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原文网

佛教蓝皮书撰写者 用智慧点燃生命的灯盏

发布时间:2022-12-22 20:34:40作者:金刚经原文网

佛教蓝皮书撰写者 用智慧点燃生命的灯盏

  王志远,又名沛溪。祖籍山东省海阳市。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文化艺术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书画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佛教协会《佛教文化》杂志创刊主编、北京大学宗教学系客座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宗教艺术史》主持人,北京大通智胜景观规划设计院院长;主编《宗教文化丛书》、《中华佛教二千年》、《中国佛教百科》等大型图书,出版《中国佛教表现艺术》等专着;出任香港中华佛教文化院《宗风》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高级研修中心主任。

  身兼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文化艺术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书画家协会副主席等多职的王志远总是处于忙碌状态,难得有属于自己的空闲时间。当本刊记者再次相约采访时,他提出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他所带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首届宗教博学高级研修班一行第二天要去位于凤凰岭的龙泉寺参访,记者随行参加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了解王志远博士,并进行采访。

  春天的凤凰岭,鸟语花香空气新鲜。千年古刹,寂静肃穆。我们似乎一下子从喧嚣的红尘中挣脱了出来,静静地体悟宗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年愈六旬的王志远教授走路轻盈,有着仙风道骨的气质,黑亮的眼睛,像一潭泉水,散发着睿智的光芒。研修班活动告一段落后,在寺院的古桥边随意而坐,或许因了王教授的亲和力,也或许是环境的因素,我们的访谈内容虽然凝重,却是在很轻松的气氛中进行。

  王教授出生于颇具传统色彩的中产阶级家庭。但在他18岁时赶上了“文化大革命”,父母挨斗,家产被抄。年轻的王志远横下一条心,告别了首都和父母,带着3个同胞姐妹兄弟一起来到了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插队。在这片大草原上,王志远呆了12年。牧过马,放过羊,在旗里的电影院放电影、画电影广告画,经历了生命中最艰辛的日子。他还是知青中最早结婚成家的人,连唯一的儿子也降生在这里。

  在这个茫茫大草原上,王志远也看到辽阔,看到了人生的短暂和万物的枯荣。这来自大自然的感悟,让他比别人多了一些真气、豪气、才气、和气。这段经历,想必为他的今天,做了最好的铺垫。

  文革后恢复高考,王教授一家出了3个学生,他和夫人成为大学生,儿子开始读小学一年级。 那一年,王教授29岁,以全盟第一名的高分考取了内蒙古大学中文系。在大二准备报考研究生时,偶然的机遇,让王志远认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后来他考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汉地佛教专业唯一的一名研究生,如愿以偿,正式转向了佛学研究,从而成为一个献身佛学的奇人。

  记者:自古以来,人们对宗教就有着一种特殊的心态,从中寻找心灵的寄托。

  而您在学业上致力于宗教研究,自有您独特的志向吧?

  王志远:宗教文化和宗教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起过不容低估的历史作用。宗教是一种文化,需要我们去研究;宗教是一种文明,需要我们去传承;宗教是一种艺术,需要我们去创作。其实宗教在历史上所起到的作用已远远超出宗教自身的范围,这正是当前对宗教文化的研究和探索的意义和价值。

  记者:请您谈一下中国佛教的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国家主席胡锦涛2005年9月在联合国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在2006年新年献词中重申:“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和谐世界”。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趋向,不可能脱离中国社会,而只能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同步前进。

  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和而不同。和谐的目标,不是荡平天下,不是整齐划一,不是党同伐异,不是画地为牢。和谐的目标,是求同存异、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共同发展。因此,在一个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阶段、历史环境中,中国佛教的发展趋向必然是构建和谐的中国佛教,在和谐的基础上推动发展,在发展的前提下创造和谐。我们需要的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

  佛教的兴衰浮沉,关乎国家安全、民族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因此决不可以掉以轻心,或仅仅视为私事。在中国,唯一被称为“社会财产”的财产,是佛教的财产;在中国,佛教的信仰是不受教徒登记限制的信仰;佛教的术语是民族语言中至今俯拾皆是的语汇。佛教及其文化,理所当然的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关心中国佛教的权利和责任。

  记者:请您谈谈宗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所起的独特作用。

  王志远:宗教作为一种载体,保留了很多东西,具有一种价值连城的古董的作用。对于宗教我们过去一般人都还是感到陌生,因为几十年了,特别是到文化大革命,就是要在中国的土地上消灭宗教,在某些地区,采取的政策就是这么做的。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宗教是消灭不了的。

  如果把人生中需要的传统文化比做一个房子,那么儒家是这个房子的大门,其他诸子百家都是窗户,其中两个大的窗户就是道和佛。没有窗户,房子会显得闷;没有大门,就没有可进出的“道”了。这些不同的思想文化形成一个体系,就是影响中国人思想的传统文化。

  记者:人类不能没有宗教吗?

  王志远:不是说离开宗教就活不下去,而是只要活下去就离不开宗教。宗教可以和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更进一步的说,宗教可以为社会主义社会做出贡献。人类具备文明的那一天开始,就有了宗教。宗教在当时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今天,宗教在很多国家,仍然是文明的标志。我们经常的要从西方或者说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是我们忘记了,这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在那些国度里面不是孤立存在的,那些国度还有一个大的人文环境,大的宗教背景,他们平常可以去学科学技术文化,而礼拜天则要去教堂做弥撒,要接收一种宗教的熏陶,在精神上和信念上给他们慰籍和引导。事实证明,如果没有一种精神上的信仰上的依托,仅仅掌握科学技术,那么培育出来的人就会是人品低下,道德沦丧,要出事的。

  记者:曾经读到过一份关于您的简介,惊叹!您有着如此丰富的经历,为中国宗教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取得这么多常人难以相像的成就,还发明了几项国家级专利。

  王志远:我曾有一个奋斗目标:就是到陕西省法门寺建一座中华佛教文化城。我要把这座占地3000亩的文化城办成一个可把佛教的历史和知识从时间与空间两个方面作全面展示的大舞台,这是一个空前规模的大项目。我从1992年就着手这方面的准备工作,1993年《中华佛教文化城》申报国家专利,作为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开佛教文化专利知识产权第一例;1994年发明《佛教文化陵园》获得国家专利;1995年起我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文化艺术研究室主任,同年发明《“神圣中华”传统文化建筑群及其总体布局》获得国家专利。

  记者:您的祖籍是山东省海阳市,却是在北京出生长大。最近听说您正在筹备要为家乡规划几个项目,为什么对家乡有着这样浓厚的情感呢?

  王志远:虽然我在北京出生长大,但受父辈的影响,对家乡有着很深的感情。从我记事起,就看到家里墙上挂着一幅家乡嘴子后村的全景照片,那是我表叔在20世纪40年代用旧式旋转相机拍摄的。家乡的山水房屋,早就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前几年回到了家乡,非常亲切。一直有为家乡做些什么的想法,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决定要为家乡上两个项目:第一个项目是,我的祖籍海阳市盘石镇嘴子后村东侧,是春秋时代守卫齐王陵园的“佐定山城”,经过策划,准备恢复重建。一是把山城开发建设成为古堡式的旅游景点;二是以山城为基点,建设成为专门拍摄齐国故事的影视基地;三是对村庄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改造,把占地近五千亩的两个村庄建成巨大的山城葡萄酒庄园,彻底改变家乡的面貌,让乡亲们过上富裕的生活。第二个项目:在海阳市凤城恢复建设“天后宫”,建成后的“天后宫”将成为海阳市乃至全国的一个亮点,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风格上,都将更具特色,具有“灵、蕴、独、精”的特点,成为中国海岸线上一个地标式建筑。

  记者:听了您对家乡的规划,很期待。对您由衷钦佩,祝早日实现这两个宏伟的目标!

  我有幸欣赏过您的一些书画作品,自成一体,风格独特,清新高雅,以中国禅意书画家“今世达摩”美名享誉各界。1993年后,您为各地着名佛寺题写楹联匾额,书法作品被海内外多处收藏,多次发表并收入书法集。曾主办《中日佛教书画大展》,《首届中国宗教书画巡回展》。被中国艺术家联盟网列入名家栏目,设立书画艺术馆。在宗教事业上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书画艺术创作方面,也很有建树,感觉不可思议。您18岁就去了内蒙草原插队,是什么时候开始学习书画艺术的呢?

\

  王志远:我从少年时代就开始学习书画。父亲是书画收藏家,家里藏有许多各朝代知名书画家的作品,墙壁上琳琅满目,从小耳濡目染,深受影响。7岁那年,父亲把我送到他的朋友彭八百先生家中习字,彭八百是中国着名书法家,当时任中央文史馆馆员;后来又跟着北京画院院长着名国画家王雪涛学习绘画。由于习字学画开始就师从名师,眼界比较开阔,为从事书画艺术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受益一生。当年在内蒙插队7年后,就是凭着一卷书画作品,我才在旗里的电影院找到一份画电影广告画的工作。

  记者:您进行书画创作与宗教研究工作有冲突吗?

  王志远:文化艺术都是相通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包括宗教艺术研究,宗教与书画艺术相辅相成。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修养,对名家作品的观赏学习,对祖国山水的热爱,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书画创作,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让一个人的书画作品从风格到品位,都具有一定的高度。具有不与别人雷同的独特风格,是我的追求。一个具有宽阔胸怀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才能创作大气磅礴富有内涵的作品。

  记者:“石蕴玉而山晖,水含珠而川媚。”您的书画艺术得到其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如石蕴玉,如水含珠,终于孕育出独特的清新高雅自成一体的风格,成为中国书画业的一枝奇葩,我知道很多人是十分欣赏的。

  王志远:一位好友在采访我之后,送给我这样两段话:

  我到过南非的好望角,站在山顶上,可看到两大洋交汇的壮丽景观。深蓝色是印度洋,浅蓝色是大西洋,让我惊奇的是,巨洋交汇,无声无响。走一片蓝,浪一片绿,好望角全都看见。

  天下万物:比地大的是天,比天大的是人的胸怀,比人的胸怀更广阔无垠的是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是大西洋的水,太平洋的浪,印度洋的涌。

  记者:正是因为有了大批你这样无私奉献的专家学者,才能够让祖国的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我们为拥有这样的山东老乡而骄傲和自豪!

  感谢您百忙之中接受本刊专访!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