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有至心愿生彼国。】
这是讲的「信愿行」三个条件统统具足。『至心』就是真心,真心建立在真信。《金刚经》上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可见得清净的信心、真诚之心是成功的基础。
【凡有三辈。】
这是大分,把它大别的分为三个等级,往生有三等,『三辈』就是三等。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上辈所具备的条件,经文不多,但是这个里面义理就很深、很广。前面我们所看到的「十方世界诸天人民」,现在又讲『舍家弃欲,而作沙门』,这到底怎么回事情?一再强调是以在家同修为主的。我们在序分里面看到「贤护等十六正士」在家菩萨,那都是在家的等觉菩萨,人数超过出家的菩萨。因此,此地所讲的「舍家弃欲,而作沙门」,是要从他本质上来说的,不是从形象上说的;不是从外表说的,从实质说的。
佛在经上常给我们说,家有四种。第一个,我们凡夫执著的这个家,这叫田宅之家;我有土地,我有房屋,这个土地房屋是我的家,这都凡夫的执著,这个是第一类的。实在讲,这个家无所谓的,不关紧要。第二种,佛给我们讲烦恼是家,你能不能出烦恼家?第三种,佛说生死是家,你能不能超越生死?第四种,佛说三界是家,就是六道轮回。由此可知,佛叫我们出家,这个田宅之家不碍事,碍事的,烦恼、生死、六道,这个东西碍事。
家有四种,出也有四个讲法。出,第一种,是心出,身不出;心出家了,身在家,这就是一般同修在家学佛的。第二种,身出家,心没有出;身出家了,是像个出家人样子,心里面还是牵挂著世间五欲六尘,心没出家。第三种,身心都出了。第四种是身心都不出。身心都不出,是不是指没学佛的人?没学佛的人不在这里面。已经学佛了,在家学佛,身没出;虽然学佛,五欲六尘常常牵挂,一样也放不下,心也没出。这一类学佛的居士们,这一生不能成就。虽不能成就,这个佛的种子种在阿赖耶识里头,永远不坏,他得的好处是在远益;就是长远的利益他有,眼前的利益他没有。
我们晓得四种家跟四种出,此地所说的「舍家」,这个出家,应该是心出,心出离三界,出离生死,出离烦恼,这个高。所以贤护他们十六位在家居士都是等觉菩萨,他们所证得的境界,跟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弥勒菩萨没有两样,是平等的。这个就是此地讲出家这个意思。
「欲」,这个欲是广义,不是狭义的。狭义的,我们通常讲爱欲、五欲,「财色名食睡」,这叫五欲,五大类,这个地方不是这个范围。欲是什么?欲望,一个人有欲望,心就不清净。不但世间五欲六尘舍弃了,诸佛如来所说一切妙法也不想,也放下,无量无边法门我只取一门。前面跟同修们介绍很多了。
古大德告诉我们,如果是求解,我目的不在修行,求解,就是刚才讲了,身心都不出,都没出家。如果是出家人专门在解上下功夫,不在行上下功夫,身出心不出,心没出家。这个诸位要知道。所以佛法自始至终著重在行,如果讲修行,那就一门深入。目标在求解,可以涉猎全经,一切经可以多看。
如果讲自己修行,自己要得三昧,三昧是无量无边。修禅,学密,学教,修净,持戒,都能得三昧。我们念佛的人讲的是「念佛三昧」,这是功夫。念佛三昧是什么?就是《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假如你要是真正讲功夫的话,那只有一门,一门才能成就。我们今天著重是真实的功夫,这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所以这个法门重行不重解。
除非你发愿弘扬大乘,要讲经说法,那就必须要参考一些经论了。如果不是如是,那的确没有必要。即使是弘扬大乘也要衡量自己的能力,我的根器、我的智慧、我的定力、我的法缘,种种条件是不是统统具足。如果这些条件不具足,古人也有例子;我们净宗古代的祖师就有好几个人,他一生当中也讲经,专讲《阿弥陀经》,一生就讲一部经,一部经讲了三百多遍,那叫熟透了。这种例子很多,一生专讲一部经的。
你看倓虚法师那个《念佛论》里面举的那个例子,郑锡宾,这是我们民国年间人,他原来做生意的,以后学会讲《弥陀经》,他就到处替人讲《弥陀经》,他一生就专讲一部经,人家往生多自在,这一点都不假。
所以我们发愿弘经,如果自己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涉猎许多经典,那不如就学一部。一部,实在讲,对自己修行有很大的帮助,既能自利是又能利他,这个好。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古来这一些祖师大德是我们的好榜样。
所以要把所有一切经论也统统放下,自己深深明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谓「一经通则一切经通」。虽然一切经通了,还是弘扬一部经。我们弘扬这一部经,对於任何经典我们都赞叹。为什么?任何一部经典都能达到圆满的成就,只要是正法,没有不成就。这是什么叫舍家,什么叫弃欲,这是一定要清楚的。
「而作沙门」。沙门是梵语,是从梵语音译过来的,这是古时候印度修行人的通称。在印度有许许多多的宗教,佛经上常讲的九十六种外道,这些都是在印度很著名学派,宗教有这么多。为什么叫做外道?外道不是贬低他们,外道的定义是心外求道,心外求道叫做外道。佛法是求内心的,求自性的,不是求心外;换句话说,除了佛法之外,统统是外道。
在佛法里面严格的说,只有大乘圆教是真实的佛法,二乘、三乘也属於外道;那个外道跟这个内比较接近一点,很接近了,距离不远了。为什么?他还是有分别、有执著。有分别、有执著,这是心外才有的,自性清净心中决定没有分别、执著。所以心外求法的,这是外道。
在印度,所有这一些修行人都叫沙门。沙门的意思翻成中国的叫做「勤息」。勤是勤奋的勤,息是息灭的息,意思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诸位要晓得,「戒定慧」三学在印度不是佛教里头的专利品,所有高级的宗教学派统统都讲求戒定慧。不但印度如此,即使在中国儒家、道家,那个时候佛教没有传到中国来,儒家、道家也讲戒定慧。定慧我们在经典上看到,没有看到戒,但是儒家讲礼,礼就是戒,所以意思都相同。凡是一个勤修戒定慧来对治贪瞋痴的,这样的人都称他作沙门。
我们今天这个经典是大乘圆教,这古德所判的;不但是圆教,圆中之圆,顿中之顿,专中之专,确确实实是在末法时期度一切苦难众生,一生了生死、圆成佛道的第一法门。
「而作沙门」,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认真的修行。我这样讲法,大家就很容易明白了。这两句话合起来讲,「舍家弃欲而作沙门」,佛在这一部经里面教导我们的,哪些地方应该要放下的,应该要舍弃的,我们统统舍弃掉;哪些应当要学习的,我们认真努力修学;劝我们求生净土,我们就决心一意求往生;劝我们舍离娑婆,我们就要认真把娑婆世界放下。这就叫沙门。
由此可知,我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只要依本经的教训就够了,所以这个经典是我们修行的本法
。孔夫子也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们一定要尊重本法,我们的根本法,依照根本法认真的学习。这是这个两句的大义。实际上,我在过去讲席当中常常说,我讲三辈九品跟古大德讲法,有一点不相同。我讲的大家好懂,我相信我不会讲错。我的说法,如果我们依照这一部经典教训来修行,百分之百的依从,统统做到了,那就上品上生;没有百分之百的做到,只做到百分之九十,就降下一点,上品中生;如果只做到百分之八十,还有百分之二十做不到,那就上品下生。这样逐渐逐渐往下降,下品下生也应该做到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二十做不到,恐怕往生没有把握了。
我是这样一个说法,诸位想想看有没有道理?古人那个讲法很麻烦,听了也不懂;懂了也不晓得从哪做起。我们这个容易懂,也知道怎么个做法。
像这就是佛教给我们要舍家,舍家,诸位要记住,不是叫你家不要了,那就错了;也不是叫你真的去出家。说老实话,你也出不了家,出了家比在家还麻烦,比在家障碍还多。你想想看,你在家里一天要应付多少人、多少事,你家里几个人?如果你出家了,如果那个寺庙愈大就愈不得了,为什么?信徒太多,你天天就应付那些人,你要想修到清净心,谈何容易!所以这个地方,舍家是心地舍,不是事上舍;事上有,心里头没有,心里清净。换句话说,心上不可以有家室的牵挂,不可以有家室的忧虑,要把这个放下。
也许有人说,家里有很多琐碎事情,明天还要生活,日子怎么过,要不多想一想,那怎么行?实在讲,这些统统叫妄想,与事实全不相干。你要不相信,你去念《了凡四训》。我常常教人,学佛应该首先把《了凡四训》一口气念上三百遍,然后你就明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人的一生,「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想什么!你想,怎么想,还是那么多,不想也是那么多,那你何必去打妄想?这统统叫妄想。
我们想日子过得舒服一点,绝不是想得来的,是你命里头有那个福报,是修得来的。我们今生这一生的受用,前生所修的因,这一生得的果报;今生所修的,是来生的果报。假如我们知道这个事实,断恶修善,勇猛精进,这个果报不要等来生。因为什么?它积得太厚、积得太多了,这一生就可以看到;换句话说,你晚年的日子愈来愈自在,愈来愈舒适,这一生果报就现前。所以这种果报叫现世果报,这一世当中就看到了。由此可知,打妄想是很冤枉的一桩事情,决定无济於事。
无量寿经 (第三十六集) 1992/6 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 档名:02-012-0036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