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念》
初学佛法的人,他用功的重点在于“生善念”,而不完全是在止妄念。要求一个初学佛者不起妄念是不可能的,凡夫俗子,五谷杂粮众生谁没有起心动念?重要是让他真正的发菩提心,出离心,而生善念之心。我们的修行不能麻木狂热,不能狂热于宗教情感的追求,更要理性,要改变现在这种俗气,也就是说修行要有宗旨。比如说,你要有你修行法门宗派的一套完整文化理念,绝不是麻木追随;要有目标:我学这本经、念这个咒、念这佛号,需要按什么次第的方法?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我们学佛修行的最后方向一定要明确,是什么?是求生西方极乐净土。不是光求现实的人天福报,作为我们学佛的人,心要踏实,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去实践,不能马虎,不能急于求成。修行的过程就是你证悟佛法的最好时机,随缘不等于随便,随缘更多的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恒顺众生,因缘而致的智慧。
作为一个初学佛法的人,无论你是出家或是刚进门的居士,你肯定首先要刻意的去努力,就像你生病了,这个药很苦,你又不爱吃中药尽管很苦,但是你必须要强迫自己去吃。也就是说,初学佛法的人,必须要有刻意的努力,把身心融入进去,不是光用脑袋想,身心融入十分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够突破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现在很多人,无论出家人或是居士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学佛修行到一段时间就自己觉得自己可以自修了,观众生的过、观寺院的过、观法师的过,让自己孤立而存,孤立而居去修行,其实这里面存在一个危机,因为一切众生和一切境界都是我们修行的法门,你忽视了这个境界的对治,凭你自己的观想去思维,你永远解不到这个套。因此,在这漫长的修行路中,要有一群人一起走才能安全、稳定和长久。除非你真正是一个善根、慧根尤为深厚的人,你彻底放下了,就想一个人静下来,到深山树林或某个地方稳居而修,就是想达成佛意,明心见性,你有这样的功夫也未尝不可隐居,但一般的众生,一定要多学习,多参访,要善用生活中的一切境界。安排功课给大家,就是想让大家在修行生活中明确修行的目标而不走偏路,且不放逸。其实在修行的道路上方向不明确、无人指导或鞭策,是很容易走偏路的。
爱憎分明,很多人说我做人堂堂正正,爱憎分明。大家怎样看待爱憎分明四个字?用佛法的理念去看,爱憎分明是对还是错?用佛教修行的层面上怎样去解释爱憎分明?其实爱憎分明这四个字也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出发点,所以爱憎分明是世俗人在生活中个性的特点,并不是我们佛教徒所倡导的,佛教徒所倡导的是慈悲喜舍而不是爱憎分明。只有慈悲喜舍才是真正的无我为出发点,因此对一个修学佛法的人来说,是需要去完善的,因为爱憎分明是以自我为出发点,而佛教是重于以慈悲喜舍无我为出发点。
现在无论那个学佛的团队,还是那个寺院,乃至世界那个小团体,家庭,所有人的心都特别浮躁,浮躁的心遇到的境界就特别多,遇到的烦恼就特别多。为什么烦恼多呢
所以师傅我一直在讲“心”,这就是所有的修行,听经闻法、持咒念佛、参禅打坐、做义工,都是修正内心,不是做表面的功夫。你做得再多,嘴巴那么坏,照样是回避不了你的业障因果。因果必然还是来,你还没有通达佛法的时候,你随意的讲解经文,不能如法透彻讲解佛经,误导众生,这是断人家的法身慧命,这也是会有因果的。因此,我们不要随便宣说,要谨言慎行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学会了一些道理后,不要指望别人怎样做,而是我们看可以怎样做得更好,你就OK了,你就不断壮大了自己的修行。如果你祈盼别人要怎么样,你的希望是好的,但是希望越大,失望越惨,你的最胜方法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用自己的智慧去了脱这个东西。因为你知道这个东西是你的缘,你就要了,不要借他人之手,借其它的因缘去做,要有胆量去突破人生无常,把佛法快乐地应用到现实的生活中间,所以佛法是很积极的。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殊胜的东西都给予我们,如果你不能救自己,是你没有福报,是你自己没有智慧。现在很多学佛的人,盲目狂热的宗教追求,颠覆了自己的理性宗教情操,才会走偏,所以面对社会历史上存在发生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冷静去分析,任何东西都要回到佛教的法性原则“三法印”,只要我们头脑清净,不偏不倚就不会走偏。一心、一师、一法、一道场,依法清净修,很简单,不要把自己折腾得半死。现在很多人不断去拜名师,拜完这个就拜那个,拜来拜去,攀比这个师傅那个师傅,最后惹来一身烦恼。不只没有恭敬心的生起,反而生起诽谤的心,造业的心,就是给自己挖掘坟墓。我们依师而修,是依法不依人。出家人的本位是荷担如来家业,努力提升自己。在家居士也是荷担如来家业,护持正法眼藏,培植福德资粮,求生西方净土。所以居士是护持,是白衣,不可干预僧团的事,这是毁戒,这样做会为自己自造障碍,带来烦恼。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是看自己,不是观过,请记住,要赞叹人家的功德,遇到不如意的人事,我们要回避、沉默、拼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完美它。如果所有的佛教徒都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佛教就很清净,出家人从这个庙跑到那个庙,居士从这个庙跑到那个庙,从这个师傅拜到那个师傅,没有严谨的依师依法传承,就会导致到社会流弊,很可怕,因此,我们要把佛教的这些流弊拉起来,厘清自己的思路,不要被外界纷扰,所迷惑,不要乱了自己的分寸和心,你才能保持自己的清净修为的相续性。比如像我个人,我的责任是传播佛法、宣讲教义、传承佛教艺术文化、方便结缘、服务大众。当你对自己的修行定位很清楚的时候,你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烦恼,烦恼来了,也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把自己调整到最佳的状态。总而言之,修行是修自心,一师、一法、一道场,精进积极而修,借一切境界去修持,这才是大丈夫之行,绝不是消极回避。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丹阳宝林禅寺)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