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原文网

卢志丹居士:修行,就是打磨心性

发布时间:2024-08-03 05:20:22作者:金刚经原文网
卢志丹居士:修行,就是打磨心性

佛陀说法

在《佛遗教经》中,释迦牟尼佛说:
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其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
——人造罪业,一切一切可怕的事情发生,都因为心性狂躁不定。轻躁的心就好像毒蛇那么可怕,一不小心,就被它咬死了;也好像恶兽那么样可怕,随时可以咬死人;像怨贼,像大火肆虐——毒蛇、猛兽、怨贼、大火越逸,都不能完全比狂躁之心的可怕。又譬如有个人手里拿着盛蜂蜜的器皿,一举一动都很轻狂躁动,只知道盯着蜜,却没看见前边的深坑。又譬喝醉酒的大象,没有办法用钩子钩住。又好像猿猴遇到树上下跳跃腾挪,很难控制。要赶快把浮躁的心降伏了,不要让心放逸无度。

佛家过法

走在崎岖山路上的小和尚

唐朝时,有个小和尚,从小就在寺院里出家,是寺里的众僧把他拉扯大的。
小和尚每天清晨,担水、洒扫、做早课,然后去寺后市镇上购买寺中一天所需的日常用品。
此外,还要干一些杂活,晚上他读经到深夜。就这样,晨钟暮鼓中,十年过去了。
有一天,小和尚稍有闲暇,便和其他小和尚在一起聊天,他发现别人过得很清闲,只有他一人整天在忙忙碌碌。
他还发现,虽然别的小和尚偶尔也会被分配下山购物,但他们去的是山前的市镇,路途平坦,距离也近,买的东西也大多是些比较轻便的。
而十年来方丈一直让他去寺后的市镇,要翻越两座山,道路崎岖难行,回来时肩上自然还要多了很重的物品。
于是,小和尚带着诸多的不解去找方丈,问:“为什么别人都比我轻松自在,而我却要干个不停呢?”
方丈低吟了一声佛号,微笑不语。
第二天中午,当小和尚扛着一袋小米从后山回来时,发现方丈正站在寺的后门旁等着他。
方丈把他带到寺的前门,坐在那里闭目不语,小和尚不明所以,便侍立在一旁。
日已偏西,前面山路上出现了几个小和尚的身影,当他们看到方文时,一下愣住了。
方丈睁开眼睛,问那几个小和尚:“我一大早让你们去买盐,路这么近,又那么平坦,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呢?”
几个小和尚面面相觑,说:“方丈,我们说说笑笑,看看风景,就到这个时候了。十年了,每天都是这样的啊!”
方丈又问身边侍立的小和尚:“寺后的市镇那么远,翻山越岭,山路崎岖,你又扛了那么重的东西,为什么回来得还要早些呢?”
小和尚说:“我每天在路上想着早去早回,由于肩上的东西重,我才更加小心,所以走得稳走得快。十年了我已养成了习惯,心里只有目标,没有道路了!”
方丈闻言大笑说:“道路平坦了,心反而不在目标上了。只有在坎坷的路上行走,才能磨练一个人的心性啊!”
几个月后,寺院里忽然严格考核众僧,从体力到毅力,从经书到悟性,面面俱到。
小和尚由于有了十年的磨练,所以在众僧中脱颖而出,被选拔出来去完威一项特殊的使命,在众僧羡慕和钦佩的目光中,小和尚坚毅地走出了寺门。
这个当年的小和尚就是后来著名的到印度取经的玄奘法师

。在西去的途中,虽然水阻山隔,艰险重重,但从小磨炼就的心性,促使他战胜了千难万险,取回了真经。

莲如禅师忍苦耐劳

日本的大本愿寺的第八任住持莲如禅师,小时候家境十分贫困。六岁时,有天晚上,母亲哀伤地告诉他:“我们家很穷,我已无能为力扶养你了!贫穷是很痛苦的事!希望你能用心学佛,将来弘扬佛陀的教法,化解人们心灵的苦难和欲念的烦恼。无论环境多么困难,一定不能放弃。”
母亲又说:“你要将佛法存于内心,并时时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广为宣扬,让心灵受苦的人都得到自在、轻安。为了使普天下众生离苦得乐,一定要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精进于道。如果妈妈不在你身边,也要记得妈妈的话!”
六岁小孩听了这些番话,似懂非懂。
隔天清晨,大雪纷飞,他的母亲竟然失踪了,而且没有人知道她的去向,于是小男孩被送至大本愿寺当小沙弥。
他失去母亲的怀抱,常常躲在没人的地方,偷偷地流眼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一直记得妈妈的叮咛:“为了要救天下众生,不论多么辛苦,也要忍苦耐劳!”大本愿寺物质很缺乏,生活困难。当时没有电灯,比较富有的人都买棉线和油,藉著火光照亮四周,年轻的莲如禅师精进阅读经藏,可是没钱买灯油,只好常常在煮饭时,利用大灶的火光来念书。
在晃动、微弱的灶火下努力阅读佛典,确实十分吃力。有时候他读累了,闭上眼睛,仿佛又听到妈妈温和的话语:“要忍耐啊!”所以,无论多么艰难的逆境,他都能把握当下、珍惜时间,并及时精进、及时付出。
逆境磨练了莲如禅师的心性,使他很快脱颖而出——二十多岁时,老方丈就传位给他。

人生活法

读过《阿含经》的人都知道,佛陀在描述境况时,不厌其烦,反复叙说,比如在《长阿含·世记经》四天王品中,佛陀为众比丘讲述四天王城的状况,说道:
“须弥山王东千由旬提头赖咤天王城,名贤上,纵广六千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
“须弥山南千由旬有毗楼勒天王城,名善见,纵广六千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
“须弥山西千由旬有毗楼婆叉天王城,名周罗善见,纵广六千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
“须弥山北千由旬有毗沙门天王,王有三城:一名可畏,二名天敬,三名众归,各各纵广六千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
以下,仍继续如此反复叙说。
初读《阿含经》中这类反复描写的话语时,你也许为了赶时间,会一目十行,读个大概。
但是,当你耐着性子,一字一字读去,就会分明觉着越读心气越平和,心中越清凉,才知道经典中字字句句都有用意的,显然,这不是我们以凡夫的境界可以揣测的。
佛陀的智慧和福德都已经达到了圆满,归纳概括是世间人都能具备的技能,对佛来说,自然不在话下。那么,明明可以用一句话就表达的意思(比如,可以说成:须弥山东、南、西、北千由旬,各有……城,分别名……,纵广六千由旬,其城七重……亦复如是),佛陀为什么不嫌繁琐,反复使用同样的章句,叙述了整整一大段呢?而且,诸如此类使用同样的语句反复重述的情况在佛教经典中经常会遇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佛陀用这个办法磨众生的心性。
众生的心常常是不调伏的,是躁动的,是不安的。相比之下,以前的人比我们心性平和多了。除了承袭圣贤人的教育,社会环境不同等因素,还因为以前的人得做很多磨性子的活儿。比如,以前的布要一匹一匹地织,衣要一针一线地缝,字要用毛笔一笔一划地写,心也在这一梭一线、一笔一划中得到了调伏。而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虽然生活便捷,物质丰富,可是,心却空前的浮躁,除了缺乏精神的营养润泽,缺少磨炼心性的功夫活儿也是原因之一。
如今很多知识青年,很少用笔好好写字了,需要写点什么,就在电脑键盘上噼里啪啦一阵敲打,又有速度,还能随意修改,看来很爽。可是回想过去,为了完成一封信,完成一次通过纸与笔传递的心灵交流,在夜阑人静时,凝神静思良久,提笔思如泉涌,这样的情形早已不再。看看周围,好象现在也没有人织毛衣了。过去,每当天气转凉,做妈妈、姐姐、妻子的,手里拿着毛线针和线团儿,三三两两,一边散步或聊天,一边织着毛衣,那是一道温馨的风景,爱心和耐心都随着针线的勾挑,融入了手中的作品,再被关爱着的人穿在身上,时时品味。现在似乎没有人再穿手工缝织的衣物了,代之的是工厂大批量生产的衣服,一模一样的款式,换季的甩卖,以及物质泛滥后对物件的极不珍惜。
现代物质社会训练出来的心,是追求速度和方便的心,这样的心自然也是功利的、浮躁的。心性的平静、安定和祥和离开我们已经很久了,而这恰恰是真实快乐的永不干涸的源泉。
人生中,当遇到什么着急的事儿,想发怒的事儿,想挑剔、批评的事儿,得忍一忍,慢两拍,换个想法;令心调伏下来,别让自己的心总落著在它素日喜欢的贪好求快的地方,那样就永远找不到自己平和安祥了。
有时侯,我们也不妨多花点时间,做些花工夫的细致活儿,比方说自己养养花,用手洗洗衣服,自己编辑一本有插画的剪报集,练习书法,弹奏古琴,练练瑜伽你,打打坐,诵诵经,等等,把自己的心打磨得平平的。心性不急不躁,平和安详,那才是真自在啊!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