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券,外形如筒瓦状的铁制品,民间俗称免死牌。其制法为熔铁铸瓦,状如蒸笼,断而为二,形如板瓦,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受券人与朝廷各执一半。铁券上的信词最初时用丹砂填字,合称丹书铁契;梁时用银字填字,即银券;隋时用金填字,亦称金券、金书,所以后世称铁券为金书铁券,又因铁券可以世代相传,又称铁券为世券。从其源流、功能、性质等进行考查,铁券是勋章的雏形。
我国古代丹书铁券制度始于汉代。据史料载,汉高祖刘邦夺取政权后,为巩固统治笼络功臣,颁给元勋丹书铁券作为褒奖。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帛礼仪;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于宗庙。其中的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契,即皇帝与功臣、重臣之间信守的凭证。丹书、铁契、金匮、石室,即以铁为契,以丹书之,以金为匮,以石为室,将皇帝与功臣、重臣的信誓用丹砂写在铁券上,装进金匮藏于用石建成的宗庙内,以示郑重和保证铁券安全。当时,铁券还无免罪和免死等许诺,仅作为一种加官进爵、封侯纳妾的凭证。获赐铁券的功臣及其子孙常因细故获罪,直至被处死。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北魏孝文帝颁发给皇室宗室、亲近大臣的铁券是作为护身防家之用。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代,颁发铁券已较为普遍。隋唐以后,颁发铁券已成常制,凡开国元勋、中兴功臣以及少数民族首领皆赐予铁券,也给宠宦、宦官颁发铁券。到宋、元、明时期,铁券颁赐逐渐趋于完备。
唐末赐钱?铁券流传至今
钱?,唐末临安人,刚出生时,因为相貌异常丑陋,父母就想把他丢到井里淹死。婆婆心中不忍,就把他救了下来,因此,人们平日都叫他婆留。直至发迹后才改名与留同音的?,叫作钱?,钱?年轻时以贩私盐为生,后来吃粮当兵,由于打仗十分勇敢,逐渐做了将领,并且越做越大。先后败王郢,破黄巢,平刘汉宏,擒董昌,战功赫赫。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封他为镇海、镇东两节度使,并赐以铁券。券上刻唐昭宗的诏书,诏书全文共333字,全部用黄金镶嵌。诏文主要褒奖钱?削平那个自称罗平国王的威胜军节度使董昌,称赞他披攘凶渠,荡定江表。忠以卫社稷,惠以福生灵。……志奖王室,绩冠侯藩。钱?本来是董昌麾下的一员骁将,董昌僭称尊号,封他为两浙都将,而钱?并没有接受董昌的伪命,却反戈一击,擒董以献朝廷。唐朝到了昭宗的手里,基本上已到了奄奄一息的时候了,地方藩镇的势力远远大于朝廷的势力,真正听朝廷指挥的藩镇实在少得可怜,昭宗已成了一个挂牌子的皇帝。因此,钱?的这一举措使他高兴得不得了。他要把钱?当作一个榜样树立起来,诏书中称许钱氏的话真有些热情洋溢。有一段话,意思是说,我赐给你这枚刻着金字的铁券,向你宣誓保证:哪怕长江、大河有干涸得像带子那么宽的时候,泰山、华山有变得只有拳头一样大的日子,但我却永记你的功绩,使你们钱氏一家世袭荣宠,永保富贵。今后如果你自身犯了大罪,可以免除九死;子孙犯罪,可以免除三死。若是犯了一般的罪行,有关部门不得追究。难怪当钱?接受这个铁券时,被感动得哭了起来,说道:我才46岁,就受皇上如此厚赏,恩重难报啊!并以此谆谆教导自己的子孙:要谨当日慎一日,诫子诫孙;不敢因此而累恩,不敢因此而贾祸。
没有多久,李唐王朝就灭亡了,钱?自己经营了吴越国,铁券即被供于祖庙。以后赵匡胤统一全国,建立了北宋,钱?之孙钱?向宋纳土称臣,诏于开封居住。但铁券仍留在杭州钱氏祖庙。淳化元年(990),宋太宗命杭州守臣将铁券送到汴京,太宗观赏后仍将其赐还给钱?之子钱惟?,惟?死后交钱惟演,铁券遂收藏于京师昭化坊赐第。钱惟演死后,铁券交由其仲子钱晦保管,继而又转给惟演之孙钱景臻保管。其间宋仁宗、宋神宗都曾专门观赏过铁券。北宋末金兵入寇,钱氏举家携券南逃,到了南宋绍兴年间,钱景臻的儿子荣国公钱忱侍奉他的母亲秦鲁国大长公主(宋仁宗的第十个女儿、宋英宗的妹妹)避地临海。宋高宗赵构即命于台州赐第,第在临海城内美德坊。钱氏铁券从此落籍台州,成为台州钱氏的族宝。德?元年(1276),元兵攻破临海,钱氏有个家人带上铁券南逃,途中落入黄岩泽库。时隔56年之后,亦即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有个渔人在黄岩泽库(今温岭泽国)地方撒网打鱼,随网捞得一个黑乎乎的东西,渔人也不知是什么宝贝,就用斧子斫了一斧,从斫开的斧痕中看来看去,既不是金,又不是银,只是一块黑铁,觉得没有什么用处,便将其丢在屋子的角落里。一个偶然的机会被渔夫的邻居——一个老学究看到了,他见铁块上有字,虽然并不知道钱氏铁券的价值,还是按铁的价钱买了下来。当然,渔夫和学究都不知道这333字是用黄金镶嵌的。后来有人将这一消息报告给钱氏十四世孙钱世?。世?花了十斛谷子换回了这块铁券,这一宝物总算重又回到了钱氏手中。可惜的是,只因浸水太久,嵌在后半段的金字大多都剥落了。
明太祖朱元璋打垮了蒙古族统治的元王朝,建立了大明帝国,天下归于一统。洪武二年(1369)八月,朱元璋为了仿效古代帝皇表彰开国功臣的殊勋,对他们赐以铁券,以申河山带砺之誓,命礼部官员拟订铁券的形制规模。可是,礼部官员们谁也没有见过铁券的样子,束手无策。幸好在元朝做过礼部尚书的翰林学士危素见多识广,便向朱元璋奏道:唐昭宗曾经给钱?赐过铁券,钱的子孙现多住在台州,其第十五世孙钱尚德,元朝的时候做过青田教谕,听说这件宝物现在还藏在他的家里。朱元璋听后大喜,立即下了道圣旨,叫钱尚德将铁券送至京师。钱尚德接到圣旨后,不敢有丝毫的怠慢,立即把钱氏铁券和钱氏五王画像一起送赴京城。朱元璋得悉铁券已到,马上会同几位主要大臣——丞相李善长、礼部尚书牛亮、礼部主事王肃等一道观赏。观赏后命礼部用木照样雕一模子,留作格式,以备制作。而后命有司设宴招待钱尚德一行,仍将铁券并五王像交钱氏带回临海以世代宝藏。铁券的进京,使朝臣们大开眼界,他们争相吟咏,唱和不迭,临归时,文坛领袖宋濂特地为之撰写了一篇诗序来纪念这件盛事。
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五年(1417)正月,亦曾遣行人曹闰来到台州,命钱氏奉券进京,钱氏族人即委钱汝性随曹闰赴京,永乐看过之后仍命钱氏带回台州,由钱凤墀家保管。明清易代的时候,台州兵燹不断,为了确保铁券的安全,钱氏第二十五世孙钱珍负椟避之深山。康熙间又转藏于第二十七世孙钱日耀家
。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南巡,这位风流倜傥的皇帝也想一睹这稀世古物,于是当时已经致仕在家的原刑部侍郎嘉兴钱陈群率台州钱氏裔孙武进士钱选等一道把铁券送到常州,呈乾隆观赏。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钱氏后裔将此券献给国家,当时由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保管。1959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又将此铁券移交给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宋代赵匡胤对柴氏的保护
赵匡胤非常仁慈,统一中国后对所有被他灭掉的君主,都养起来。赵匡胤临死,还规定子孙后代都不许杀柴家人,也体现了他的仁慈之心。
赵匡胤在陈桥驿起兵后,让后周小皇帝柴宗训当了郑王,小皇帝后来被迁往房州。赵匡胤颁发的第一道圣旨就是优待恭帝母子,赐柴氏铁券文书,保证柴宗训及其子孙永享富贵,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这一招深得人心,宋朝很快巩固了政权。赵匡胤没有食言,柴宗训母子搬到南郊天清寺后,受到优厚的待遇。田园风光,母教子读,自得其乐。
赵匡胤生前,曾在太庙里立下石碑,后来的新天子即位都要到太庙里去拜碑,并默诵誓词。这石碑立在太庙寝殿的夹室中,除了北宋历代皇帝,别人都无从得知。就是新皇帝去拜碑时,也只有一个不识字的内侍跟随,其他人都离得很远,弄得很神秘。
直到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宫门被打开,人们才得以纵览,不过是很简单的三条:一是保全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二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三是子孙不得背弃上述誓言,否则即遭天罚。此外,赵匡胤还给柴家发了丹书铁券,凭此券柴家子孙犯罪永远免死。《水浒传》里小旋风柴进就是因为有丹书铁券,所以才那么吃香,活得很滋润。
连当时酒店打杂的伙计都知道:他是大周柴世宗子孙,自陈桥让位,太祖武德皇帝敕赐于他誓书铁券在家。柴进自己也承认:为是家间祖上有陈桥让位之功,先朝曾敕赐丹书铁券。当时世人都知道,有了这东西在家,便无人敢欺负他。柴进自己说得更为具体:但有做下不是的人,无人敢搜。乃至宋江落难到了柴进处,大官人说得更直露,他宽慰宋江道:兄长放心,遮莫做下十恶大罪,既到敝庄,但不用忧心。不是柴进夸口,任他捕盗官军,不敢正眼儿觑着小庄。当听说宋江只是杀了一个类似二奶的阎婆惜之后,柴进竟笑将起来:兄长放心,便杀了朝廷命官,劫了府牢的财物,柴进也敢藏在庄里。乖乖,这丹书铁券远比尚方宝剑厉害,尚方宝剑也只是让人代天子行使权力,伸张正义,而这丹书铁券简直是可以容忍藏垢纳污了!高唐州知府高廉仰仗其堂兄高太尉的势力为所欲为,其妻弟殷天锡也仗势欺人,要霸占柴进叔父的花园。李逵按捺不住,失手打死殷天锡。柴进让李逵连夜逃回梁山泊,自己仗着有丹书铁券庇护,料高廉不敢他怎样。不料高廉不顾柴进的豁免权,将他捉拿并打个死囚,成为贵族阶层遭受如此悲凉玩笑嘲弄的人证。柴进这才被公道不彰的丑恶现实惊醒,开始走上造反上梁山的历程。
明朝的金书铁券
明代金书铁券分为七等,其中公爵分为二等,侯爵分为三等,伯爵分为二等。各等铁券大小不一,最大的公爵一等铁券高一尺,宽一尺六寸五分。其他各等铁券大体是每等在高和宽两方面都递减五分。最小的伯爵二等铁券高七寸,宽一尺二寸五分。所有的铁券都是一式两件,一件授予获赐者,另一件藏于内府。在需要查验时,只要将它们放在一起,便可真伪立辨。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获封公爵的有李善长、徐达、李文忠等6人,获封侯爵的有28人,他们均被赐予金书铁券。此后,朱元璋还陆续向新建立勋业或晋升了爵位的功臣颁赐铁券。明成祖朱棣即位时,帮助他夺取皇位的靖难功臣邱福等26人也都被赐予铁券。在明代中后期,仍不时有功臣及功臣后裔获赐铁券。直到明代末年,刚即位的崇祯皇帝出自麻痹奸宦魏忠贤的谋略,还给其侄子魏良卿等颁赐铁券。
与唐代的铁券相比,明代金书铁券的券文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差别。其一,谋逆不宥,只宥其他死罪。其二,免死的次数较少,孙子不免死。明代金书铁券的这些特点,表明在明代初年朱元璋确实希望能兑现他对功臣们的免死承诺。
尽管明代曾向功臣们颁赐过大批金书铁券,但留存至今的明代铁券却寥寥无几。其中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两件分别是成化五年(1469年)在敕封朱永为抚宁侯时颁赐的金书铁券和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进封他为保国公时颁赐的金书铁券。青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是天顺二年(1458年)敕封李永为高阳伯时颁赐的金书铁券。1996年发行的特种邮票《中国古代档案珍藏》第三枚《明代铁券》便以李永的铁券为画面。2006年6月在沈阳展出的金书铁券是明代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明英宗赐于右军督府右都督李文的。铁券制作考究,生铁制成,呈半弧形,如瓦状,正面镌有明英宗诰命指文,字嵌以金,字体为颜体。该免死牌制作考究,熔铁铸文,形如板瓦,状如蒸笼,断而为二。高37·5厘米,宽21·2厘米,厚0·2厘米,重足有1300克。正面镌刻文字:食禄一千石,免其一次死罪。
此外,徐达、李文忠等人的后裔所编纂的族谱也载录了徐达、李文忠、李性等人的铁券券文。明代的金书铁券之所以极少存世,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朱元璋在晚年便以谋逆等罪处决了李善长、蓝玉等一大批功臣,他们的铁券自然都被销毁;其次,明代实行犯罪数次抵销免死一次的制度,特别是仅免一死者,很容易失去铁券。再次,明代末年,很多世袭贵族遭受农民军毁灭性的打击,他们的家产荡然无存,其中应包括祖传的铁券。又次,清军入关后,曾收缴过前朝的铁券,也使一批明代铁券被毁。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