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原文网

《星云大师讲演集》-阿罗汉的宗教体验

发布时间:2023-02-12 16:25:18作者:金刚经原文网

时间:公元一九七九年十一月

地点:国父纪念馆

听众:法师、居士(弟子依空记)

一、阿罗汉的意义二、阿罗汉的生活

三、阿罗汉的诤论四、阿罗汉的修养

五、阿罗汉的教化六、阿罗汉的情感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今天是佛学讲座的第二天,昨天我们讲过了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的宗教体验,今天我们接着要讲的是佛陀的弟子阿罗汉的宗教体验。昨天我们说到佛陀为了体验真理,历经艰难困苦,终于证悟成道,创立了六和的僧团。阿罗汉为了学道求法,也不惜一切辛苦,成为僧团的柱石。今天,在人文荟萃的台北,像佛陀一样怀抱弘扬真理,同阿罗汉一般具有求道精神的人,一定很多,所以在了解佛陀慈心悲愿的宗教体验后,势必急于要知道阿罗汉的宗教体验。

一、阿罗汉的意义

一般人提到阿罗汉,总以为是奇形怪状、其貌不扬,甚至是疯疯癫癫的人;或者是如神仙一般,神通广大,天上人间,翱翔自如。在中国佛教里流行着两句话:“内密菩萨行,外现罗汉相。”意思是说此人内心很慈悲,含藏无尽的智能与正直,但是表现在外面的,却是如济公僧一般疯疯癫癫的格调,这个称为罗汉相。而常人往往认为阿罗汉就是一副装疯卖傻、不修边幅的憨态,其实皆冤枉了阿罗汉,错认了阿罗汉的真正面目。下面分四点来说明阿罗汉的意义,使大家认识阿罗汉的真正风貌。

(一)阿罗汉的风姿

阿罗汉的风貌并不是癫痴憨傻,反而是非常注重威仪庄严的,从跟随佛陀出家修道的弟子们来看,或者以佛陀的十大弟子为例,阿罗汉各有不同的风姿,有的如满腹经纶的学者,有的像文质彬彬的绅士,有的似温文儒雅的君子,大部分都是威仪堂堂、风度翩翩。譬如《金刚经》中所提到的须菩提尊者,他那谦和、忍让的德行,及发诸于外的修养,一看就让人明了是圣者的风姿。须菩提安坐在一处,别人请他坐到别处,他立即坐到别处去;刚一落座,又有人叫他坐回原位,他也不以为忤地回到原位坐下。有时站着,有人就叫他坐下,过了片刻,此人又叫他站立,他始终心平气和地随顺他人的意思行止,毫不计较。这种忍辱无诤的风度,不正是圣者的榜样吗?生活在今日纷扰烦嚣的大家,应该学习须菩提尊者的忍辱谦和,才能安和乐利的过日子。譬如我们搭乘公共汽车,有人争先恐后地抢着上车,让他先上,表现我们宽容的气度;骑摩托车、驾驶汽车,不要逞一时之快抢车道,应退让一步,不但可以确保自身的安全,并且可以影响他人,提高社会的道德风气;在家庭中,父母、夫妻、亲戚,有利益时,彼此不要贪求争夺,应该让给对方,不意气用事,不斤斤计较,以表修养。

从上面的例子看来,或许有人会怀疑佛教是要人处处忍让、吃亏的宗教,其实不然,佛教有时也告诉人要勇敢争取,只是佛教教导人争取的,不是个人的声名利益,而是争大众的利益,为国家民族的存亡兴盛而争。我们可以再从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富楼那,他所表现的英勇风姿,略知一般。

富楼那尊者是佛陀诸大弟子中,非常善于说法的大阿罗汉,经常往来于各地,宣说佛陀的教义。有一天,他恭敬地来向佛陀辞行,打算到北方的偏僻地区──蛮荒未开的输卢那国布教。佛陀听了之后,赞许他的弘法热忱,然后委婉地说:“富楼那!那个地方文化未开,民风暴戾,老百姓野蛮粗鲁,弘法布教很困难,你最好不要前去。”

富楼那信心百倍地回答:“正因为输卢那国的人性凶恶,人民知识浅薄,弟子更要前往将佛法传给他们。”

“话虽如此,但是当地的人民,不但不接受你的佛法,并且会破口恶骂你。”

“佛陀!他们詈骂我,又不痛不痒,只要他们不打我就好了。”

“万一他们用棍棒、瓦石打你呢?”

“那也没有关系,只要不将我打死,让我一息尚存,我还能宣扬如来的圣教。”

“如果他们穷凶恶极地把你打死呢?”

富楼那意志坚决,毕恭毕敬地回答佛陀说:“佛陀!即使他们把我打死了,也没有遗憾!我身为您的弟子,有机会将生命供养佛陀,为真理而牺牲,我将衷心感谢输卢那国的老百姓完成我弘道的心愿!”

大家从富楼那尊者这种大勇无畏的风貌,可以推知阿罗汉哪里里是退缩消极的避世者呢?我们处于横逆频仍的今日,要学习富楼那的精神,为了国家民族得以延续生存,历史文化得以宣扬弘大,即使把生命贡献出来,也是值得的。

在常人的观念中,阿罗汉一定是个终日眼观鼻、鼻观心,静坐无为,不管人间诸事的自了汉,事实上阿罗汉是充满了热情,如佛陀的弟子目犍连尊者即是。有一次,外道为了阻碍佛陀到某处说法,把佛陀必须经过的一座桥梁破坏了,目犍连于是运用神通,将系于身上的腰带,化成一道桥,让佛陀平安无阻的到达彼岸,留下“宝桥渡佛”的美谈。后来他为了解救五百释迦族的生命,不惜冒犯佛陀所不喜欢的在白衣群中施展神通。他这种卫道护法、甘冒呵责的热情,让几千年后的我们,在瞻仰他的风范之余,深深敬佩不已。还有阿难陀尊者所呈现的温和谦让的美德、忍受批评毁谤的雅量;迦旃延尊者善于议论的无碍辩才,令邪说遁隐,圣教显扬,使我们在翻阅记载尊者们风姿的圣典之际,虽然时隔数千年,钦佩之情,油然而兴。阿罗汉的风姿是什么样子呢?是谦逊、是温和、是勇敢、是热情、是活泼、是积极进取的圣贤风姿。

(二)阿罗汉的性格

东西有它们不同的性能,人类有异于他者的性情,同样地阿罗汉也有其超乎常人的性格。证得了果位的阿罗汉们,大多数从忍辱、无诤、少欲中发扬他们清净的佛性,表现他们崇高的德性。我们从舍利弗尊者的事迹里,便可以了解阿罗汉忍辱是多么地可爱!

佛陀的弟子们经常是跟随佛陀到各处行脚、布教,在众多的弟子中,圣贤固然有,风度较差的愚痴比丘也不是没有,把凡是出家的弟子都当做圣贤看待,并不正确。所谓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贤比丘,是要经过佛陀印证,不是人人如是,一蹴可及的。有一次,大家随着佛陀出外布教回到只园精舍时,自私的六群比丘抢占上等床铺、坐位。本来争夺安逸,原为人之常情,但是六群比丘的这一番争抢,把首座长老舍利弗的床铺也占去了,尊者无奈,只好沐着清凉的夜露,盘腿坐在大树之下。夜半时,佛陀起来巡视,看到月光朦胧的树影下,端坐着一个人,于是问道:“是谁坐在那里?”

“佛陀!是我舍利弗!”

“咦!舍利弗,你怎么不在室内安息,而在树下静坐呢?”

舍利弗谦逊的回答说:“啊!佛陀!今天来精舍的人很多,房间都住满了,我在树下禅坐,也是一样的修行。”

佛陀座前智能第一的弟子舍利弗,对于后辈的小弟们蛮横不合理的行为,都能慈祥的加以包容礼让,无怪乎佛陀一再的赞美他的人格高超。

又有一次,舍利弗带领比丘沙弥们出外去托钵乞食,回到精舍,佛陀问当时还是小沙弥的罗睺罗托钵的情形:“你们今天出去托钵乞食,都非常顺利吗?”

“佛陀!信徒都把甘美的食物供养给大阿罗汉,信徒是不会以美食供养我们小沙弥的。”

佛陀一听,非常惊讶,于是把长老的舍利弗叫来问:“舍利弗!今天你受了不净食,是真的如此吗?”

所谓不净食,就是托钵乞食时,不平等行乞。

罗汉们都证有神通,舍利弗听了佛陀的话之后,运用神通,把吃下去的东西全部吐出来:“佛陀!我所食用的就是这些,我不敢违背您的教诫,行乞不净之食。”

舍利弗虽然受到后辈小沙弥的冤枉,而能以长老的心量宽恕他们!即使遭受佛陀的指正,毫无不平之气,总是感恩的接受教导。

具有阿罗汉性格的人,非常注重仪表的庄严、行为的安详,一举一动,讲求中规中矩、不缓不急,有些更是表现出拘谨严峻的样子。佛陀成道后,有一次回到祖国──迦毘罗卫国,刚好逢到剃头的时候,于是大家想找一位理发师来为佛陀理发。贱族的首陀罗族中,有一个理发师名叫优波离,也就是后来佛陀十大弟子中持戒第一的大弟子。在俗的优波离理发技术高明,遐迩闻名。有人举荐他为佛陀理发。优波离一听到要为至尊至贵的佛陀理发,惶恐万分,推诿不敢前去,跑回家中,把事情一五一十告诉母亲。他的母亲劝他说:“佛陀是大智大觉的圣者,他不会看轻我们首陀罗族的,让我陪同你去亲近佛陀吧!”

在母亲的鼓励和支持下,优波离像个怯场的小孩子,诚惶诚恐去地为佛陀理发。

优波离小心翼翼地拿着剃头刀,聚精会神地剃着佛陀的头发,一旁陪伴的母亲就问佛陀:“佛陀!优波离替你理发,你觉得他的手艺怎样?”

“他的腰身好像过于弯曲。”

大概优波离想到对方是佛陀,因此不敢掉以轻心,特别恭敬谨慎,身体就弯曲下来。现在一听到佛陀嫌他腰太弯了,赶快集中精神,挺直起来,因此进入初禅的境界。剃了片刻,优波离的母亲又问:“优波离现在的样子好不好?”

“现在身体似乎又太僵硬挺直了。”

优波离一想,不能太紧张,赶紧放松身心,一心一意剃头,当下就进入二禅的境地了。

过了一会儿,他的母亲又问了:“佛陀!现在优波离怎么样啦?”

佛陀说:“一呼一吸,出入息太粗重了。”

因此,优波离急忙调整呼吸,使声音不致太大,过于粗鲁,均匀平和,因此而进入三禅的功夫。

他的母亲接着问:“佛陀!优波离现在又如何呢?”

佛陀赶快对身旁的弟子说:“优波离现在一念不生,已经进入四禅的境界,你们赶快将他手中的剃头刀拿下,扶助他,不要让他倒下。”众人于是将手持剃头刀,进入禅定中的优波离扶下,以免发生意外。因为证得一念不生、四禅境界的人,他的心已经逐渐和虚空相应,不再为形体所分别运转。

优波离由于个性拘谨细腻,做事求精求好,在剃发中就能证入四禅,后来出家求道,成为佛陀的首座弟子之一。优波离虽然出身贫贱,但是进入佛陀所创立的僧团,四姓出家,皆为沙门释子,再也没有贵贱和贫富之别。从优波离的出家、证果,乃至后来成为佛陀十大弟子中持戒第一的大弟子的事迹来看,佛陀所提倡的是打破阶级、种族真正平等的宗教。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种行业,要达到完全平等是很困难的。贫富如何平等?智愚如何平等?老少如何平等?各位在社会上各种环境中,从事各种行业,过着种种的生活,要求一律平等当然不容易,但是不管男女老少、高下贫富,到了佛陀的法座之前,人人平等无别,即使有不同,那也是个人修行、发心上的“平等示差别”罢了。

除了优波离表现出拘谨的性格外,还有如阿那律尊者的自持也是甚为严谨的。有一次阿那律到一户人家托钵,恰逢天色已晚,灰蒙欲雨,只好投宿此人家中。刚好这家人都出外,只留下一位貌美的少女看家,少女看到阿那律尊者英俊的仪表,怦然心动,百般献出殷勤表示爱慕,虽美色当前,但是尊者心如冰山,不为所动,并且开导少女,引度她出家。从此阿那律尊者发誓不再投宿世俗人的家中。证得阿罗汉果的人,对于物质需要恬淡知足,对于情爱欲望也能自持疏解,过着一种法胜于情的无欲生活。

阿罗汉虽然断除种种烦恼,看透世间的种种虚妄,但是有些阿罗汉所表现的执着,尤其是法执,有时也是牢不可破的。譬如佛陀的弟子大迦叶尊者,喜持头陀苦行,往往着粪扫衣,日中一食,或在塚间、或于树下,观无常苦空之法。年纪渐渐大了,也不以餐风露宿为苦。佛陀体恤他,几次要他回到精舍修行。大迦叶虽然恭敬佛陀,但是对于修习苦行,却不肯轻易放弃,他请求佛陀允许他继续修习头陀苦行,以激励坚毅的心志,庄严自己的道业,以便将来为教而努力。智德圆满的佛陀,也很圆融方便的成就他的心愿。他这种择善固执、据理力争的态度,比起一般没有原则,随波逐流的泛泛之辈,让人感到多么的可爱!古人说君子无所争,但是为了真理的完成,君子是坚持到底。阿罗汉的性格是无诤、忍让、知足少欲,但是却热心坚守于求道的立场。

(三)阿罗汉的修行

阿罗汉的修行入道,因人而异,各种情形不尽相同。有的和佛陀初见面,一交谈,就证得阿罗汉果,如佛陀最后度的弟子须跋陀罗;有的修行了几十年也不能开悟,如佛子罗睺罗。原因是罗睺罗自恃是佛陀的孩子,有一颗贡高我慢的傲心,平等的佛法无法流入他的心中。等到数十年后,他把这颗心消除不生,和大众同行同出,平等一如时,他终于开悟了。

之前讲过的,《阿弥陀经》中十六大阿罗汉之一的周利槃陀伽,尚未开悟时是个愚笨无比的人。他和哥哥一同出家,哥哥气恼他的笨拙,经常打骂,有一次他又因为愚蠢惹哥哥生气,挨了一顿打,就站在路旁号啕大哭。恰巧佛陀路过,看到一个人在伤心地啼哭,仔细一看原来是周利槃陀伽。

“你为什么哭呀?”

“我哥哥打我!”

“为什么打你呢?”

“因为我笨,不能领会他的教导,他再也不理睬我了。”

“没有关系,我来教你吧!你跟我来。”

佛陀于是耐心地亲自教导他,但是周利槃陀伽确实愚笨透顶,四句偈教了半天,一句也记不住。佛陀只好运用善巧,想办法启发他:“你每天都做些什么事呢?”“扫地。”“用什么扫地呢?”“用扫帚!”“那以后你就边扫地边念扫帚,好好用心地扫除尘垢吧!”只扫帚两个字,但周利槃陀伽刚开始念上字就忘了下字,念下字就忘了上字。后来他扫地扫久了,心中慢慢明朗了起来。他想:扫帚是用来拂尘扫垢的,外面的肮脏、垃圾,要用扫帚来扫除,心中的污秽、尘垢要用什么来扫除呢?啊!要用佛法来清净心中的贪瞋痴啊!因此,他的心就像拨开云雾的月亮,放出了皎洁的光明,最后终于大彻大悟,成为大阿罗汉。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佛陀度众的方便是多方面的,佛陀是最善于观机逗教的圣者。

佛陀的弟子们,以种种的法门,修行入道,有的观想四念住而证得果位,所谓四念住就是将念头安放在四种问题之上:(1)观身不净──我们的五蕴色身,七窍九孔,包藏脓汁汗垢,极为不净。(2)观受是苦──观照一切的感受苦多于乐,即使有快乐也不长久,归根究底还是痛苦。(3)观法无我──观世间一切法,万事万物,没有一件为我所拥有。(4)观心无常──吾人的心,如江海波涛,一波将息,一波还起,变化无穷。如此将心安放在这四个问题之上,久而久之可以开悟。有的观三法印而入道,所谓三法印即(1)诸行无常,(2)诸法无我,(3)涅槃寂静的法门,也可以开悟得道。有的人则修持五停心观以证悟,所谓五停心观就是:(1)以不净观对治贪欲,(2)以慈悲观对治瞋恨,(3)以因缘观对治愚痴,(4)以念佛观对治烦恼,(5)以数息观对治散乱。阿罗汉修行的方法有很多种,譬如阿那律尊者以八法来约束自己的身心:(1)多欲非道,少欲是道;(2)愦闹非道,隐处是道;(3)放荡非道,制心是道;(4)多念非道,定意是道;(5)无厌非道,知足是道;(6)懈怠非道,精进是道;(7)自私非道,为公是道;(8)愚闇非道,智能是道。

除了上述或适用于个人,或普遍为大众采取的种种修行法门之外,另外还有四种方法:(1)密护于根门──如果我们能够让眼耳鼻舌身意,听从我们随意使唤,就是最善于统理六根的人了。有时我们和他人交谈,总责怪对方不听我们的话,其实最不服从我们的,就是自己的六根。比如把眼睛闭起来,心想不随便睥睨外物,但是听说世界鼎鼎大名的明星伊莉莎白泰勒来了,忍不住好奇,偷偷地瞧她一眼;听到美妙的音乐,能不神往倾听吗?眼前放着一盘色香味俱佳的珍肴,能不食指大动吗?不想看的却要看,不想听的偏去听,不想吃的倒吃了,一切由不得自己主宰。你如果要成为阿罗汉,首先自己要有力量,要把自己的六根管理好,不让它们放逸出轨。(2)饮食知节量──一般宴会喜庆,总是看到主人殷勤地劝客人多吃一点、再添一些,其实这是害了对方,而不是为对方着想。如果对方是位小姐,小姐们喜欢拥有窈窕的身材,你叫她多吃,只有害她长胖。就是鸡皮鹤发,不必顾虑身材胖瘦的老人也不可以劝他多吃,现代的科学告诉我们,适量的饮食,可以延年益寿,保持健康。我们修道的人,饮食要节制,身体自然会长寿,智能也能灵敏,记得我小时候到私塾去念书,一早起来,总是先把书背好,然后再吃早饭。未吃早餐前的头脑最为清醒,有道是脑满肠肥,只有使人失掉灵性而已。(3)勤修寤瑜伽──瑜伽并不如常人所想象一般,充满法术,而是一种调和身心的方法。譬如衣服穿得宽松,睡觉是右胁而卧,临睡前洗洗手足。心中若有观想时,则想光明的境界,利用此法来训练自己。如果训练纯熟之后,虽在睡眠中,也可以详知周遭诸事。我小时候受过僧团严格的教育,每天最罣碍的就是敲钟打鼓和打板的坐息时间,常训练自己好好地去掌握。现在几十年过去了,在我心中已充分掌握了时间的观念,明天想什么时刻起床,自然不差一二分钟。我希望大家也能如此训练自己,注意睡觉时心念、姿势、身心、手足的安放,这些方法都很简单,在家中便可以练习。(4)依正知安住──真理就是真理,真理非自圆其说的我知我见,而是放乎四海皆准的公平言论。我们要以正知正见为准绳,依正知正见而安住身心,毫不阻碍自然能够轻易地进入阿罗汉道。

阿罗汉的修行方法,尚有其它种种法门,多则为八万四千细行,简单而言之则为四圣谛、十二因缘或三十七道品的类别,总之,依个人根器不同而拣择契机者,加以实践力行,则离道就不远了。

(4)阿罗汉的等级

我们求学过程中有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等不同的阶段,阿罗汉依修行境界的不同,也分有四种等级:初果阿罗汉、二果阿罗汉、三果阿罗汉、四果阿罗汉。

初果阿罗汉,译为须陀洹,又名预流果,或称入流、逆流,也就是逆生死之流,而入圣贤之流。初果阿罗汉仍须七次降生人间,七次出生天上,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经过七番生死,才证得阿罗汉果位。预流果的阿罗汉已经断除我见结、戒禁取结、疑结等三结,明了四圣谛的道理,而得到无漏的清净法眼,再也不堕落于三恶趣。

二果阿罗汉,译为斯陀含,又名一来果。还须一生天上,再来人间受生一次,故称一来果。二果阿罗汉虽已断除前六品的修惑,但是尚少分地薄有贪瞋痴三毒。

\

三果阿罗汉,译为阿那含,又名不来果、不还果。此果的阿罗汉已经断除欲界修惑九品中的余三品,不再来欲界受生,而生于色或无色界,故称不来果或不还果。

四果阿罗汉,即阿罗汉果,意为应供、杀贼、无生。应供者,应受人间供养;杀贼者,即杀除烦恼诸贼;无生者,永久进入涅槃境界,不再于迷惑的人间受生。阿罗汉果是声闻四沙门果中,最终的理想境界,已经再无他法可学,因此又称无学果。此果已经断除一切烦恼,无论行住坐卧、衣食语默、或者人情来往上的处世接物,乃至个人的毁誉得失、衰老病患等,在这一切的境界上都能提起正念,时时照顾,永生安住在解脱的境界之中。

怎样知道到达阿罗汉的境界?这是可以试验的,阿罗汉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1)对三宝的信仰不变异。

(2)对根本的佛法四谛、三法印不怀疑。

(3)对根本大戒杀盗淫妄饮酒不违犯。

(4)对一切的众生不会生出伤害的心。

具备了这四个条件,才可以说此人已拥有阿罗汉的资格。

我们再明白一点说:要做一个阿罗汉,先决的条件,就是对佛法要依教奉行,对世间要能放下,能够放得下世间的名闻利养,乃至感情爱欲之后,出世间的佛法才能和我们相应。

平时我们自以为能够为佛教的宏扬、佛道的完成而放下一切,其实放下一切,谈何容易!之前举过一个例子,一个人去爬山,至半山腰时,不慎坠入万丈悬崖,后来他及时抓住葛藤。正在进退维谷,大呼救命时,佛陀现身来救他。佛陀告诉他:“你要听我的话,才能救你。”“到了这地步,怎么不听您的话呢?”“真的听话,那么,请你把手放下吧!”此人一听,放下,就会掉入无底深坑,粉身碎骨,绝对不放。我们之所以不能得救,就是对虚妄的世间执着不放,如果能够放下,佛法的力量––佛陀体现宇宙真理的力量自会救护你。阿罗汉所以能证果,就是对世间能看破、放下,自然能在出世间法中得到大自在。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