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原文网

如何去实修?

发布时间:2024-10-26 05:23:04作者:金刚经原文网

如何去实修?

  究竟如何去实修,很多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困惑。针对这个问题,学诚大和尚曾做过相关开示,整理分享如下:    最要不得、最切忌的就是,今天做了这件事情,又想别的事情;做了别的事情,又想这件事情。做事的时候想去修行;修行的时候想去学教理;学教理的时候想去做事,那就不好。    学习也好,做事也好,念经也好,目的都是为了调伏我们的烦恼。    善用其心,很好地来用我们的心。    人的力量大不大,在于人的心大不大,不在于这个人有多大多高、多胖多重。心的力量有多大,是说能够发多大的心,就有多大的力量,因为心是无有形相的。说它大的话,它就无比巨大;说它不大的话,心慢慢就萎缩了。    心死了,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世间上有成就的人,跟一个没有出息的人,不可同日而语。    在佛门里面也是一样的,我们做一点点事情,就觉得做多了,做累了;有些人做很多很多的事情,都不会喊累。说自己做了很多很多的事,就说明没有做好,没有很认真地去做,所以感觉到有很多的事情。    我们常常说“善观缘起”,就要通达缘起,通达甚深缘起。    佛教讲“缘起性空”,通达缘起的目的要让众缘和合,不是说不要把这件事情沾到我的手上,不跟自己沾边,怎样逃避自己的责任?这样,佛法就学错了。    通达缘起,时时处处都能够圆融无碍,时时处处能够成就一切;时时处处能够成就众生、成就佛法,才是叫做通达缘起。时时处处都能够种下菩提正因,而不是时时处处从自我的利害得失来计较。    时时处处都在计较自己的得失利益、你我是非,全是世间心,不是出世间心,不是菩提心。所以我们常常说到庙里边来,我们要学发心、要学承担,要有长远心、广大心,广发正愿,通达缘起。这些话不是随便说的,有它很深的用意在里头。    会修行的,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够修行,青山无处不道场。不能说我在这个地方能修行,换一个地方就不能修行,那就是修行没有功夫的一个表现。    会做事的,到哪里都能够有事情做。菩萨要成就众生,到什么地方都能成就众生。    会学习的,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会有东西可以学的。这些话看似很平常,可以让我们慢慢去品味、慢慢去体会。    教理方面的学习,照本宣科,已经不是很难的事情了。现在有电脑可以查资料,万分方便,无论哪本经、哪本论,我们都可以查到,不是很难的问题。很多网络一打开,上面的内容未必和我们有关系,除非要写一篇文章,要找一些资料,那么你去找。如果不是,你去看一次两次,以后就不想再去看了。    我们读一部佛经,佛经上不但有文字,还有智能。我们读一篇经,能启发智慧,如果不能启发智慧,那我们仅仅种种善根而已。    领会了“文字般若”后,我们还要生起“观照般若”,就是用佛法来观照世间、来观照社会、来观照一切。不能用佛法来观照人世间,学来学去还是学在文字上面。    有了“观照般若”,才能证到“实相般若”;证到“实相般若”我们才有真正的智慧。    我们第一步要通达文字般若,要具足文字般若。“如是我闻”是什么意思?“一时”是什么意思?“佛”是什么意思?“舍卫城”是什么意思?要非常清楚。所以要把经文的文字搞懂,名相的意思搞懂,义理搞懂,名相、文字、义理,在此基础上,要能够去领会佛陀说这段经文的时候本意是什么。    经文就是佛跟弟子们的对话。也就是说,当时佛陀为什么要讲这段话?说这段话时,佛弟子们是什么心境?佛内心是什么境界?经文是沟通佛陀思想和弟子们内心世界的一个桥梁。    如果不讲的话,就没办法融会贯通,所以需要语言去沟通。由阿难等背出来,记下来,我们翻译过来,就变成佛经。不是说你把佛经当成过去婆罗门教的天书,也不是说佛经是不可以理解的,不是那么一回事情!佛经能启发我们的智慧,而不是说我们拿了一句佛经,随便乱发挥,那全是戏论,都是你自己的理解呀!自己的理解,那跟佛的思想境界差得有多远?    当然,自己的理解、自己的领会,可以分享给别人听的,但是不一定是正确的。只是你自己对佛法的体会,很难是圆满的。你的体会可能只有一分,别人可能听了你的体会而谤法,因为你对佛法的体会原本只有一分,别人再体会你一分里面的一分,可能得到了只有一分里面的十分之一,也就是0.1,越往后就离佛法越来越远

。    佛在世的时候,为什么天天要念经?佛灭度的时候为什么要念经?不念经,经典就没有了,丧失掉了,佛弟子天天在忆持,生怕把法义忘记掉,所以一天到晚都在那边串习这些经义。自然而然,烦恼就少了,问题就少了,执着就少了。    我们能够记得的经文有多少?我们能不能准确来领会,获得意境,这都是很难说的。就像学《广论》,宗喀巴大师为什么要这么讲呢?他为什么要引这种经文?要引这段的论文?这段的经文跟这段的论文有没有相联系?他是承许呢,或是放在那里,不作抉择?或者说他本身就是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为什么要把不同意的说法、自己承许的说法,不加评论的说法放在一起?哪些是宗大师特别的说法及见地?在这一段论文里面没搞清楚,你不能泛泛而论:“反正这是《广论》里面的,都对。”不是这么回事,有些他是举反证,他引出来,他不承许这种说法。那么,要知道:他为什么承许,为什么不承许?他有理由。承许的理由是什么?不承许的理由是什么?你说,反正这个就是宗大师讲的,没有错。那他这么讲有理由,他为什么要这么讲,你要学,你要搞清楚,你讲不出来,就是没学懂。你说他那么讲,谁不知道?你给别人讲说某某大师怎么讲,谁不知道?人家也会看得出来。    佛法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不是说我们这么一年、两年、三年就能够学会,对整个佛法的理论架构没有弄清楚,根本就无法解脱成佛。    比如说,一部电脑没有装基本的程序,电脑就显示不了。也就是说,必须对佛教的历史、义理,有一个系统的学习,然后才能够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否则,只能靠什么呢?经验的传承,比如说我们过去的禅宗,就是经验的传承。    禅宗在禅堂里面坐禅,或者上座、住持,白天劳动也好,晚上坐禅也好,他时刻不离的,跟大家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坐禅,对大家的身心状况都很了解。禅堂里面大禅师、上座、住持,绝对是通宗通教的。    如果不通宗不通教,就没有办法来引导,那说明没有实修的一种状况。    现在很少有人说,我们这辈子就只以修行为目的。    当然也有人这么说了,以修行为目的,这个是一个广义的以修行为目的,真正说让你什么都不干,让你天天在这里念经、念佛、持咒,肯定受不了。你若受得了,我们庙里都可以护持,不论是出家人还是居士,你至少一天要念十个小时。我们开一个房间,你喜欢念经的,天天可以念;你喜欢念咒,你天天念,你念一两个月,你就念不下去了。(我们多少年来都是看过来的。)    大部分人说一定要怎么样子去修行、去用功,都是此时此刻人的一种情绪,这情绪一过,就不行了,他不行了,退得更快。就是说,进得快,也退得快,因为不是一个平等心,不是一个平常心,你的心是在起伏的一个过程。    没有真正认识到佛法最基本的状态是要让我们内心平静,是一个平常心,要调伏我们的烦恼、要启发我们的智慧,而不是说时时刻刻在思想当中造成对立。如果,你跟这个人过不去,这件事情想不开,那怎么去学佛法。    我们山上的义工、同修,大家两三年下来有一定的基础。去年底,那时候的义工较少,有法师很紧张:没有人怎么办?我说不用愁,以后的人会太多了。现在人多了点,又有法师发愁,人这么多了。    我说我们不是要普度众生嘛,人多人少都随缘好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