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原文网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七、公案 — 理事体用 14.动用不知

发布时间:2024-09-01 05:21:50作者:金刚经原文网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七、公案 — 理事体用 14.动用不知

筠州洞山良价悟本禅师在冬节时,与秦上座吃果子次。

(缘起于现象界,某冬至时节,禅师与秦上座一同在吃水果类时,突然发语勘验上座。)

禅师乃曰:「有一物上拄天,下拄地,黑似漆。常在动用中,动用中收不得,且道过在甚么处?」

(有一物上擎拄着天,下垫拄着地,却黑得像似漆。时常在动用之中时,却收之不得,汝说说看,此过错在甚么地方?)

秦上座云:「过在动用中或过在动用中不知。」

(过错出在乱动用中,或在动用中却不知其在动用中。)

师唤侍者掇退果桌。

(禅师不置可否,乃唤侍者撤退果桌,结束对话,秦上座果然不愧为上座。)

(二)玄祥释解

1.前言

佛法贵在能使行者得解脱知见,我们前世有修行,但相信很多都是外道行者,沉迷于有为诸法,认为种种心用、神通就是修行的真实境界,实不知仅得天道种性,升天后,仅是天寿长一点;若天寿尽,照样轮回。故禅修者若无法听闻真正佛法解脱道,世世都是外道一个。因此在修外道法中得世间四禅、或四空处定,而能闻正法者,都能得无上菩提,证得解脱知见,得有余依、无余依涅槃。

世尊在舍卫国祇园精舍常住时,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圣人常与世尊共住,这些人有耶输陀长者之子师徒五十人,优楼频螺迦叶尊者师徒五百人,那提迦叶尊者师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叶尊者师徒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尊者师徒一百人,目连尊者师徒一百人,合计共一千二百五十人。这一千二百五十人,起初也都是外道行者,经佛陀示以正法后,随佛出家,见闻佛陀所说解脱正法后,均证得阿罗汉果,得解脱道。

很多外道行者、世间禅行者,若今生无法听闻到正知正见佛法,深入经藏,永远都得沦为外道,得生天道、仙道,甚至修行到色身气旺,而不能断绝淫欲者,便得入魔道,成为魔子、魔民、魔女等,一入魔境万劫不复。

禅宗行者在修行过程间,禀承达摩祖师之教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此处所称的人心,在凡人位称之为习气、心病、个性,在世间禅定者称之为「妄执心用」,禅修行者以我法二执,在色、受、想、行、识等五蕴魔境中,妄执为有,便取其境,以有为诸法为其心用,故此等心若不灭,怎能如达摩祖师所提者,能见性成佛。

谈到禅宗修行次第,是有其一定的轨迹可寻的。一者突破黑漆桶,就如唯识宗所倡言的八识本心,要把第八意识打开,让八识心田中一切种子现起。再来就是八识心田中大翻种子,一切种子如瀑流般地涌出,不是您想念而起,是自然现起。之后,行者一定要行「执杖牧牛」功夫,让这些八识法尘归法尘,不再被第七末那识妄执性所黏,入来无所黏、过无踪迹之境界。当此之后,行者自性显露,已无余习故,能无执着一切法性所起诸法。如此,当行者遇缘应缘时, 就能如实地反应因缘,在反应因缘中又无所执着,故缘生缘灭,诸法即灭却,如是无住、无觉而已。自此之后,行者过着自在解脱的生活,古僧大德称为如如佛。

2.释题

本公案名为「动用不知」,当行者经历过上述所提的修证过程,第六、第七意识仅有其用,无有其妄执性。进一步地,能让第八意识现起,自性佛心具足,已能不鉴照而照的心镜现起。此时行者不经五根、六尘来鉴知一切外缘镜,因已回凡故,全依自性佛心来应一切缘。当此行者空无的佛心,来面对所来因缘之境时,佛心自性的动用间,行者是否能知或尚无觉,这代表着不同层次的修为。

若行者能用自性佛心与诸缘起法互动,这应缘起法者犹是病,此行者在解脱知见上,尚未圆满菩提性,故还有自性佛心应缘之毛病,当然未能达脱黏自在之境地,也可用禅宗语来言:「桶底未脱落」。若桶底脱落行者,自性佛心面对缘来时,可不觉不知。行者也可以进而觉而不应、不知,是谓无知、无觉。诸佛、菩萨都是如此地觉而不知,或称觉而不住,故能当那个世界消殒落灭时,尚能如如不动于心。

不像一些魔王、鬼神等,虽能见世界要消殒,大家却惊恐失措无助。行者佛性如如、不如如,全在这修为上,不在刀光剑影上,不在枝节神通上。所以禅宗祖师大德,勘验您行就是行,不对就是不对,没有让您错认境界的机遇。

有人说中土佛法非佛所说,但佛法就是佛法,在未证得解脱前,非法、外道法亦是佛法。禅宗是达摩祖师将真正佛法传到中土者,所言所语虽不同,但所证与世尊所说无别,当一个真正过来人,就没有分别心,教内、教外,外道、内道,佛法、非佛法,都是过程之间的一个现象而已。祇是要知道的是,我们对于佛性动用知与不知,能否达解脱境界,不与诸缘起分别而已。

行者不要自我肯定,以为能动用知与知而不动,就已成佛了,请问您能有多大的神变?法身是否已清净?化身有无千万亿?能否十方世界来去自如?若无此能耐,不要自称是「佛」,顶多祇是认知诸法缘起缘灭,无有烦恼相应的「觉者」而已,这离成佛还有多遥远呀!

3.语体文解

筠州洞山良价悟本禅师在冬节时,与秦上座吃果子次。

在冬令时节中,有天洞山良价禅师与秦上座吃水果之时,突然禅师想考验一下秦上座的悟境。按语说:此公案缘起于现象界,某冬至时节,禅师与秦上座一同在吃水果类时,突然发语勘验上座。

禅师乃曰:「有一物上拄天,下拄地,黑似漆。常在动用中,动用中收不得,且道过在甚么处?」

禅师发言说:「有一物又不似物,却能够上擎拄着天,下能拄着地,但却不发光明徧照虚空、地上,黑得像黑墨漆一样。此物虽常在动用中,但当它动用之时,您想收缩、摄受它却不能得逞。秦上座您说说看,此过错在何处?」

佛门中被称为上座者,即是长老,又称首座等。大多是出家法腊高而居上位之僧尼。若以出家年岁来分,无腊至九腊,称为下座;十腊至十九腊,称为中座;二十腊至四十九腊,称为上座。对于禅宗而言,在某丛林道场中,有修有证的首席弟子,当被称为上座,而出家廿年以上者,也可被礼称为上座。有的光出家但没有实证的功夫,主要僧腊达廿年以上,也可被称为上座。故上座称呼要看是在何场合,若是禅宗丛林道场中被称为上座,应有所修证的人。故秦上座后面的应答,确实有修证,并不失禅师所望。

按语说:有一物上擎拄着天,下垫拄着地,却黑得像漆。此黑似漆的物性常在动用之中,常在应缘之中,当它动用中却收之不得,汝说说看,此过错在甚么地方?

为什么禅师说此物性在动用之中会有错失?无缘时,起妄想这是凡人之境,有修有证者应不会这样。但当此空真如体遇缘应缘时,会有两种状况,一者觉而应缘,另一为觉而无住,如如不动。前者是世间禅之凡夫,后者是圣人之境界。

秦上座云:「过在动用中或过在动用中不知。」

有实证功夫的秦上座回答禅师说:「若此物遇缘尚会攀缘起心相应,这样是未究竟,故有错失。另一种是心尚未明,但此物性还是遇缘应缘,但自己却浑然不知,在动用中不知,这样也还是没究竟,故还是堕在过失中。在《楞严经》经教中言,受阴区宇中行者,感情领纳作用不去,虽有所得,却不能用;待至想阴区宇,得意生身随缘应缘,但自己尚不知觉,这就是动用中不知之境况。

真正悟道行者应能觉知一切境,能以自性空真如体应一切缘,应一切缘中却无所执取其境,故说菩萨能觉而无住,知而不觉,甚至入心动而不知不觉中,这样应该就是禅宗祖师大德所要求的境界,也是《圆觉经》经教中所说的地上菩萨的随顺觉性,照与照者全都泯灭。

按语说:过错出在乱动用中,或在动用中却不知其在动用中。刚入道位(开悟)行者,心灵通力强,解脱力薄弱,故常乱攀缘,让心随缘乱动用,一般人以这为神通异能,佛法却视此为歧路,有觉知心却不能空一切境。另一种是得悟空后,落入空亡,使心虽在动用中,但无有所知,这也是不好的过失。行者在见道位(四地菩萨位)后,已有般若智慧,故能观一切法无执,当然就能在自性动用中,觉知历历但能无住。

师唤侍者掇退果桌。

禅师看秦上座答得让他无话可讲,又不能赞赏他,所以顾左右而言他,叫侍者把放水果的桌子撤掉,结束了这一出考验的对话。按语说:禅师不置可否,乃唤侍者撤退果桌,结束对话,秦上座果然不愧为上座。

由上述秦上座的答话,我们后学可以体验一下,古代禅德所证到的是什么境况,禅师首肯的又是什么标准。有些外道行者在刀光剑影中学功夫,有些在心力上学功用,实不知佛法是在教您如何了脱一切境缘,不再于生死洪流中沉沦不起,看看古德,想想自己是否能思齐古德。

(2003年10月3日撰于法尔)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