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有一种花只在寒冬腊月盛开于佛坛之前,这就是酥油花。它的奇异和冷艳吸引着许多游客不辞辛苦、千里迢迢来到塔尔寺一睹芳容,成为了青藏高原旅游的一大亮点。
酥油花是雕塑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塔尔寺的 艺术三绝 之一。2006年,塔尔寺酥油花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塔尔寺位于青海省湟中县城所在的鲁沙尔镇南面的莲花山中,是国务院1961年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该寺寺名藏语称作 衮本贤巴林 ,意为 十万佛身慈氏洲 ,简称 衮本 ,汉语称 塔尔寺 。 酥油花 均由该寺僧人制作。
每年正月十五日,皓月升起,华灯初放,青海塔尔寺也迎来酥油花 怒放 的时辰,人们做花、赏花,祈求吉祥平安,几百年来从未中止。为了这一天,塔尔寺艺僧坚赞华藏和三十多名伙伴曾经在零下十几度的房间内持续从农历10月15日开始,到来年正月15日完成,繁忙整3个月。
在每年寒冬之时,坚赞华藏和伙伴们会选取秋天草黄之后产下的牛奶,从中提炼出的酥油是纯白的,而不泛出黄色,用其塑造出的佛像会面如满月,人物肤质白皙。选取好的酥油浸泡于冰凉的水中,经艺僧们长时间揉搓成膏状,去其杂质后酥油更加光滑细腻。塑造之前坚赞华藏和伙伴们先要沐浴发愿,进行一系列宗教仪式。仪式之后,坚赞华藏和伙伴们一起选议酥油花的题材,打成腹稿,再分配给擅长人物、动物、花卉、建筑等不同类型的艺师带领各自的弟子,分头工作。塔尔寺上、下两个 花院 分别都有艺术总监主持, 花院 称作 掌尺 ,决定当年酥油花的题材、构图、分工制作及艺术指导。同时上、下两个花院便紧闭院门,在绝密的状态下,开始了工艺设计和创作,整个作坊一律谢绝外人进入。
坚赞华藏说酥油花最早产生于西藏苯教,用以施食供品上的小小贴花。藏传佛教又认为始于唐吐蕃时期:公元641年,唐朝同吐蕃联姻,文成公主被迎到拉萨时,带去了一尊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后来将佛像供奉于大昭寺,吐蕃人民为了表示敬意,在佛像前敬献了供物,按照佛教的规矩,佛像前的供物有六种,即花、涂香、水、果品、薰香和佛灯,以表示 六度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因时值冬日,六供之一的鲜花无处寻觅,聪明的吐蕃人民就用草原上最纯洁的酥油塑花供奉,从此,用酥油做花献佛成为习俗,各藏传佛教寺院相继应用,视为礼佛珍品,作为正月祈愿大法会的重要内容。随着佛教的发展,酥油花的塑造方式、花色品种、内容题材、工艺技巧都有了大的改进和发展,而酥油花的大型故事人物立体群像的塑造,及其搬上舞台供人们观赏的礼俗是从公元1409年,宗喀巴大师首次在拉萨大昭寺发起祈愿大法会时开始的。相传,大师有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荆棘变为明灯,杂草化为鲜花,无数奇珍异宝,五光十色,灿烂夺目。醒后为了再现美妙的梦境,立即组织艺僧用酥油塑造梦中奇景,供奉于佛前,并成为习俗,年年正月十五日供奉。酥油艺术和十五花灯节很快就传到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塔尔寺,并生根开花,结出硕果。至此算来,塔尔寺酥油花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酥油花的制作技艺传授主要靠口手相传,师徒相传。
五十多岁的塔尔寺艺僧坚赞华藏,已从事三十多年的酥油花制作,和所有的老艺僧一样,他全身落下了许多疾病。坚赞华藏,男,藏族,1965年2月出生于湟中县维新乡新庄村。1973年在新庄村小学读书。1978年入维新中学读书,1981年6月在塔尔寺出家,由格嘉活佛授沙弥戒,拜宗哲大师学习佛教文化, 1982年入塔尔寺显宗学院,学习藏传五明文化,1984年,经过考核,师从酥油花老艺人扎西尼玛和智华若子学习酥油花制作,主要擅长人物的制作。在寺院里,他的主要功课、职责就是学习技艺、创作作品。从他进寺那天起就有专门的老师 老艺僧为他们辅导,学习藏传佛教工巧明中的《造像度量经》,还有《比例学》《色彩学》《轴化法》《智者绘画法》《物图与比例》等等。平时,画图案,掌握藏族风格的各种边饰和藏传佛教八宝图,习练基本功。冬天,塑酥油花,学习雕塑。艺术是他一生的追求,一生的事业。如今他已经是塔尔寺艺僧中技术最为娴熟的艺僧之一。2010年11月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批准坚赞华藏等6名艺僧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由于酥油花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特殊的环境之下,因此它的雕刻制作全部在藏传佛教寺院里,完全由寺内僧人制作,它所表现的内容题材极为丰富,有宗教方面的,如《释迦牟尼本生故事》《宗喀巴本传故事》等;有藏戏方面的《诺桑王子》《智美更登》等;有神话传说方面的,如《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等;有历史人物方面的,如《文成公主进藏》等;还有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如《开山修路》《农业丰收》等,也有大量的动物、植物、风景及花卉盆景,如《艳梅迎春》《牡丹向阳》等。酥油花每年展出一次,每次一个主题,内容年年换新,不搞重复,所以几百年来,反映的题材包罗万象。 以奶油制花,把本来属于一遇热温就还原成液体的牛奶油雕塑成固体的形状,而且色彩还要像鲜花一样,具有审美功能,这能行吗?该不是在开天大的玩笑吧! 面对笔者的疑问,坚赞华藏严肃地说,对佛祖满怀赤诚之心的僧人们从来就不会开玩笑的。因为他们祖祖辈辈与酥油打交道,太了解酥油的底细了,酥油是青藏高原藏族等牧民的奶油类食物,是用牛奶经过反复搅拌后提出的黄白色油脂。这种油脂呈凝固状,柔软细腻,可塑性极强。藏族同胞深信,凡诚心欢喜以酥油花供养诸佛菩萨和护法者,可息灾增益,必得安乐、大福德等。
笔者又问:每个人的手是有体温的,而且为37℃左右的恒温,用手触摸酥油膏、拿捏酥油膏,这酥油不就溶化了吗?鲜花是有色彩的 花朵是红的,花叶是绿的,花茎是紫红的,而酥油呈黄白色,这着色的问题又如何解决呢?
坚赞华藏说,先解决手温的问题。青藏高原拥有圣洁之水,这圣水来自高山之巅的积雪。积雪溶化后,流入附近的湖泊和河流。每年的11月和12月,是高原最冷的月份,寺内专司担水的僧人从湖泊里挑来一担担冰冷刺骨的雪水,注入一只只木桶。我们则在洗净双手之后,一人捧一只水桶,将两手缓缓放入飘着冰花的寒水中。
温热的双手刚一接触零度的寒水,首先发出强烈反应的是心脏。像被电击一般,整个人突然间颤抖起来。几乎是同时,热血贲张的血管仿佛被注射了强力冷却剂,冰透肌骨的寒气沿着手指、掌、臂、胳膊的路线向人体的纵深推进。寒气所过之处,曾经鼓胀的血管瞬间萎缩了下去。胸、腰、大腿、脚,直至中枢神经 大脑,人体所有器官都被寒气充塞和包围,并发出各种信号:寒颤,肤色变红、变紫、变白,乃至于心脏也不得不通过瞬间加速跳动来抵御严寒。每个艺僧的脸上挂着晶莹的汗珠,点点滴滴滚落大地,粗粗的喘息声隐约可辨。此时此刻,没有人紧锁眉头,没有人大喊,没有人高叫,更没有人退却。相反,我们的头脑因为冰水的浸润而更加清醒和冷静 尽快地将手臂、手掌、手指乃至整个体温降下来,再降下来,一直降到与冰水同温:零度!唯其如此,我们的双手才能与酥油亲密接触,才能将极易溶化的酥油膏雕塑成一朵朵生动的鲜花。为了防止体温对酥油花的影响,我们每个艺僧在捏制之前都要把手浸泡在刺骨的雪水中,为防手温回暖,必须不时浸冰水、抓冰块,让手指保持冰凉。因此,每位艺僧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病,甚至残废。如果没有对佛的虔诚之心和对宗教艺术的献身精神,是很难做到的。每年冬季都要在冰凉的房屋中捏制酥油花,但坚赞华藏以为这很有意义,他说,作为艺僧,这是对寺院必尽的义务,怀着虔诚的心去制作,就不会感到环境的艰苦了。
作坊里,静寂无声。为了避免体温的升高,我们每个艺僧之间没有语言的交流。我们手捧芬芳的酥油,在静得能听见银针落地的氛围中,以赤诚之心和灵巧的手指与酥油对话。黄白色的酥油被小心翼翼地搓揉、拿捏,其形状像有灵性似的在向花朵、花瓣、花叶、花茎渐渐靠近,靠近,再靠近
笔者又问: 塑造鲜花,需要丰富多彩的颜料。颜料从哪里来呢?制作颜料的原料又从哪里来呢
?坚赞华藏说,唾手可得的大众化颜料不能体现僧众们对佛祖的满腔赤诚,而且,靛蓝、墨水之类的颜料质量究竟如何,我们放心不下。用它做酥油花,是极不严肃的态度。青藏高原的人世世代代与大山为伴,获得神山的护佑,只有从名山大川中获取的颜料,才是上等的供品。于是,广大的僧众和附近的山民被发动起来。家境殷实的山民拿出多年的积蓄,用黄金和白银从商人那里高价买来珍珠、翡翠;家中拮据而身强力壮的青年则上山采挖孔雀石;那些以放牧为生的牧民,则赶着自家的牛羊,到内地交换宝石 这些异彩纷呈的宝石经过工匠的千锤百炼,研磨成了丰富多彩、无比精细的颜料。红色,取自玛瑙;绿色,取自翡翠;白色,取自珍珠;黄色,取自黄金;黑色,取自地下深处的木炭;蓝色,取自孔雀石 为了保证酥油花永不褪色,艺僧们又将牛羊的肝和胆汁按比例掺入酥油之中,以达到粘合和着色的双重功效。至此,制作酥油花的颜料难题就这样解决了。
坚赞华藏说,创作酥油花的工序是复杂、细致的:首先是确定油塑的题材,塑什么花,必须报请寺主审查通过;其次是揉和酥油,将各种颜料与酥油调和成彩色酥油;接下来是塑造基本模型,并按草图扎制花架,涂塑鲜花的形体,将花朵、花叶、花茎安装到花架上;最后,用金彩粉对整个酥油花进行勾勒和装饰 酥油花终于宣告塑成。在审查作品的那一天,当寺主缓缓揭开保密的布幔时,一朵朵牡丹随风摇曳,一朵朵芍药竞相开放,鲜红的花瓣围绕着黄色的花蕊,连绿色叶片的脉络也条条清晰可辨 形象、生动、夸张,就像真的一样。酥油天然地具有扑鼻的清香,将它塑成油花之后,究竟是花香,还是酥油本身的香味,竟叫人分不清楚了。夜以继日、呕心沥血的创作和劳累,使我们一个个空乏其身,曾经膀粗腰圆的小伙子们,走路都有些摇摇晃晃,有的竟病倒了。但是,完成了艰难的创造,了却了伟大的心愿,每一个艺僧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瘦削的脸庞洋溢着兴奋和满足。
作为一种技艺高超的艺术品,酥油花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而又十分艰难。完成一套酥油花作品需要6道工序,即扎骨架、制胎、敷塑、描金束形、上盘、开光。因为酥油遇冷即凝、遇热即化,所以艺僧们选择一年之中最冷的天气,在最冷的房间中制作酥油花。
但同时,酥油花工艺的传承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大部分著名老艺僧已相继去世。酥油花作品极易变形,无法长期保存,这使传统技艺在传承中不容易得到固定的范本,应进一步加大对酥油花制作技艺的保护力度,使这一富于特色的民族手工艺长久存留于世间。坚赞华藏告诉笔者,塔尔寺现在的酥油花艺僧不足40人,而过去,塔尔寺能制作酥油花的艺僧有100多人。他认为塔尔寺酥油花人才出现青黄不接,一方面是寺里制作酥油花的老艺僧越来越少了,而现代人对于酥油花的制作艺术还没有完全领悟,另一方面,酥油花的整个制作过程十分艰辛,让一些年轻僧人望而生畏。塔尔寺有每年正月十五举办酥油花展的传统。观赏酥油花,对外行来说,感觉绚丽多彩,美艳夺目。但塔尔寺的僧人们却明显感觉到如今的作品已大不如前了。
坚赞华藏告诉笔者,过去老艺僧带领他们做酥油花时,每年都会有一定的创新,做出不同的花色,但随着老艺僧们陆续圆寂,徒弟和新手们明显感到了能力不足,只能按照旧的样子去做,很难有所突破。而且愿意学习制作酥油花的僧人越来越少,酥油花制作人才已经出现了断档。(马桂花)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