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胜吉日
请吃素、放生、诵经、礼佛、供灯,
广做功德,回向虚空法界一切众生!
南无华严菩萨摩诃萨
南无华严菩萨摩诃萨
南无华严菩萨摩诃萨
顶礼贤首四祖清凉澄观国师!
华严菩萨清凉国师
节选自《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浅释》
宣化上人 讲述
今天是很重要的日子,为什么说是重要的日子呢?因为这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开始讲说的第一天。在其它的国家,或者有人讲这一部经;那么在西方的国家,相信这是头一次。因为是头一次,这值得我们来纪念它,所以说很重要。
本来讲《华严经》,是要先讲经的名字,可是现在我们先讲《华严经疏》的“序”。因为这一篇序所说的,就包括《华严经》全部的道理,先把这一篇序文讲解之后,对《华严经》大概的意思就会明白了。
在没有讲序之前,先讲一讲这位作序的法师。这篇序是谁作的呢?是华严菩萨——澄观法师作的。
澄观法师,讳澄观,字大休,唐朝越州会稽夏侯氏人。
这位法师身高九尺,有九尺那么高,眼睛呢,有重瞳,重瞳就是两个眼仁——眼睛的这个仁,眼珠子。白天看着他不怎么样,和普通人是一样;但是晚间看见他这个眼睛就有一种光明射出来。他双手过膝,两只手超过这膝盖,很长的。你们注意一下,凡是两手长过膝盖的人,都主于大贵的,这是一种奇特的相。
那么他有四十颗牙,我们普通的人都是有三十二、三十四颗,或者三十六,或者三十八颗牙齿。佛有四十颗牙齿,那么这位澄观法师也是有四十个牙齿。他读书读得非常快,七行俱下,他这么一看哪,你看一行的时间,他就可以看七行,这位法师聪明到绝顶。
为什么说他是华严菩萨呢?他著作一部《华严疏钞》,专讲《华严经》。等到他圆寂之后,在中国和印度的交界处,有一位阿罗汉,见到有两个很年轻的菩萨,在虚空里头走。这位阿罗汉有神通,他就用神通令这两位青衣的童子,也就是这两位年轻的菩萨,不能走了,问他们:“你们是谁?到中国做什么去啊?”这两位说:“我们是北印度文殊堂神,到中国五台山去请华严菩萨的牙齿,回到我们的国土去供养。”这位阿罗汉一听,说:“哦,是这样,那你们可以去了。”
两位青衣童子走了之后,这位罗汉以后也到五台山去,就对着一般人说他见到怎么样的一个境界。这时人们就把清凉国师的棺木打开来,一看,果然他两颗牙齿没有了。这两颗牙齿就是被两位年轻菩萨请去供养了。所以在佛教里,一般人都知道这位澄观法师,是华严菩萨的化身。
清凉国师“十事自励”
节选自《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浅释》
宣化上人 讲述
清凉国师这一位大菩萨,真是不可思议,他的境界不可思议。他生历九个皇帝,做七个皇帝的国师。为什么他能这样呢?因为他修行是认真修行,丝毫也不马虎的,不是像一般人,口说修行,身不修行,口是心非——口里说得很对,心里完全都不是。他在出家受具足戒之后,以“十事自励”,以十种事情来勉励自己。
这十种的事情,是很要紧的,我们每一个出家人都应该知道这十种事。现在我念给你们听一听:
第一、体不捐沙门之表;
第二、心不违如来之制;
第三、坐不背法界之经;
第四、性不染情碍之境;
第五、足不履尼寺之尘;
第六、身不触居士之榻;
第七、目不视非仪之彩;
第八、舌不味过午之肴;
第九、手不释圆明之珠;
第十、宿不离衣钵之侧。
这十种,我再来给你们略略地解释一下:
第一、体不捐沙门之表:他的身体时时刻刻都穿着袍、搭着衣,很郑重其事的,像个比丘的样子;表,就是样子。
第二、心不违如来之制:他的心对于佛所说的规矩,一定遵守的,绝不违背;遵守佛所说这一切的戒律。
第三、坐不背法界之经:《华严经》就叫“法界之经”。背,是不违背。凡是有《华严经》的地方,他一定对着《华严经》来坐,不背着《华严经》来坐,不用这个脊背对着经典来坐。你们各位听听,人家这种的愿力,不要说对佛,就是对经,他也不会背后对着经来坐。
第四、性不染情碍之境:情,是爱情的情;碍,是障碍的碍,不是情情爱爱的爱。对于情,有障碍的这种境界,他不染
。不染,就是不着住到这上面。第五、足不履尼寺之尘:这个愿看起来不太公道,比丘尼很不高兴的,但是他还是照常地发愿。说什么呢?他说他的脚不踩到尼寺院门口的土上;他不仅不走到尼寺里面,就是连门口的尘土他都不踩。
尼,就是比丘尼,单单住有比丘尼的庙,就是尼姑庵。他就连门口的尘土,都不踩的。这个意思怎么样?就是他不到比丘尼的庙上去。所以他一生都没有到过比丘尼的寺庙去,因此很多比丘尼也不去亲近他:“他不来算了,我们也不去。”你们想一想,这要是你们西方人就会说:“哎呀,这简直神经病嘛,这又有什么意思呢?走到比丘尼的庙上,又有什么不好呢?我一天跑一百趟,都觉得没什么问题的。这位清凉国师他太清凉了,凉得太厉害了,一点都没有热情”,对不对啊?因为他太过清凉了,一点情感也没有,没有什么情感,所以能发这个清凉的愿。
第六、身不触居士之榻:不要说到在家人的地方去住,他连在家居士睡的床,他都不触。触,就是不touch, no touch,不接触。你想一想你够不够这个资格啊?你怎么样啊?哈!
第七、目不视非仪之彩:非仪,就是不合乎威仪的,不合乎礼仪的这种因缘,他都不看。好像那作戏的,或者跳舞的,或者唱歌的,或者好像是怪物、妖怪,在街上那地方蹦蹦跳跳的,这些他都不看的。
第八、舌不味过午之肴:过了午,口里不要说吃东西,就连尝一尝它有什么味道,他都不尝的。他不会说:“这个东西什么滋味?我试一点点”,他都不试的,更不要说吃。你看看人家高僧所行所做,都是什么样子。想出家,那么容易的?放不下,你就不要出家!
肴,就是吃的菜饭;肴馔,就是包括水果等一切吃的东西,什么都包括在内。他不要说菜饭,甚至于连一个水果都不吃的。所以修行持戒律是要很严厉的。有人说:“师父许可我们晚间吃个苹果,或者橘子,或者是什么水果之类的,这许可的啊!”不错,就因为你做不到,所以勉勉强强开这么一个方便法,说可以的。到时候,你若真想要修行,出家了,就连水果都不可以吃的,甚至连牛奶等浆类都不喝的。你们要是饿的话,也可以喝点浆类,不要偷着吃东西,听见没有?要依教奉行,不要听了不注意。
第九、手不释圆明之珠:他手里总拿着念珠,不断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么念佛。
第十、宿不离衣钵之侧:他睡觉总要把衣钵放在旁边,保护他这个衣钵。
所以这位清凉国师,他天天以这十种的事来勉励自己,没有师父教他的。没有哪个师父说:“你要持午啊!你不要背着经坐。”没有的!都是他自己立出来的条件,不是师父教的,所以他才能“生历九朝,为七帝师”,他历经九个皇帝,而有七个皇帝都拜他做师父。
这九个皇帝都是谁呢?是唐朝的,(一)唐玄宗、(二)唐肃宗、(三)唐代宗、(四)唐德宗、(五)唐顺宗、(六)唐宪宗、(七)唐穆宗、(八)唐敬宗、(九)唐文宗。由代宗以后,都是拜这位清凉国师做国师的。
唐贞元十四年四月,逢帝诞日,当时他住锡在五台山“大华严寺”,德宗皇帝诏请入殿,开示《华严》宗旨。皇帝一听龙心大悦,赞叹说:“讲得真是妙啊!”于是赐紫衲方袍,礼为“教授和尚”;言其他是皇帝的教授和尚,常常给皇帝讲经说法。
为什么他叫“清凉国师”呢?贞元十五年四月,又逢帝诞日,皇帝再诏请教授和尚入内殿,阐扬《华严》大经。他给皇帝说法,皇帝听了之后,说:“您真是令我得到清凉!现在真是好!真是得到自在清凉了。”所以就赐“清凉”为国师之号,说:“以后就称澄观法师叫‘清凉国师’,不称他的名字。”后人也就称“五台山”为“清凉山”。
你们看看,他一个人经过九个皇帝,七个皇帝都拜他做师父,如果他没有道德,怎么会有这样的感应?
他的学问特别好,他读的书也很多很多的,所有出家人的书、在家人的书、佛教的、道教的、儒教的,他都读过;他对《易经》也特别有研究。
这一篇“序”是华严菩萨所作的序文,当然是最好的,所以在还没讲《华严经》之前,就先讲一讲这个序文。
澄观国师著述宏富,著有《华严经疏》等书四百余卷,讲《华严经》达五十遍。其著述现存者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六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九十卷、《华严经行愿品疏》十卷、《大华严经略策》一卷、《新译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一卷、《华严经入法界品十八问答》一卷、《三圣圆融观门》一卷、《华严法界玄镜》二卷、《五蕴观》一卷、《华严心要法门》一卷、《华严经纲要》三卷,已佚者有《十二因缘观》一卷等。此外,据说还有《法华经》《楞伽经》及《中观论》等疏钞,今皆不传。澄观国师弟子众多,其中圭峰宗密、东都僧睿、海印法印及寂光四人称门下四哲,继承法统者为宗密,即华严宗五祖。
————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所有恩,下济一切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安乐国!
黄龙禅寺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