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原文网

北京白塔寺对话香港油街:追溯古建筑的消亡与“活化”

发布时间:2024-07-15 05:24:29作者:金刚经原文网
北京白塔寺对话香港油街:追溯古建筑的消亡与“活化”

央广网北京10月5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即将于7日结束的“2015北京国际设计周”其中一个“白塔寺再生计划”的保护规划项目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北京市西城区白塔寺历史文化保护区传承已有六七百年,这样的古老街区如何加以保护一直是个大命题。

“白塔寺再生计划”负责人表示,将按照首都功能定位,制定人口持续疏解、物质空间更新、基础能源提升、公共环境再造和区域整体复兴的实施路径,在保持独具一格的胡同肌理和传统四合院居住功能属性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植入设计、文创和展览展示等新元素,全面营造传统、创意、时尚相融合的新文化街区。

“赋予古建筑新生命”对于每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来说,都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今天,我们就穿越历史和空间,对话北京白塔寺和香港油街,追溯两处古建筑的消亡与重生

比故宫还早一百多年建成的白塔寺,始于元代忽必烈的叱令之下,是元大都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一座藏式佛塔。

白塔寺老城区是一个占地34公顷的巨大区域。周边的一切都是环绕着妙应寺白塔,就是我们俗称的白塔寺一圈又一圈不断延伸,在纵横交错中,有许多"此路不通"的死胡同,人在其中,仿佛深陷巨大的迷宫。

时间在悄悄改变着一切,白塔寺的荫庇在被现代文明不断侵蚀。只隔一条马路的金融街时刻都在提醒着白塔寺城区的老去与衰败。据统计,由上千户居民构成的白塔寺街区,人车混行比例达到了86%、采用煤气灶煮饭的比例是100%;学校、菜市场、理发店、几十步一遇的公共厕所……这个多年形成的自给自足的世界似乎越来越无法赶上时代的脚步,随着人们的离开正在慢慢崩塌。

从1990年起,在以全市为规模开展的新城市发展规划下,北京开始系统地拆除带有四合院的胡同。从那时起到2003年,有超过50万居民被迁出市中心,曾经的老房子不见了,那些独特的传统也消失了。白塔寺老城区的命运是否也将如此?究竟该如何重生?北京华融金盈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北京市承办白塔寺改造项目的国有企业,经营部策划经理包鉴达说,现在白塔寺片区的改造初衷是要符合北京现代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这样的定位。

曾几何时,文化符号是白塔石最引以为傲的标志。但引入老字号、引入全新的经营个体,会不会最终只是促成了一个新的“南锣鼓巷”出现?对此,包鉴达表示,白塔寺还是会以居住为核心,老百姓愿意迁就迁,政府会在西二旗等地提供住房,如果不愿意的话,可以继续留下。

包鉴达告诉记者,四合院其实更多的是大杂院,几户人甚至十几户人居住在大杂院里,没有自己的卫生间,上个厕所要跑到胡同里面,居住条件,采光等生活条件不是很好。现在政府也有一个很优惠的政策,可以选择有更好的居住条件的住房来改善生活。

今天的改建项目中,加入时尚创意元素的同时也在颠覆传统。白塔寺老城区的很多原住民对搬迁改造有着自己的理解,张师傅从小生长在这儿,在一片穿着长袖体恤和马甲的大爷大妈中,只有他穿着一件棕色小格子格子西装,格外醒目,对于这片七辈祖先居住过的故土,他表示很难割舍。

白塔寺老城区的重生归根到底还是离不开人气儿。北京建筑大学建筑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汤羽扬说,经过调查,他们认为更好的方案应该是疏解,也就是说,让40%的人搬离开,留下60%的人;另一方面,现代改建项目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但是原汁原味的四合院或许更有自己的独特魅力,改掉的更多应该是私搭乱建。

至于古旧城区与现代金融街的相对而生,汤羽扬认为,可以考虑有一部分做过渡区,从而完成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汤羽扬认为,比如水、电可以走前面胡同,其他走后面胡同,改变取暖方式,技术上,生活条件的改善都是可以解决的。但现在积累的问题太多,政策的问题,老百姓心里的要求等等,各种各样的问题,物质上的问题都能解决,政策和人心的问题不好解决。可以考虑有一部分做过渡区,比如沿街有一部分有能力的可以变成民宿、接待,很喧闹和纯居住的区域,中间可以有混合带,愿意住也可以住。

穿越时间与空间,我们南下来到香港。繁华时尚、高楼林立、人流不息……这是香港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然而,这只是香港的一个侧面,在高楼大厦勾勒出的风景线下,香港依旧保留着众多风格各异,有着历史沉淀的老建筑。

香港自开埠一个多世纪里,留下了一千多幢历史建筑,它们见证了香港城市的发展成长,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老旧建筑失去了原有的功能,被长期闲置。为保存这些珍贵的老建筑,并以创新的方式加以利用,香港政府自2007年起,提出了“活化”老旧历史建筑的概念,推出了“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

位于北角油街12号的油街实现为香港二级历史建筑,这座百年古建筑曾经是英国皇家游艇会。2013年在香港文化行政部门主导下,这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建筑物摇身变作艺术空间,虽然它不是艺术馆和博物馆,但它却是一个“玩艺术、玩创意”的私家苑宅和微型作坊。

被活化的历史建筑仿佛一扇窗,让我们窥见香港多样化的建筑古迹及文化。油街实现让老建筑为创意提供了发展空间,而位于香港中环鸭巴甸街的“PMQ元创方”则巧妙融合了新与旧两种元素。同样是古建重生的经典范例。

元创方由已婚警察宿舍改建而成,现任香港行政长官梁振英及其前任曾荫权都曾在这里生活过。警察宿舍建立在香港“中央书院”的遗址之上。而元创方的前身则是 “中央书院”。

元创方副总干事周金禄介绍,这个是当时中央书院的外貌,还保留着学楼厅,围堰,床头还保留着。石头就是中央书院的地基,中央书院的遗址在二战时期是日本军政府其中一个单位,二战时期盟军轰炸香港,其中一个目标除了这里,还有海军船就被炸了。

尘烟散去,历史的喧闹和繁华似乎远离了我们,但那些充满沧桑的古迹告诉后来者这个城市的前尘往事。承载历史的老建筑难道只能沉睡或死去吗?让老旧建筑重新焕发了生机,对记忆中的珍藏倍加呵护,才能让古迹与现代城市相得益彰。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