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原文网

尼姑庵里的那些事:探访观音庵

发布时间:2025-01-03 05:20:19作者:金刚经原文网
尼姑庵里的那些事:探访观音庵

散文.随笔 探访观音庵

探访“观音庵”

文/谢瑞琪

早就听说蚌埠有个尼姑庵,就是没有去过。对于佛教,我没有信仰。但在心底的深处对它有着一种敬畏,同时也能感觉到一种神秘。这对我而言就产生了诱惑,使我不自觉地要去见识它。我不知道佛文化和世俗文化之间是否有贯通的路径?我一直想去探寻,但又恐自己的无知和莽撞引起大不敬,再者我是个庸俗的男人,那儿毕竟是座庵,这就是我一直想去而又未能成行的原因。终于,我挡不住我心中的向往,带着一颗虔诚的心去拜访。

“观音庵”地处市中心繁华之地,却又在一处僻静的巷子里面,外面就是花乌市场和古玩城,一条巷道隔绝了红尘的喧嚣。

走进小巷,一眼可见与民居不同的建筑,白墙黛瓦、飞檐翘角,屋檐下有一匾额,上书“观音庵”几个大字。山门大开,我抬腿跨过门槛。迎面便是笑吟吟的大肚弥勒佛了,一般庙宇此佛都是供奉在天王殿。“观音庵”规模较小,两边的四大天王便省略了。大肚弥勒佛又称大肚弥来佛,是佛界中的未来佛,通常将他奉在寺庙的前面,一进山门的地方。由于大肚弥勒佛慈颜善目,笑口常开,形象化地代表了佛教宽宏大量,慈悲为怀的宗旨。因此深受大众喜爱。男女老少都在见到他时,激发出轻松愉快的心情。“笑呵呵坐山门外,觑看去的去来的来,皱眼愁眉,都是他自寻烦恼;坦荡荡装布袋中,无论空不空有不有,含脯鼓腹,好同我共乐升平。”这是关于大肚弥勒佛的对联,很好地体现了他的宽宏大量以及笑对人生的慈悲,为佛法庄严的寺庙带来了愉悦的气息。

在弥勒佛的背面自然是韦陀菩萨了,这背靠背的两尊佛像形成了鲜明对照。一喜笑、一威严。韦陀显天神相,降魔伏鬼,保护佛法,面向寺院,以守护伽蓝(即道场之意)。观音庵的这尊韦陀菩萨是尊立像,足穿乌云皂履,身披黄金锁子甲,头戴凤翅兜鍪盔,手持金刚降魔杵,传说重八万四千斤,这座庵堂规模较小,所以降魔杵是拄地而立的,也就是婉拒游方僧人挂单的意思。(这降魔杵手持的方式是有讲究的,手持冲天的,说明这个寺院很大, 游方的僧人可以挂单很久;横担双臂两手合十,说明规模中等可以挂单7天左右,)韦陀菩萨身材伟岸、气宇轩昂,不似四大天王般凶猛、狰狞,是佛教中护法金刚力士的象征。

据《大藏经》记载韦陀菩萨生于农历六月初三日,距我写此文不过十日,在下不妨多着墨几笔以示韦陀不同于其他菩萨的地方。首先就这座庵堂佛像摆放的位置来看,韦陀面对的前方正是圆通宝殿,殿内供奉的就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民间传说,韦陀和观音前世有未了的姻缘,今生同为佛门高级领袖,碍于佛门法规只好做个对面夫妻。

另外,还有“昙花一现,只为韦陀”的爱情故事更是凄美。据说韦陀在成佛之前是天庭的花匠,每天都给昙花锄草、松土。久而久之俩人产生了爱情,玉帝知道后便将小花匠送去灵山出家当了和尚。数千年后韦陀成佛,昙花也位列仙班,俩人再次相见时,昙花旧情难了,宁可耗尽千年道行,也要为心爱的人绽放一次自己的美丽,韦陀终于落下了一滴泪,这滴泪水化作初凝的朝露洒在昙花上,一刹那间昙花绽放出了瞬间的美丽。从此人们就把昙花称作“韦陀花”。可见,韦陀是佛界唯一有花边新闻的菩萨。这倒不是说他在操守上有什么问题,反倒是人们对他的一种喜爱和亲近。有爱情的人生才是完美的,这是人的价值观,菩萨也应如此。

拜过韦陀菩萨,转身就进了庭院。院内不大,也没有树木,干干净净仿佛走进了民居。抬头望去“圆通宝殿”几个大字揽入眼中,两边楹联写道:“菩萨显圣三界诸众生皆蒙度脱;古庵重辉十方有缘人悉得接引”。这便是庵内正殿,我垂手蹑脚从侧门而入。迎面一尊大佛端坐在佛案上,正是观世音菩萨。我赶紧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南無阿弥陀佛,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您好!”也不知是否规范,心中觉着礼节到了便好。

举目仰望,菩萨神态庄严雍容,头戴宝冠,宝冠之上还有多层头像,这就是传说中的十一面多臂观世音,菩萨身披天衣,腰束贴体罗裙。健美的面庞和体态,赢得了万世瞻仰。据说修佛有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的修炼方法都不同,而每一个修佛者的根基、业力大小和悟性也都不同,这导致了每个人的修佛路径都不同。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对不同的众生,便现化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法门即途径)。在佛教的众多菩萨中,观世音菩萨也最为民间所熟知和爱戴,正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家母生前就常年供奉观音菩萨,终得高寿。

礼毕,我转身看了看殿内,殿门两旁置放着晨钟、暮鼓,在观音佛像两侧还有两尊佛像,其中我认出一尊是地藏王,另一尊疑是药王。正在这时进来一位抱着小孩的妇人,我尚未发话她倒和我搭讪起来。和她聊了一会,她对佛事竟然一窍不通。她说是来帮忙的,我说那你是义工?她摇了摇头说不对,我是信佛的,我们有好几个人轮流来给菩萨搞搞卫生。

说完,她把小孩放了下来自己双手合十对菩萨拜了拜,这小孩倒也乖巧,约莫两岁左右,竟也爬上蒲团对着菩萨磕起了头。我笑着说:“你这孙儿真聪明,这么小就会拜菩萨了”妇人说:“他不是我孙子,他和菩萨有缘,生下来就被丢在门外,是庙里的师太收留下来的,他每天都要来拜菩萨。你瞧,长得多好,白白胖胖的。”我一听,心中涌起了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是怜悯幼儿的不幸,还是感动师太的善举,或真是菩萨的慈悲!

我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情绪便请妇人为我引见师太,妇人把我带到院子西侧的客堂说:“师太就在里面。”只见门头上挂着一块烫金的红色匾额,上面写着“客堂”二字。门框两边有一副对联“干净地常来坐坐;太平时早去修修”

。我进门一看,对面木质的三人沙发上坐着一位穿着僧袍的瘦弱老人,这就是师太了。我赶紧上前和她打了个招呼,她对我摆了摆手,又指了指旁边的凳子却不言语。妇人说:“师太耳朵背,从不跟生人交谈,她让你坐下歇歇。”我对师太笑了笑转脸问妇人:“庙里可有其他尼姑,我想请教一些问题。”妇人说:“还有一位师太你去看看在不在对面屋里。”这时那小孩跌跌撞撞跑到师太身边,老人把孩子搂进怀里,脸上显出了笑容,我趁机退了出来向对面走去。

对面这间屋子也挂着烫金红色匾额,上面书写“斋堂”二字。我正待进去,里面出来一位世俗打扮的妇人挡住了我:“对不起,这里是斋堂,外人不能进。”我说我想请教这里的主持几个问题,她倒是快人快语:“出门去了,今日不得见。”无奈,我只好伸头朝里面探望了一下,里面果然干干净净,桌椅板凳一尘不染。

我退后几步猛然看清了门两侧也有一幅对联“一饭难忘佛祖恩;三餐常思农夫苦”。可见,佛教虽有“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的出世心态,也还是忘不了对于普罗大众生活艰辛的牵挂和感悟。我的这点认识是否就可以寻觅到世俗文化和佛文化之间的路径呢?看来释、道、儒作为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其实并不高高在上,而是和我们人生的日常思维息息相关。我为此次探访的收获而感到一种满足,我要回去好好地沉淀一下自己的思想。再见,阿弥陀佛!

写毕于2019年6月25日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