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学佛后,身边经常冒出一些同修,向自己推荐介绍这样那样、各种学佛的方法,有时真的被搅得略有烦忧、心不安宁,不好意思辩解或回绝。
现在学佛领域流通的方法非常多,其中很多方法是互相矛盾、很难调和的,没有充沛的精力、高水准的修行境界,是很难将这些都调和好的。如果简单盲目地跟随他人介绍的方法来走,很容易走乱;如果不听从这些人介绍的方法,又驳了同修的面子,于脸面上抹不开。
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巧妙处理呢?
一、佛教产生与发展的背景环境
佛说法门有八万四千种,是因为众生有八万四千病,有一病就有一法门对治对照。八万四千是一个概数,是很笼统的一个数字,形容数量极其庞大众多。佛陀留下的法门非常多,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又因地制宜地衍生出很多新方法、新形式,使学佛的方法领域日益错综复杂。
佛教诞生于古印度,后传递到中国发展至今,中国已成为佛教的第二故乡、大乘佛法的故乡,所以佛法在中国不是外来的,而是结合本土实际发展而来的佛法,区别于古印度时的佛法了。我们要感恩历代祖师大德不弃此土,感恩诸佛菩萨眷顾此土,才有无量无数的神迹示现在这方土地上。佛教传播到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发展出了很多全新的内容,孕育产生了很多和佛陀教义一致的方法,让学佛者看到了佛法强大的适应力和生命力。
从佛教诞生伊始,就一直有打着佛教旗号做坏事的事情发生。古时候有,现在也有,或许未来还会有,这些流弊积存流传到现在,依然能找到非常多的影子,并且在很大一部分学佛人心里都是根深蒂固的。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往往如履薄冰,生怕走错路、入错门,这种害怕直接啃噬了我们对佛菩萨的坚固信心,屠杀了我们对佛法的清净信心。“这是无上、那是唯一、这是尊上、那是第一、这是经王、那是总持”等等这类措辞的经文,充斥于流通的佛经中。在随后的流布中,被诸多法师做了种种的开示讲解,从而让佛法的庞大体量更加错综复杂,不仅要读经文,还有很多祖师讲解要读,很多开示要学习,这就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了。
一切佛经都是圆满的,没有半点不同,但是因为听众状态、起问的因缘、讲法的次第、进程不同,佛陀在讲经的过程中会有部分侧重。在初学佛的同修看来,这些侧重倾向根本是找不到的,就算是学佛许久的同修,要找到讲法时候的针对倾向也是很困难的事情,“佛演一音声,众生各个随类解。”佛陀的一句话,随听众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和指引。
我们为什么学佛,学的到底是什么?学佛最起码是借由佛法解决自己当下的烦恼痛苦,而如果自己的烦恼痛苦解决不了,自己的疑惑解决不了,就是暂时还没得到佛法真实的受用。
在满足能解决当下问题、又能解决生死问题、还能解决回归自性的问题,这个才能算是真正的法门。而如果这里面有缺失,不能帮助解决当下的问题、不能解决生死问题、不能解决回归自性的问题,哪怕缺少一个都不算达到法门的标准。
这就出现了择法的部分。你想做择法最起码要有法眼,天眼、慧眼的水平是不能承担择法一事的,对大众而言很难有择法的主动权,更多是以明显地迷信着祖师大德的心态,来避开自己不能择法的硬伤,祖师大德的讲解和态度就成为我们学佛的一个标杆。
中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大乘菩萨陆续到达这里,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弘法布道,可是彼时的听众不同、环境不同、大众境界不同,适用的方法就会略有调整,如果不调整就没有适应性,丧失活性了,佛法就消亡了。
没有历代祖师大德对佛法的贡献,就没有佛法的发扬传承。我们去择法的时候,往往最建议的是:祖师大德的内容要看,但是看最近期的,就不会有太大的失误,如果看非常久的内容,就会又有隔阂,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地方。在这里就会出现了纷繁复杂的现象,种种法门林立,种种所谓修行方法层出不穷。
遇到学佛的同修,自然会接触到很多推荐方法的情况,他们会说有这位祖师讲的,有那位大德说的,有这个法师讲的,还有这本经、那本论讲的,这些内容充斥在我们周围,怎么办?我们当真正地回归到经文本体中,就是真正地抓住经文的要义,再结合当下的环境和条件,调整到能用得上、能得利益、能解决问题、能解决生死、能回归自性上来。
这又回到了为什么一定一定要求各位读佛经,而不建议大家去看讲解、看开示,并非这些讲解开示不好,而是我们当最大限度减少干扰。
当有人给你介绍修行方法的时候,要心存感谢,但你自己发现这方法用不了、挥舞不起来、催不动,那就把这方法放下;如果还有一线希望,或者理论上契合佛经要义,自己状态条件也很接近,只是暂时无法获得受用,这种情况就需要坚持了。《法华经》里讲到了一个打井挖水的例子,不管你挖了多久、多深、多努力,你没见到潮湿的土,就还是离水很远;什么时候见到潮湿的土了,虽然没看到水,但是你知道离水不远了,这就应该坚持不懈了。
学佛最能解决当下的痛苦烦恼,这就是见到潮湿泥土一般的信心鼓舞,而如果我们学了很久,也努力了很久,一切都还是老样子,什么都没改变,这肯定是有错误。不是外在的方法有错,就是内在的自己有错,或者自己没去努力;如果自己努力了,不会的去问了,不懂的去学了,不明白的去求教了,继续努力坚持,也没见到效果,这肯定是方法有错了。
能听到很多人介绍佛法,其实这是缘分了,又可以说是杂缘太厚。如有人拉你,就会有人拽你,表面上看都是为你好,很可能是以此来讨你债务,来干扰你的行持,虽然他不这样想,但是却在做这样的事情。我们也不需要总这样思维别人,而要调整自己,是否自己真的对当下的方法有信心,当下的方法是否真的契合了佛陀的教义,真的契合自己的条件状态,也能解决当下痛苦烦恼,解决生死烦恼,能满足回归自性?如果当下的方法可以满足这些,就真正地从心念上坚信它,并且要明确告诉周遭同修:我已经找到适合自己的路了。
当你准备走一条路的时候,自然会有人来考验你的信心和坚持程度,小树开始的时候比草还脆弱,如果想解决树木,就应该在树苗如草一般的时候解决它;就像干扰也是这样,如果你有足够的定力和分辨力了,一般的干扰当然不会影响到你了,所以我们在承受这些干扰的时候要告诉自己:我还在萌芽阶段,还不够坚强,但是我不会被这些影响,因为我坚持的方向是正确的!
二、与对方沟通、回复的小方法
佛陀讲经有五讲五不讲,或者六讲六不讲,也就是说讲经的前提是要满足时间、地点、人物三个条件。同样,当一个人向你介绍某个事情、方法时,如何礼貌、委婉地回复?
1、如果听着不好了,或者不契合自己的状态,你可以说:“我还有事,要先走一步了,以后有机会再聊。”如果我们给对方太多的时间,等他全部介绍完毕,再想抽身就不行了。
2、需要一个能适合谈话的环境,如果太吵杂、干扰很多,肯定不适合谈这些,就可以委婉地找些环境因素及时闪身。如果不能第一时间及时闪身,都听完了,余下肯定是你做不做了,你为什么不做,你有疑惑还是你没听懂?这就上升到指责阶段,谈话氛围就不好了。
3、如果不能及时闪身,又没去做,就可以说你当时没听懂,因为真的是我们没听懂啊,听懂了就知道这个好,或者是不好了,可以直接地回复了;而现在的学佛人,尤其是学了很久的就太刚强了,你说他学的不对,肯定和你急。所以,我们这时需要做的就是:目的、方法、结果这一条线去讨论对错,而不要指责别人学的不对
。当我们要去一个目的地,自然要有一个方案和行持,最后才能看到结果。如果目的和方案不配套,方案和行持不配套,那么目的和结果肯定是不配套的。如果一个法门清晰明白,目的、方案、行持、结果是一条直线的,这肯定没问题。这些都确定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方案,也就是方法论,是否这个方法能满足要求、能契合状态?这就是细致的分辨了。
所以,当某位同修向我们介绍佛法的时候,我们以友好探讨、共进学习的角度,去理解他介绍的内容,并且以此去提出疑问,而不要趾高气扬地指毛病、挑错误。
三、以平和的心态进行谈话
要正确对待这类推荐、兜售学佛方法的人和事,要把这看做是对你自己的信心考验,要感谢对方,同时也是对你是否理解,自己当下坚持的方法的一种考验,这样就可以和颜悦色地谈、平和的心态面对。如果来个人给你说某内容,你马上动摇了,这是你对当下坚持的方法缺乏信心和理解。如果对方介绍的内容真的很好,没有任何障碍,当然也可以去学习。
对方介绍完毕,或者介绍过程中我们投入思维、跟随理解,自然可以在其中发现优缺点,可能对大家来说,要做到这点略难些。一个方案不可能三句话、见两次面就能够说完全的,或许我们对佛法的理解还不够立体、清晰,这就又提醒我们:“哦,原来我对佛法还有很多不懂,很多似是而非,很多模棱两可,很多明白但是说不出来的部分。”如此思维,自然不会有怨气在了,就化解了自己内心的不舒服。
如果对方见你没有一个主修的内容,当然会分享自己的方法,而如果你有修行方案,对方自然不会要求你换一个方法。所以,在合适的时候告诉对方你在跟随一套方案修持着,只是学的还不好,暂时还没办法介绍给大家,以得到对方的理解,放弃推荐和兜售。
这两天的连载,和大家谈了谈如何面对、摆脱兜售学佛方法的事情,希望能对大家今后的学习和行持有所帮助。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