世凡说。
孙敬顺告诉记者,18日自己跪在丈母娘身旁,丈母娘也是迟迟不让自己起来。“妈妈肯定在怪我,当年为什么不去送她。”孙敬顺说,丈母娘走失都是自己的错。
走失 老人回家途中失踪了
1984年,家住云阳县平安镇的孙敬顺与张世玉结婚,婚后张明芝时常从奉节县乘车到女婿家玩,“除了第一次,这么多年来妈妈都是自己乘车回家,从未走失。”孙敬顺说,每次丈母娘都是乘车到巫溪县文峰镇,再走3小时山路回家。
2003年8月19日清晨5时,云阳县平安镇汽车站,孙敬顺将张明芝送上万州到文峰镇的过路车,将写有在文峰镇下车的纸条交给丈母娘。“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都在怪我自己,当初为什么不送她回家。”孙敬顺说,自己接到张世凡电话,才知道丈母娘没有回家,“正常情况,10小时妈妈就可回家,可那天她一直没有回去。”
孙敬顺说,丈母娘失踪后,自己与家人到处寻找。“当时交通不发达,我们都是走一截路坐一截车。”孙敬顺说,丈母娘走失时正值农忙,他们在各处找了整整半年。“那段时间睡不好吃不香,我当时就想,如果找不到妈妈,我这辈子都不会原谅我自己。”
寻找 家人认为老人已去世
张明芝走失后,所有亲戚都在四处寻找,巫溪县文峰镇、云阳县、奉节县周边都去找过。贴寻人启事,托人打听,只要听到有走失的聋哑老人,不管多远他们都要去求证。
一次次希望与失望,让孙敬顺内心饱受煎熬。“舅子一家没有怪我,但是我心里过不去,毕竟是我弄丢丈母娘。”孙敬顺低头小声道,丈母娘走失后,自己最怕邻居关心张明芝的下落,“我真的觉得没脸见人。”
昨日晚上,记者在张世凡家看到,2006年这里已重新盖好了新楼,新楼旁边,张明芝居住的房子没有推掉。“我总觉得母亲会回来,至少她回家时找得到自己居住的地方。”张世凡说,每年春节和母亲生日,他们都会在餐桌上多摆一副碗筷。
10年里,亲戚们都认为张明芝已经去世,让他们想不到的是,在距离他们家120公里外的巫溪县通城镇清泉村,张明芝老人被陌生的好心人整整照顾了10年。
幸运 老人被人收养了10年
昨日晚上,记者注意到,孙敬顺手机屏保上是张明芝的照片。孙敬顺拿着手机笑个不停:“17日巫溪电视台记者把照片传我,我一看就是我妈妈。”孙敬顺说,与丈母娘相见,一切都是机缘巧合。
12月16日晚,巫溪县文峰镇张家远房亲戚,看到电视台播放巫溪县通城镇董永才收养一名陌生老人10年的新闻,抱着试一试心态联系到张世凡。17日上午,电视台记者便把照片发给孙敬顺。
“妈妈找到了,就是她。”孙敬顺拿着手机双手颤抖,当即骑着摩托车,骑了22小时从云阳赶到董永才家,终于见到了张明芝。
“见到妈妈时,我的心结终于解开了。”昨日孙敬顺说到这里,泪水止不住掉下来。他拿出一件白底蓝花长袖,递到记者面前。“当年妈妈走失时就穿的这件衣服,是我买给她的,她居然保存了10年。”旁边的张明芝抬起右手轻轻拍着女婿的肩膀,笑了起来。
12月22日,张世凡一家也到达董永才家,同时带去了一幅画。
昨日记者看到,这幅镜框内印着对联的画已经挂在董家,对联写着:“十年养母深恩心中记,一生手足之情长相依。”
12月23日上午9时左右,张明芝收好衣物,孙敬顺将丈母娘扶出屋外,此时张明芝却不愿意离开。老人抬起头呆呆望着屋门口,虽然不会说话,泪水却止不住往外流。董永才的7岁孙女突然冲过来,抱着张明芝的腿哭起来:“嗲嗲(奶奶),你不准走,我不要你走。”
一时间,董家人眼睛红了起来,张明芝更是抱着小女孩不愿放开。“妈,以后我们会回来,我们现在是一家人。”孙敬顺比划着手势。半小时后,张明芝才同意离开。
团聚 儿女都从外地赶回来
10年前张明芝只带着一个水瓢来到董家,10年后从董家离开时,张明芝带着两大包行李。
昨日,张明芝将一双黑色布鞋递到记者面前,右手竖起大拇指不断笑着。孙敬顺说,丈母娘离开时,董永才的妻子李国桂将之前做好的四五双新鞋给她,让她回家穿。“回来后,妈一直把鞋子放在衣柜里,舍不得穿。”孙敬顺说,董家一家对丈母娘10年来的照顾,让他们不知该如何回报。“在我们心中,我们就是一家人。”
昨日晚上,董永才在电话中得知张明芝一家终于团聚。“我们心里也很激动。”董永才说,他们已经把老人当成母亲
。“我们现在就是一家人,以后肯定会常走动。”董永才说。孙敬顺也表示,春节时,他们考虑两家人聚在一起吃个团年饭。“以后我们两家肯定会常走动,妈妈想在哪儿住就去哪儿。”
昨日晚上9时,在重庆晚报记者见证下,张家全家人站在门口,拍下全家福。
相遇 家里来了个流浪老太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巫溪县通城镇清泉村3社。董永才的家坐落在山脚,有两座石房,房外有一块田地。
董家楼房共两层,张明芝的房间在一楼,约15平方米,里面摆放着一张双人床和一个床头柜。
房间一侧,有一口没有上漆的棺材。董永才说,这口棺材本是为张明芝准备———按照当地习俗,家里老人年老时,儿女会将棺材备好,是一种孝顺的表现。
“我们都把老人当作自己的家人,做好棺材想为她送终,现在这口棺材老人用不上了,还可以留给自己用。”董永才手摸了摸棺木说,“虽然老人是聋哑人,但她走后,家里还是冷清了不少。”
董永才猛吸了一口烟斗,向记者讲起和老人相遇的那一天。
2003年11月26日,晴。上午9时,时年54岁的董永才起床推开房门,看见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走向自家院坝的石盆。老人背着箩篼,衣衫褴褛,佝偻着身子用石盆里的水洗手。
“你是谁,要找哪个?”董永才朝着老人喊了一声。老人并没将头转过来,依然自顾自地搓着手,洗完手后老人直起身子四处张望,看到了立在门边的董永才,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你是来找人的吗?”董永才又问了一句,老人依然没有回答,只是对着他笑,嘴里只剩下3颗门牙,右眼眼眸花白。这时,董永才才明白过来,老人可能是流浪到自家屋门口的聋哑老人,还有一只眼睛失明。老人的笑容让他没有戒心,将她迎进屋来。
董永才记得老人穿着一双破旧的布鞋,小腿肿得比碗口粗,手冻得通红。老人进屋后,董永才给她煮了一大碗面。
吃完后,董永才朝着老人做了一个吃饭的动作,又摸了摸肚子,想问老人吃好没。老人嘴对着空碗又刨了两下,好像在说“想吃”。“我又去下了2两面,老人才吃饱了。”董永才说。
老人将背篼里的东西一一拿出来———1个桶、1根小板凳、1口小提锅、1把铁勺、3件破烂外套,还有约10斤米。
“老人兜里还有一个皱巴巴的烟盒,上面什么也没有写,她拿给我们看,以为上面的字是她的家庭住址。”董永才说,他这才知道老人不识字。
当时,董家的经济条件不如现在,房子为夯土筑成,一家人年收入只有3000元左右,只够填饱肚子。“老人实在太可怜,不管怎么样,要把老人留下过冬,看看有没有家人找来认领。”董永才与妻子儿子商量后,决定下来。
老人当天在董家洗了澡,换上董永才老伴的衣裳,住了下来。
相知 老人拿出百家饭给孩子
当时,家里除了董永才老两口,还有儿媳唐大凤和两岁的孙子董杰,儿子董兴树在外打工。老人来到家中后,家里每个人的日常分工更加明确———董永才下地种田、唐大凤带孙子,老伴李国桂在家照顾老人。
今年62岁的李国桂说,一件事让他们决定把老人长久留在家中。
老人住了一个星期后,一天,她将李国桂唤到身边,拿出自己带来的10斤米,拿起桌上的碗舀了满满一碗,然后用手指了指远处玩耍的孙子,做了一个刨饭的手势———她想让董家用这碗米给孙子蒸碗饭吃。
李国桂看到这个手势时,非常感动,因为当地有句老话:娃儿吃百家饭,不生病。“老人是个流浪汉,她的米肯定是从很多地方一粒一粒讨来的,她愿意让我们孙子吃她的百家饭,说明她已经把我们当成了自家人。”
唐大凤说,有一次娃儿打烂一个碗,她正准备责骂,老人抄起她的拐棍就朝她腿上打了一棒,然后把孩子搂在自己怀中,开始抹泪,“这一棒让我的腿痛了几天,但我们明白,老人心地善良,所以我们愿意让她长久地住下去。”
2003年12月的一天,老人吃完早饭,收拾好自己的行囊,装在背篼里,准备出走。董永才看见了,立马拉住老人的胳膊:“你要去哪?”老人胡乱地打着手势,嘴里“咿呀”地叫唤。
董永才叫来老伴和媳妇,都劝不住老人,只好望着老人慢慢远去……
相认 把老人当作自己亲人
一个星期后,老人再次出现在董家院坝,衣服脏了,脸上沾了泥土,手冻得通红,小腿和上次一样冻得比碗口还粗。
这一次,依旧是董永才在门口迎接老人。“我的眼泪都差点掉下来。”董永才说,他将老人请进屋,拿出盆子点燃柴火让老人取暖。
老人没有立马坐下,颤抖着双手从口袋里拿出厚厚一叠角角钱递到董永才手中,每张钱的面额没有一张超过5角,加起来是4元钱。这个时候,老人的眼泪掉了下来,董永才将她抱在怀里,眼泪也跟着往下流。
“当时我就想,这次不能让老人再走了,我们就把她当妈来养!”董永才说,她出走肯定是寻亲失败,身上的4元角角钱说明她已经走投无路了,她能再回来就是对董家的信任,董家一定不能辜负她。
董家人把老人当作自己的亲人,走亲访友都带上她,每年过年小辈子发过年钱都会送到老人手中。“虽然只有一两百元,但我们能感觉老人的心中暖意浓浓。”董永才说,每年拿到过年钱,她手都会颤抖,眼泪往下掉,“我们知道她是想家了,但我们也会给她说,这里就是你的家。”
相依 老人成了家里的一员
2006年董永才的老伴李国桂查出股骨头坏死。2009年,全家把李国桂送到巫溪县人民医院救治。
一天,老人拉着董兴树的手,比划着要去医院看望李国桂。家人满足了她的愿望。在医院里,老人握着李国桂的手,眼泪就一直往下流。“我们都明白老人的心意,只是她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表达出来,我们很感动。”李国桂说,自从她住院,老人都会隔三岔五地来看望。
2010年6月的一天,老人突然左眼不适。在医院查出患上角膜炎,治疗花去近4000元。
由于李国桂和老人生病,以及后来翻修房子,董家欠了近15万元债务。“我们现在就是想一步一个脚印,通过养猪和养鸡慢慢还债。”董永才说。
家里没有老人,我们有些失落
记者:为什么要收养这位老人?
董永才:因为这个老人家非常喜欢家里的小孩,把孙子当自家孩子看待,我们十分感动,觉得她是一个善良的人。父亲从小也教导我好人有好报,我们一家商量之后就将老人留了下来。
记者:做10年好事,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董永才:当我们认可这位老人,把她当作我们的家人,这件好事就变得有惯性,当做一件好事成为惯性之后,就不会觉得困难了。
记者:你老伴生病负债累累时,收养的老人眼睛又出问题需要花钱救治,会不会感到一丝后悔?
董永才:不后悔,老人家年纪这么大了,我们要对人家负责,做什么事都应该善始善终。
记者:老人走了之后你们生活有什么变化?
董永才:天气好的时候,老人喜欢在院坝晒太阳,现在老人走了,院坝里没有她的身影,我们感到有些失落。老人牙不好,我们每次煮饭都会把饭煮得很软,现在会慢慢把饭煮硬一点,来恢复我们自己的习惯。
记者:想对老人的家人说些什么?
董永才:这个故事发生在我们两家人身上,很有缘分。我们今后一定要常走动,一来增进两家感情,二来我们也可以经常看望老人。
来源:2012-12-25《重庆晚报》
记者 冉文 任梦 汪一阳 通讯员刘晓莉 姚成 实习生 廖雪源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