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原文网

一、小苦树

发布时间:2023-01-13 11:55:48作者:金刚经原文网

小苦树

林崇安教授

【前言】

今日许多大人都不快乐,但是回想小时候,大都有美好的一段时光,安详而和乐,只是经由时间的消逝却换来忧郁和不快乐;另外有些人,小时就环境不好,且无良师益友,长大后就为非作歹,内心充满愤慨和不满。在人间的繁华下,却隐藏着痛苦和无奈。并不是我们这一时代的人有较多的痛苦,佛陀在二千五百年前早就指出芸芸众生这一相同的苦难事实。佛陀的出世就是要对苦难的众生指点迷津。他入灭后,弟子们便把佛陀四十多年所教导的正法结集成《阿含经》,使我们有幸在今日继续接受佛陀的教诲。

【佛陀在阿含的开示】

有一时期,佛陀游行到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住在近郊的祇树给孤独园。园内有上千位的比丘们住在这儿禅修着。每到黄昏的时候,比丘们都聚集在佛陀的面前,聆听开示。这一天,佛陀说:

若于结所系法,随生味着、顾念、心缚则爱生;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这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做了一些新的小行为(例如,抽烟),结果对烦恼所系缚的法(色、受、想、行、识等)生起喜欢

的心理(例如,喜欢抽烟的感觉),觉得这个滋味很好。正在品尝时的喜悦心理称作「味着」,回想这种滋味的心理称作「顾念」,打算将来再去品尝的心理称作「缚着」,不知不觉就养成跟着感觉跑的习性,内心逐渐被束缚了,贪爱日以加深,终于形成强烈的执取(例如,有空就抽烟,不抽就觉得不对劲,抽时就忘我地抽),并不断做这一行为(每天要抽几包烟),结果就导致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等种种的痛苦(咳嗽、甚至为肺癌所苦)。这一痛苦的成长过程,便是「缘起」的流转过程,佛陀为了使弟子们更清楚这一过程,进一步以通俗的例子作说明,他说: 如人种树,初小软弱,爱护令安,壅以粪土,随时溉灌,冷暖调适,以是因缘,然后彼树得增长大。

这意思是说,有人种一棵小树,开始时这树苗很软弱,经由主人呵护照顾,施以肥料,随时溉灌,调整适当的温度,因而这棵树逐渐长大。如果原先这是一棵「小苦树」,那么长大开花结果后,根、茎、叶、果都是苦的,所获得的不外是「苦果」。以这一譬喻,佛陀提醒众生对开始的小行为就要小心,一旦养成习惯就不容易拔除,并且反而被束缚住。例如,有的父母喜欢自己的小孩,不知不觉溺爱过了头,小孩长大后就养成不听劝导的习性。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嗜好,但是回想它的形成,大都是后天环境下逐渐养成的,打球、吃喝、打麻将、吸烟、喝酒等等都是如此;从内心的层面来看,每个人心中的贪爱、瞋恨、愚痴的三毒烦恼,以及意识型态等等,也大都是后天环境下逐渐变强的。所以,想要不被轮回的痛苦所束缚,就要在小行为的开始阶段给予注意,并立刻把不良的行为从根拔除,佛陀为了使弟子们清楚这一过程,仍以「小树」的例子作说明,他说: 犹如种树,初小软弱,不爱护,不令安隐,不壅粪土,不随时溉灌,冷暖不适,不得增长。若复断根、截枝,段段斩截,分分解析,风飘、日炙,以火焚烧,烧以成粪,或扬以疾风,或投之流水。

这意思是说,对这一棵小树,主人不去呵护照顾,不施以肥料,不用水溉灌、调整温度,这棵树就不会长大;如果原先这是一棵危险而生命力强的「小苦树」,它的根、茎、叶、枝都有剧毒,那么主人还要断根、截枝,段段斩截,分分解析,经过风飘和日炙的处理,并且以火焚烧成灰,最后以疾风或流水来稀释,使之消逝无踪,经过这一番辛苦的折腾,才可以高枕无忧。以这一譬喻,佛陀要众生认清自己心中的烦恼结,并且要彻底清除。所以,佛陀接着和弟子们对答如下:

「比丘!于意云何?非为彼树断截其根,乃至焚烧,令其磨灭,于未来世成不生法耶?」 答言:「如是,世尊!」

\

「如是比丘!于结所系法,随顺无常观,住生灭观、无欲观、灭观、舍观,不生顾念,心不缚着,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此处佛陀指出,要将这一棵小树,经由断根、截枝、段斩、分解、风飘和日炙,再以火焚烧成灰令其磨灭,经过这一番处理后,这一棵树才算是于未来永远不存在了。同样的道理,众生的烦恼所系缚的东西不外是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由于迷于五蕴而累积三毒,为了去除系缚,就要修止和观(也就是定和慧),以止做基础来观察身心五蕴的无我,这一过程是经由无常观、生灭观、无欲观、灭观、舍观的智慧训练来完成,经过这一番处理,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这一灭苦的过程,便是「缘起」的还灭过程。依据这一法则,修行者心中的三毒烦恼于未来永远不存在了。佛陀讲完经后,所有听讲的比丘们都高高兴性地遵行佛陀的教导。以上所介绍的这一经是《杂阿含经》的第283经。

【一些省思】

佛陀所教导的正法是适用于每一个人的,即使是禅修者也不例外。如果禅修者尝到禅定之乐后,觉得这个滋味前所未有,正在品尝时生起「味着」的心理,回想这种滋味时就生起「顾念」的心理,内心一步步被吸引过去,生起「缚着」的心理,一心只想再去禅坐而无心培养智慧,不知不觉已经变成滋味的奴隶,对禅坐的贪爱日以加深,因而形成强烈的执取,结果死后就投生到色界去,仍然还是处在生老病死的轮回中。 禅定之乐并不是不好,而是对它的「味着」、「顾念」、「缚着」。禅修者所要做的是,要利用禅定所得稳定的心去洞见身心五蕴的实相,修习佛陀所说的无常观、生灭观、无欲观、灭观、舍观,去灭除心中的三毒,解脱生死。这才是佛法修行的正途。

【结语】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对众生的开示,仍然生动地保留在《阿含经》中,当日众生的烦恼还是相同于今日众生的烦恼;当日灭除烦恼的方法还是相同于今日灭除烦恼的方法。佛陀要我们在生活中时时觉察心中有没有种下「小苦树」,有没有生起「味着」、「顾念」、「缚着」的心理,只要觉察到它的存在,就要非常小心地面对和处理,就像面对SARS一样,要一路监控,完全清除后才可以歇息,唯有这样才能得到心灵的解脱和自在。(《人乘季刊》28卷,第4期,2007)

庭中小树真可爱

爱它护它灌它溉它

终成大树难根除。

禅坐飘飘真舒服

爱它护它灌它溉它

终生色界处轮回。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