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原文网

金刚经简介

发布时间:2023-01-25 23:04:14作者:金刚经原文网

金刚经简介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

  《金刚经》是般若经典中很著名的一部,禅宗从六祖慧能开始,就用《金刚经》印证参学者所悟是真是假。禅宗六祖惠能听了《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偈就开悟了,这句话就是《金刚经》的眼睛。

  六祖的著名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说明了宇宙的真相。这“本来无一物”就是《金刚经》的思想。《金刚经》主要就是说明了“离相无住”的道理。

  世间最坚固的东西,用来比喻永不坏灭的“金刚心”:一切众生人人本自具足的真心。正因为真心永不坏灭,所以才成为轮回三世的主体。

  一切万法必然是“成住坏空”:包括一切有情的色身及觉知心,包括山河大地宇宙万有,无一不是无常败坏。故名“虚妄不实”。唯有这个真心,是唯一真实常住之法。十方诸佛合其威神力也不能减损一只小蚂蚁的真心一分一毫。如《心经》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般若诸经所说的“心”,一般是指这个真心而不是众生能知能觉的意识心。比如:“一切唯心造”,就是说这个真心能生万法。这个真心,即是禅宗“开悟明心”所明之心,即是“佛法第一义谛”。

  般若,直译为“智慧”,但却不是世间所说的“聪明伶俐”“博学多闻”“思辨敏捷”,而是专指大乘菩萨经由多生多劫修集福德、定力、慧力,直到因缘具足之时,意识心触证真心而发起“般若智慧”。

  发起般若智慧之后,就能现前观察到真心的体性,就能懂得《金刚经》里面貌似矛盾的表述:其实都是在说这个“金刚心”,并非是很多人的误解:“不过是为了让人破除文字的执着,所以故意摒弃是非人我”。

  直译为“到彼岸”:生死轮回即是此岸,解脱生死名为彼岸。修行佛法,可以到达彼岸。有两种不同的道路:

  一是“二乘解脱道”:灭尽一切法(“一切法”不包含真心,因为一切法都是由真心出生),断掉再次出生的因,唯余真心独存(真心不可坏灭故)。是为“无余涅盘”。取无余涅盘,则觉知心永断不起,因此不会知道自己已经涅槃,也不可能再做任何事,所以叫“灭度”。功德是:可以永远不受生死。

  二是“大乘佛菩提道”:发无上菩提心,努力修行直到开悟明心,发起般若智慧,悟后起修无量数劫,直到究竟圆满的佛地。成佛之后,能够既处于涅槃,又不妨碍分身无量于无量世界度无量众生。是为不可思议解脱。

  《金刚经》所说,是上述后一种。经名可以直译为:“触证金刚心,发起般若智慧,直到究竟圆满的彼岸”。

  如果未证真心,以觉知心对世间万法的认知来理解《金刚经》,永远不会懂得其中真义。若是开悟明心成为大乘实义菩萨之后,阅读《金刚经》就会觉得很亲切。

  作为凡夫,如果建立这个知见:“般若经典都是围绕真心宣说”,可能会有个入手处。

  举一例说明:

  比如《金刚经》里面,有一个著名的“三段论”:“如来说@@,即非@@,是名@@”。正所谓:“文字颠倒非破执,实有真义在其中”,其含义是:

  如来说@@,即非@@(而是一切万法的根本:永不坏灭,能生万法的真实心),只不过由真心出生的,名字叫做@@的东西。

  种类

  1.金刚宝,如菩萨宝冠所庄严的。能破一切而不为所坏。

\

  2..世间金刚石之类。世间的金刚,虽不易破坏而还是可坏的。

  寓意

  玄奘派认为:金刚比喻烦恼,像金刚一样坚固的烦恼,能被般若所断除,所以译为“能断金刚(的)般若”。

  罗什派认为:金刚比喻般若,像金刚一样坚固的般若,能破坏一切虚狂妄执,而不被妄执所坏。

  金刚本有两类:能破一切而不为所坏的金刚宝,虽坚强而还是可坏的世间金刚石,所以喻般若或喻烦恼,都可通。

  三种般若

  实相般若:实相指诸法如实相(大乘层面上的“真相”或“本质”),不可以用有无等来叙述,也不可以用彼此、大小等去想像。实相是离一切相(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而无可取著的。因为凡夫的所知所见是被戏论所乱的虚诳妄取相,所以不但不能见如实空相,也不能如实了达如幻的行相。大乘佛法宣说,空寂本相和缘起假相,都是如实的。但是并非凡愚的乱相和乱识所得,必须离戏论的虚诳妄取相,而归于“空无所得”。所以所说的实相侧重於如实空性。

  观照般若:观照即观察的智慧。佛教认为,世间凡夫的智慧具有高度和带来便利,但偏於事相且含有杂染,所以并非般若;外道的智慧为邪智邪慧而不得解脱,也不是般若;二乘行者的无我无我所慧能解脱生死,可以称为般若而并非般若经所说的般若。而离此三种,菩萨大悲相应的平等大慧,才是悲智不二的般若。决非二乘的“偏智偏慧”可比。

  文字般若:指佛所说的言教的表显形式。凡能表显意义,或正或反以使人理解的,都是文字相。笔墨所写,口头所说,以及做手势,捉鼻子、竖拂、擎拳等,都属于文字。

  名字由来

  般若是梵语的音译,本来是世间旧有的名词,是指向智慧而言的。大乘佛教所讲的是“正觉现证”的“实相”,认为世间“般若”一词的名义不能恰当定义和概括。但是化导众生又不得不利用世间的文字语言,这需要利用“观慧”作为方便从而达到“如实证知”的目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还是采用了“般若”一词。但是佛法不承认“般若”一词完备概括了佛法,而只把“般若”作为权宜。针对这点《大智度论》说:“般若定实相,智慧浅薄,不可以称。”

  作用

  三乘所共:般若观慧可以作为解脱生死的工具。而“空无我慧”被认为是解脱道的唯一观慧。

  菩萨不共:菩萨不但以空慧得解脱,还以大悲的“无所得慧”为大方便,策导普度众生的万行事业,庄严无上的佛果。

  证真实以脱生死,是三乘般若所共的;导万行以入智海,是菩萨般若的不共妙用。"

  归属

  菩萨不共:般若只属于大乘菩萨,是佛为教化菩萨所说。

  三乘所共:佛为了熏陶密化二乘,也让他们旁听。从实相和观慧角度上,佛经说三乘都应学般若。

  般若是在三乘中是通教的,但只为菩萨。所以般若在一切大乘经中,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义解

  梵语波罗蜜,译为到彼岸,简译为度。佛法以河流两岸为喻,一边是痛苦轮回的“此岸”,另一边是涅槃菩提的“彼岸”。佛法帮助众生由“此岸”到达“彼岸”,是为度众生。波罗蜜(度)指的是从此到彼的修学过程,不是已经到了。凡可以使得出生死到菩提的,都为波罗蜜。

  种类

  "佛法中谈到解除苦厄的方法,即关於改造错误欲见的方法,六波罗蜜为主要。六波罗蜜多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前五种波罗蜜,对於苦痛根源的爱见,是不能彻底解决的。般若译为智慧,智慧对于错误的见解可得到纠正,五种波罗蜜也可以得到正当的指导。经上说:“五度如盲,般若为导”,并以种种功德称扬赞叹。

  佛经中或说六波罗蜜,或说十波罗蜜,但真实的波罗蜜只有般若,其他的是“假名波罗蜜”。因为没有空慧策导的布施是一种不清净的布施,所以并非是有助成就菩提的波罗蜜。另外,大乘佛教也同样不承认声闻乘法为波罗蜜。因为声闻乘法并不具备“究尽诸法实相,圆成自利利他”的一切功德,所以不名为波罗蜜。"

  义解

  梵语修多罗,译为经。本义是线,线有贯穿和摄持不令散失的作用 。如来随机说法,后来由结集者编集起来,佛法才能流传到至今。就像线一样贯穿不散,所以叫修多罗。中文的“经”字,本来也是线,如织布有经线纬线。後人以古代有价值的典籍为经,渐渐附以可依可法的尊贵意思,所以佛典也译之为经。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