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友喻——念佛 请看经文:“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 专持名号,就能契入三昧,就能够带业往生,就能解决生死问题,就能够圆成佛道。 这么殊胜的利益,它的原理是什么?那么在这个《念佛圆通章》里面,佛用了两个比喻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佛跟我们众生是什么关系,我们念佛的心态、这种认知背景怎么建立,我们念这句阿弥陀佛,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它能解决我什么问题,它和我们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因为念念念,就念,念得很没有感觉,好像念得很陌生。 我们每天要念的这句佛号,跟我们到底是什么关系?所以首先用亲友喻,亲友喻告诉我们,有一方是专门忆念,“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在现象上的描述当中,佛无量劫以来都在专心致志地忆念众生,没有一刻地忘怀,为了度一个众生无量劫以来随形六道,没有一刻地厌舍;但是我们众生呢,却是“专忘”——专门忘记这个亲友。我们怎么专忘呢?这里面忘记的这种机理实在就是来自于我们无明:我们的众生的心体跟佛是平等无二的,一念无明妄动,这种妙真如性就转为八识的心,就有一个能觉、所觉,然后衍生为我们的身心结构以及山河大地,“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所以我们就忘记了本具的佛性,忘记了有一个早已成就佛果的人在慈悲地忆念我们——忘怀。我们的心完全奔逸在五欲六尘里面去了,在这个三界六道轮回的过程当中,完全地迷惑颠倒了,所以我们听闻到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们都很难很难相信。我们到处流浪,当乞丐乞讨,打工,然而我们褴褛的衣衫底下,却有一颗无价的摩尼宝珠——价值连城,我们都忘了。所以佛经也讲末法众生有个特点:不了解佛恩,不报佛恩;不知恩,不报德。他完全忘了。那么以后的众生的业障深重:不仅对佛这个觉得超越的圣人,有一种很强的疏离感;现在一般的人就是对自己父母的恩德,他都会忘记呀,他都不了解呀。 虽然我们忘了,但是佛对我们的忆念——这种慈悲、这种摄受,还是一刻地没有停留,还在随形六道不断地示现种种身份,来给我们进行教化,给我们种下善业的种子。但佛虽然随形六道,由于我们老是忘了,我们老是业障深重哪,我们一点信心都没有哪,所以这样两个人虽然碰在一起,这个佛能够看清我们,我们跟这些佛菩萨——过来的佛菩萨,是对面不相识。那么在我们的这个佛教的记载当中,就有很多佛菩萨游戏人间——神通应化,等到他走的时候才稍微稍微透显一点消息。 讲唐代天台国清寺有一个丰干禅师,他是常常骑着老虎到他寮房去的。他有一次到外面游逛——在杭州的时候,有一个即将要到台州做太守的叫闾邱胤,这个人即将要赴任的时候得了一个病——头痛的要命,怎么治也治不好,有一天丰干禅师过去了,就给他咒了一杯水,往他头上一洒,这个头痛的病一下就好了。这个闾太守就很高兴啦,说:“你从哪来的?”“国清寺。”“国清寺象你这样的有道高僧是不是还有?”他说:“有。”“这个是谁?”他就提出这个寒山、拾得
由于佛对我们的那种忆念是出于他的深心的大慈悲心来念的,如果我们在六道里面轮回得苦不堪言的时候,这一念地回光也是非常恳切的、至诚的,这二念一旦沟通,相互的这种互动就非常得深切。这个浪子回家呀!所以这样我们跟佛就能够形和影不相分离,形影不离就好像一面镜子跟它的光影不相分离一样,就好像声音跟回音不相分离一样。这种“不相乖异”:乖就是违背、乖违;异就是不一样、南辕北辙。我们以前的不信佛不信因果不信轮回、没有出离的心的这种行为,都是乖异了我们的清净真如自性,也就是乖异了十方诸佛对我们的这种忆念,所以我们现在要倒回来,我们就从这一生到下一生乃至多生多劫,就能跟佛住在一起。所以这个“忆”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我们上午讲的——我们的念头要落在什么地方,落在九法界都不究竟,我们这个念头落在阿弥陀佛的名号上,也就在忆念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十劫以来专门在忆念我,他的金色的手臂垂了十劫要来救我,他十劫以来都在望眼欲穿——来盼望我们回去。这一点《无量寿经》里面是讲得非常明晰,在极乐世界每天阿弥陀佛跟观音、势至坐侍论道,坐在那里他面前就能看到他方世界所有的景物,就能看到那个地方众生的情景。哪个地方众生善根即将成熟,怎么去救度他——这个佛菩萨有一种慈悲的威力就是能够不失时机地救度众生,只要众生善根成熟,马上给予救度。那么阿弥陀佛跟观音、势至——西方极乐世界是没有白天昼夜的——他也没有什么非得要交班要轮班不可,所以他是十劫以来不间断地就这么关顾我们,在注视我们:了解我们一切苦难,了解我们一切需求,会给予恰到好处的帮助。这种事情哪,我们一定要明白呀,不要以为阿弥陀佛哪里有啊?佛菩萨哪里存在呀?我在这儿受苦,跟他有什么关系呀?我是我,他是他呀。不是这样的,佛菩萨跟我们是同体的,我们受苦跟佛太有关系了。我们如果念佛不能往生,这个法藏菩萨都不能成佛,是这么一个关系。所以他在忆念我们,而且是没有一刻间断地忆念我们,没有说我们睡觉,佛可能也睡觉了——有间断,没有,还要值班——也没有值班,他是不疲不厌。所以这里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往生的时候,由于佛这个专门忆念、不间断的忆念、了解一切的忆念、无条件施加帮助的忆念、一切障碍都能解决的威神力,就能让我们临终的时候没有任何的障碍,非常稳妥地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这个《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虽然它字数少,但是它在这个众生跟佛的互动方面、关系方面,是阐释得非常的明晰。如果我们相信阿弥陀佛十劫以来专门在忆念我,没有间断地在忆念我,你说我们就放心了:无论我临终怎么一个死亡方式,阿弥陀佛这种专门的忆念一定能解决我们的问题。你要有绝对的信心,这种忆念它就会把我们认为很难解决的问题,佛事前都给我们安排好了,叫做预设好了。它难信就难信在这个地方,因为我们对事情的成败得失的这种考量,总是站在我们自己的角度,用我们凡夫的知见来加以诠释,所以他就很难理解佛的不可思议的忆念之力——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这点我们看印祖文钞,当时讲一个小例子,这小例子虽然小,小可以喻大呀。说当时有个居士跟印祖讲了当地发生的一个车祸,那个车祸呢,是那个司机不谨慎开车,全部的人都栽到那个山下的湖里面去了。汽车下去的时候,乘客包括司机四十多个人全都死了,但是唯有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女人却是坐在岸边了。等到第二天早上大家营救的时候——只是打捞尸体,但是这个三十岁左右女人坐在岸边如痴如呆,这个营救的人就很奇怪:她也是坐车,她也是乘客啊。“怎么你没有死啊?你怎么活下来了?是什么力量让你活下来了?”这个一问三不知,这个女人什么都不知道,反正她就坐在岸边了。所以在当地都成了一个新闻啦。 这怎么解释?当时这个梦庵居士嘛,就把这个事情请教印祖,看看印祖怎么解释。当时在座的有不少人,印祖当时就没有说话,等到这个人群散了——其他人听了也是“哎呀,奇怪呀,奇怪呀”,但奇怪不出个所以然出来——等到这个傍晚的时候,印祖就让侍者写了个纸条过去,纸条上寥寥数语,说:“此女人命不该死,盖是佛天鬼神把救她的方法预先准备好了,想必如是。”寥寥数语啊,但是它揭示了个秘密。你看,当车就冲到水里的时候,谁能够靠自己力量来逃避呢?逃不了哇,但是这个共业当中有别业,这个女人命中在这个灾祸当中不会死亡,佛天鬼神就有一种力量,事先就在要栽下去的那个关键时刻,有种力量把她扬到了岸边来。她也不知这股力量是怎么来的,反正她就到了岸边——到了岸上没有死亡。那对这个命不该死的女人,她可能有深厚的善业力量啊,她都能感得佛天鬼神对她的忆念,对她的关注,在关键时刻用不可思议的力量,解决她凭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那么我们由小推大,有阿弥陀佛五劫的思惟、无量劫积功累德、大不可思议的威神力量,在他专忆我们的时候,在他不间断地关注我们的时候,我们所有的障碍、所有的困难还怕什么呢?靠我们自己力量根本不可能解决的问题,但是在佛的力量面前那是小菜一碟的,那是轻而易举的。所以为什么一个念佛行人相信了一种超越性的佛的存在,你碰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向佛去祈求,去祈祷,你只要用至诚去祈求,一定会有感应,一定会有效果。 这次四川大地震,虽然死了很多人,但是很多信佛的人却是幸存下来了,这里就有感应道交,就有佛菩萨的加持力在里面。我们也希望把这些感应的故事能够编成小册子,能够广为流通一下,因为现代人业障深重,对佛菩萨的存在常常没有信心。佛菩萨绝对存在,佛菩萨的力量绝对是超越而不可思议的。所以“一专为忆,一人专忘”,我们要了解就是这个事实真相:佛在永恒地忆念我们,我们在专门地忘记这桩事情。现在我们知道这样,我知道佛在慈悲地忆念我,我现在转而也忆念佛,这两种忆念就会互动,就会相应,这样我们就生生世世跟佛永不分离。跟佛不分离,那就是生到净土嘛;如果跟佛离开了,我们还在三界六道苦不堪言地流转哪——客作浪子,一代不如一代,一世不如一世啊。
——2009年3月大安法师讲于广州大佛寺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