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檗禅师云:「志公曰:『本体是自作,那得文字中求。』如今但识自心,息却思惟。妄想尘劳,自然不生。若心纷纷不定,任你学到叁乘四果十地诸位,合杀向凡圣中坐。诸行尽归无常,势力皆有尽期,犹如射箭於空,力尽还堕,却归生死沦回。」。
( 玄祥释解:「志公者是宝志禅师,是梁武帝的两大国师之一,另一位是庞居士。有人说这两位都是从兜率天下来教导梁武帝的,兜率天下来的菩萨来协助梁武帝,虽然梁武帝不是在认真修行,但是他对於佛教事情不遗於力,建了很多的寺庙,他帮了很多的出家众来修行,此功德是无量无边的
。黄檗禅师说:「宝志禅师说:『本体是自作,那得文字中求。』我们的本体就是我们本来的佛性、体性,任何妄心不能去影响他(体性),它自己会发起神通力,成就一些事,这些事不是我们习气妄想可以去做的。佛性本体大家都有,应从心地去求,不必入语言、文字中去求。如果有一天,你修到你的习气、妄想灭之後,你坦荡荡的体性就会显露出来,本体佛性在禅定中就会应一切缘,不必要你去说「我要这样、我要那样」。把你的心全都放下,把一切法、你所学的都舍下,让你的本体自己去做,这就是禅宗所标示的「体中主」境界,是第八识的大圆镜智,会 照一切境。怎麽我们看不到?看不到,没关系!但是你只要放下心念,就能应知因缘,那个因缘要发生什麽事,只要心坦荡荡的,它都会应缘而生。所以,你这样就可以体会某些事情,但不是当下,而是在一段时日後,啊!原来是这样,其实真正的「你」早就知道了,只是现实这个「妄我」,尚不能够认识佛心的「真我」,搭不上线,不搭调。虽然不认识我们真正佛性,但是你只要心清净下来的话,让它做主帅,无所不办,它能应一切缘。如是八万四千法门无所不办,该怎麽样,最後就会怎麽样。所以本体不必做,都是从佛性的现量中去得到的、去了解的。佛性的现量是用大圆镜智来 照,照得很清楚,「汉来汉现,胡来胡现,不来不现」。我们这大圆镜智如何修?只是吃饭、睡觉、拉屎都是在修,因为这时,主要在去掉你一切执着的种子(六、七识毛病),这些种子去掉以後,什麽因缘来就现。「汉来汉现,胡来胡现」,就是说汉人就现汉人,胡人来就现胡人,不来就不现。这是在说我们的大圆镜智清净的心,主要有因缘充分在的话,他都可以了知。这个境界反面有很多的污垢,很多的执着,有很多的放不开,那就不清净了。你的贪、 、痴、慢、疑一切习气,不管善恶,都要放下,慢慢清净,它才会发挥功能。
「悟後修」就是要断我们的一切习气,不要从文字上求。文字上都是意解,既然不要意解,那怎麽解?就是要证解,由证来了解,不要由意解。所以禅宗为什麽要身体力行的去自己印证一下,修行之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知道的就知道,不知道还是不知道。所以宝志禅师说:『本体是自作,那得文字中求。』
「如今但识本心」,这是黄檗禅师讲的,他要大家认识你的自心,你的自心是什麽?心有八个心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是前五识,第六意识是意识,是分别识,第七识是末那识。末那是真正在思、想的识,就是思量的意识,真正在讲的「心」就是第八意识。所以,我们常讲第八识是真心,弥留状态的时候,前五识就不起作用,慢慢迷糊了,第六识也不起分别了,第七识也没有胡思乱想了,只剩下你的第八识。第八识就是你的业心,你所造的业都存在这里面,真正死时,八识中的种子幻起,你误以为真,就执境而去轮回了。既然只有第八识去投胎,所以我们要好好的去认识这个「本心」。
「息却思惟」:不要去打妄想,不要常常动这脑筋,这样想、那样想,当然世间禅里面说「思惟修」,要想!你所听到的,有没有道理?所看到的,合不合理?境界对不对?修佛禅,则不是这样!佛禅对妄想心不去动,因为禅宗教你清楚你的体性,不去走迂回路,所以这里讲,不要一切的思惟,放下你的念头,舍一切法尘。如果你去想他、去注意他,当然这样会很辛劳,因心念起灭受不真实的妄识所支配,妄识所支配的当然是贪、 、痴、慢、疑等习气毛病,你想一件事、一个人,都是依你所学过的喜、怒、哀、乐感觉在起心念。这些念头要息却,因不真实故。
「妄想尘劳,自然不生」:你如果不是修行者,或是在初修行中,对你很 恨的人,一想到他,第一个就想要揍他,就要骂他,诅咒他,怨恨的心一直冒出来,这是妄识所主宰的心念。待你修得好一点後,当面对着仇人时,可能会认为:如果没有他,我那会知道去转恨心;没有他,我就不能成就;所以我要谢谢他。这一点「真心」现起,想法就会不一样。如果没有修行的人,心念都是妄识在挂帅;有修行的人,对着前所怨恨的人,会反观自己(心),不能恨他、也不能气他,气表示我 心还没了结,刚好对着他来修,回光返照来修。所以,在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以前,一切的妄想尘劳都是多馀的,所以你要息却一切的思惟,胡思乱想的心。不然妄识像地上灰尘,常一扫就飞起来,自然不得息静。
五识(眼、耳、鼻、舌、身识)面对五尘境(色、声、香、味、触五境),你能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嗅而不觉,舔而不知酸、甜、苦、辣,触而不知软、硬、坚、湿的感觉,那就是住境不生心,不起心就是第六意识起不了分别,我可以了知,我所看的是什麽,但是不去很在乎的说那是什麽。第六识破灭时,成就的是对外尘境的无黏、无住,这一点要搞清楚。
第七末那识是修内心的,内心所起的念头,若无警觉的话,若真心不现的话,第二念、第叁念,…,就会一直想下去,末那识就失控了。如果你对外境能不受干扰,但因末那识会执取阿赖耶识的种子为自我,故会有妄想念长时现起。阿赖耶识的种子是什麽?如昨天看的、以前看的,以前跟谁讲了什麽话,以前作了什麽事,这些都是会储存在阿赖耶识(故曰「藏识」)里面的。因缘和合的时候,就会扫到阿赖耶识的某种子,此种子就会起现行,再由第七意识去抓它。本来阿赖耶识现出一个念头,念头飘起来了,然後你第七识就去抓它,这是第一念,之後第二个念头,第叁个念头,…,起无量无边的念头在那里打妄想,所以神经衰弱就是这样来的。你不断、不息一切的思惟,一个念头起时就在想,想得没完没了,这个事情想完了,就转到另一个事情上。互为因果,因为「因为果,果为因」,想得没完没了。有的人想到某个人,某人跟他的关系,突然某人又牵扯到第叁者身上去,这一连串的没完没了,想多了就会神经衰弱。所以,要息一切的思惟,这些妄想尘劳都不再生了。
「若心里纷纷不定,任您学到叁乘、四果、十地诸位,合杀 向凡圣中坐。」:若了知佛理,但心里还是纷纷不定,心里头的念头,一个一个都不能定住下来的话,让你学到叁乘-声闻、缘觉、菩萨等乘,或者修到罗汉的四果--须陀洹(初果)、斯陀含(二果)、阿那含(叁果)、阿罗汉(四果)等四果位,或者是菩萨十地(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 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等十地),也只能住於小乘果位,获得[1]有馀涅槃的果位,而不能认识佛性,证入[2]无馀涅槃的佛地之位。若这样,也只能坐於未解脱的凡夫地,及小乘的我解脱之位,不能修至法解脱。圣人者声闻、缘觉、菩萨、佛等,而前两者是小乘果,菩萨虽是大乘,但七地以前还是有学位,尚在学习法解脱。
若不能消去心扰扰的念头,尚会有轮回的。凡夫当然是不好,但声闻、缘觉、阿罗汉、菩萨等,诸圣人果位不是很好了吗?怎麽说不好呢?因此处的圣人,仅知空理而已,但佛性有空、不空的两面,好处是知道空、了解空,妄执偏空理。若也不执空而入有相,但是妄想念还是不灭,还是没有真工夫。所以,一切境妄想念不灭,就没有证到佛圣位,所以说在凡圣(执空者)之中坐,不是在佛圣中坐。
「诸行尽归无常,势力皆有尽期,犹如射箭於空,力尽还堕,却归生死轮回。」:你如果从偏空理去观的话,一切法都是无常,悟空的法刚证到时,力道还满强的,但是到最後势力都会衰弱,因势力皆有尽期。就像射箭一样,箭刚离弦时力量很强,等到这力量衰弱的时候,会怎麽样?它就往下堕,所以说「力尽还堕」。
凡夫当然妄想念生生灭灭,由妄识所支配。小乘圣人修证到空时,所入空的力量虽是很强,但你的妄想、昏沈不灭的意念还是会起,到最後你守住空的力量没有了,那就要退转。这就像射箭一样,刚开始是「咻」一声,到那边没有力量了,箭就下坠了。所以古德一直在告诉我们,一切法均是有为,有为究是无常,圣人悟空亦是会因心起动而空力衰退。应学习佛禅的境界,悟得空、不空的佛性,了知心的真实,如此才不会空力衰退而又轮回。
一个心不要动不动就喜欢想,这是很危险!要有因缘来,才发明 照,缘灭法灭,平时不胡思乱想,迷惑本心。到最後要走的时候,不能够守住那个佛性,还是会生死轮回的。
认识本心是一回事情,有没有做到,又是一回事情。所以,为了要让我们的心不要动不动就胡思乱想,在禅宗有教几个方法,如持不语戒。)
( 85年6月11日 讲於 龙潭)
[1]、有馀涅槃:又称有馀依涅槃,证得残存异熟依身,断烦恼障所显现的真如。异熟是指异熟识,亦即轮回的本识-阿赖耶识,就是还有轮回的意识在。
[2]、无馀涅槃:又称无馀依涅槃,证得灭异熟依身,已断烦恼障所显现的真如。已没有轮回的意识在。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