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原文网

唐代莆田“伏虎祖师”:数十条谶语一一应验被尊为闽派堪舆鼻祖

发布时间:2024-08-27 05:21:12作者:金刚经原文网
唐代莆田“伏虎祖师”:数十条谶语一一应验被尊为闽派堪舆鼻祖

2018-04-06 看莆田

唐代莆田“伏虎祖师”,闽派堪舆鼻祖

文:闻道 图:木痴

“唐末,仙游九座寺闽中高僧智广禅师,经过莆田囊山时,看到一人在岩洞中趺坐参禅,当即双手合十赞叹道“此古辟支佛也!” 据说,此人出生时火星出现了莲花的祥瑞,长大后德服猛虎,人们常见他身边有两虎相随,人称“伏虎祖师”。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极富传奇和灵异色彩的高僧吧!

1

火开白莲,禅师降临

唐朝末年,莆田涵江延福山麓,士绅黄昌岌立在庭院中,默念佛号,显得无比紧张。这时,来了一个僧人,一手指着锡杖另一手递给他一条“纸引”。他来到灶下,当“纸引”接触到火苗时,燃烧正旺的灶膛冒出两朵白色莲花,黄昌岌一下子呆住了。

“生了,生了,终于生了。”随着接生婆的声音,和家人的欢呼声,黄昌岌从惊奇中回过神来。身边还隐隐传来僧人唱颂的佛号。

这一天,正是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这个呱呱坠地的小孩,正是日后对莆田乃至八闽佛教有着深远影响的囊山寺开山祖师——妙应禅师。

祖师俗名黄文矩,字崇法、子薰,世居莆田黄巷(今涵江国欢镇黄霞村),法名“文矩慧日”禅师,亦名“涅槃”,后被赐封为“妙应”、“圆智”等。

在妙应二十岁时,家中灶火吐出的第二朵白色莲花,应验在他弟弟黄宗精身上,也就是后来名震佛界的“曹洞宗”开山祖师之一的“本寂”禅师,史称:黄家兄弟二禅师。

2

结缘佛门,芳名永传

文矩孩提之时就有佛缘,常看到莲花而不忍离去。后当狱卒,身为衙役,心在佛门,不守职守,常去城内万岁塔院聆听谭空禅师谈法,修习禅法。谭空的修行法则,只守正道,从不拘小节,文矩与他性格契合,一见如故。两人时而白昼品茶论道,时而长夜对坐谈禅。文矩终拜谭空为剃度师父,自取法名“涅槃”,并按照“信、解、行、证”四字真言来检验自己的所思所行。

妙应出家之后,剃发而不披袈裟,也不受戒具,而能入定见慧;坐则多日不食,行则两虎相随;身着百衲之衣,手执竹杖或降魔伏虎。出口成谶,能知未来。俯仰之间,观察天地,善相地脉。既有道家风骨,又有佛家风范,因此成为流传千年永不褪色的崇拜偶像。

3

师徒论“空”,涅槃伏虎

唐会昌五年(845)唐武宗下令灭佛,法难期间,涅槃不仅成为谭空禅师唯一陪伴人,也是衣食的供奉者。一天,涅槃背负米袋,风尘仆仆来到山上,将米袋放下后,边擦汗边对师傅说:“和尚慈悲,都说四大皆空,为何这米袋还这么重?米即是空,人为什么还要吃它?”

“四大皆空,不是四大皆无。风还是风,水还是水,火依然是火,地当然还是地。至于这米嘛,自然还是米,煮熟了能够充饥。”谭空哈哈大笑,“空不是无,是缘起性空。米之成为米,是因为稻种与土地的缘分,生成了谷子,舂成后米。这里面要播种,要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要有合适的阳光雨露,这是多年因缘凑在一起的,这是缘起。但米也不能永恒,加水煮熟就成了饭,不是米了。吃下去后,又变化成他物了。就算米放着不蒸不煮,也终会有霉坏的一天。因此米自从它成为米的那一天起,就向着不是米的方向变化,总有一天米终究不成为米。这是性空。”

“四大皆空,正是缘起性空之意。所以心经有云,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谭空继续说道,“文矩,万物皆无自性,是以才能生妙有。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互为因果。此正谓空色不二呀。”

当时,高僧无了禅师在龟洋开山弘法。法难期间,涅槃曾多次孤身深入龟洋送粮送米,与无了禅师、慧忠禅师结下深厚法缘。佛门重开之后,无了禅师应邑内第一名刹灵岩寺(即广化寺)僧众与莆田全县信众的乞求,前往灵岩寺主持复兴大计。涅槃闻讯也前往协助,并独自化缘重建了灵岩寺山门。后来,灵岩寺在无了、灵敞、涅槃等僧人的共同努力下,终于修复完整,焕然一新。涅槃常去拜谒无了禅师,向他请教禅修之道,得其开悟。

唐大中六年(852),涅槃在莆田城区西郊二公里处的山上建寺,寺名“石室精舍”,又名伏虎岩,即今天的石室岩。传说禅师善于驯虎,常跨两只驯虎下山入城,宣佛传教,史书相沿记载“坐则多日不食,行而两虎相随”,一时成为奇迹。至今西室岩后山,留有“伏虎岩”遗迹和碑刻。

4

闽王问道,杖愈病僧

闽王王审知曾专程登门问道妙应禅师:“久闻大师以辟支佛之身,再修菩萨之道,深得佛学要旨,种无量善因,结无量善缘,渡无边众生,弟子佩服。弟随兄长受泉州耆老之邀,初来宝地,虽有解民倒悬之念,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还望大师指点。”

禅师笑曰:“虽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离苦得乐,人同此心,心同此愿。三郎兄弟手握重兵,专生杀柄,救民于水火;度苛捐重税,轻徭薄赋;整肃吏治,选任良吏;省刑惜费,与民休息。合郡百姓莫不交口称赞。但愿将军善始善终,则我闽地得转轮圣王咦!”

闽王听后大悦道:“大师兄弟高僧,都是近当世的大德,道德风范,足以教化当代,垂范后世,审知无能,但愿随之左右,兴大佛门!”

自此,妙应禅师与闽王结为知己,后妙应在囊山下创建延福院,闽王奏请朝廷,升院为寺,皇帝赐匾,改名为囊山慈寿禅寺。

妙应禅师“性通九流之门”,犹精医术,一把竹杖,行住随身,常举杖点穴病人,其病随点即愈。曾在福州西岩寺竹杖点穴治愈五百多个病僧,一时传为佳话。

5

堪舆始祖,遗谶灵验

妙应因家学渊源,及福建人文环境的影响,对于道家堪舆之学具有深厚造诣,后又得到证悟,具天眼通,能见人之所未见,对“龙、穴、砂、水、向”一目了然。妙应集汉代以来流传于闽的堪舆之学之大成,撰写了《博山经》,创立了“形法与气理派”成为了堪舆始祖。

妙应的堪舆之学随着他的弘法传道踪迹,由莆田向南传入泉州、漳州,进入广东,在福建与广东沿海一带具有深远的影响力。福建许多家族在唐末迁徙过程中,妙应起了很大作用。

唐光化元年(898)七月的一天,妙应禅师圆寂了,葬于他生前悟道修禅的囊山西塔院。涅槃灭度了,其谶语却得到了一一应验。如:“骑马来,骑马去”验证了闽王政权的存续时间。“乌石山前,官职绵绵”这句谶语,历经宋、明二代而不衰,应验了莆田进士之乡。

妙应禅师最后落地的谶语是:“逢筑则筑”与“白湖腰欲断,莆阳朱紫半;水绕壶公山,此时大好看。”此谶语亦一亦二,前者谓木兰陂的建筑,后者谓木兰陂筑成之后,莆田地理形胜,与人文盛况。前一句“逢筑则筑”,在公元1083年后得到验证,后一句“此时大好看”的“此时”则是持续句,也是久经考验。

妙应禅师灭度后,后人根据他的法缘圣迹,建了诸多寺院,主要有落于凤凰山石室寺的妙应寺、壶公山的凌云岩寺(灵云精舍)、紫霄山的迎福院(紫霄岩精舍)、莆田忠门的梵林庵、涵江妙应堂等。妙应的根本道场囊山慈寿禅寺因为坐落在著名侨乡江口镇,上个世纪初,随着江口大量移民海外,在印尼、马来西亚也建有多座囊山别院。

(部分内容参考:黄志雄《妙应禅师传》、杨美煊《古囊名刹》.....)

文:闻道

by 看莆田原创编辑,发表于:头条福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