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开启《山海经》文化的钥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释读《山海经》的道理也一样,必须要有相应的“利器”才能涉猎古文化秘籍。
释读《山海经》的“利器”是什么?
所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人类直到有能力发射人造卫星时才真正领略到自己所居住的地球的概貌,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翻看《山海经》里满眼怪人、异兽,只能对面相见不相识——从怪开始、到怪结束,结论虽称“奇书”但仍然归结为“荒诞不经”。
释读《山海经》的“利器”就是立体的思维模式。如前所述,《山海经》是先期人类文明的记忆传承,宇宙是立体、多维的,如果用普通的、平面的思维模式去考量,只能越读越模糊。只要看到一个怪人、一只异兽就已足够阻挡一切了,更莫说“探索”了。所以首先要建立一个与真实的宇宙世界同步的立体思维模式,这就是前面用多达7期的篇幅作为释读预备的原因。
大千世界地球世界、太阳系世界、甚至银河系世界都仅仅是三千大千世界中的微尘一粒,而在地球46亿年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虽然曾经发生过几个太阳纪的文明,但是这些智慧生命的文明都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参见《山海探幽(6)》)。就以本太阳纪人类文明为例,即使从南方古猿起算,其生成历史也不过200-300万年,而真正进入新石器文化不过距今1万年左右。对于46亿年的漫长历程而言,本期人类文明的发生只不过是24小时中的0.0000000001秒而已。所以,如果仅仅带着现有的、高科技的“伟大发现”来理解宇宙世界、如果带着“我”所见的、或者“我”所能见的平面思维来理解古文化秘籍,则无异于蚁眼观沧海——不知道究竟哪里是边了。
一切宇宙万有都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律、都有其发生发展的时节因缘。宇宙意识在46亿年前生成的这个地球世界——盘古开天辟地(参见《山海探幽(7)》),仅仅是无量无边尘沙世界中的一粒“微尘”,而现代人类之所以在这个时间节点、在这个地球上共存,仅仅是“共业”所感,来受偿过去无量劫所共同种下的业因。
太阳系宇宙的智慧生命群体(人界),并不是仅仅在无量的宇宙空间中的“地球”上唯一的形单影只,也并不是仅仅在无限的宇宙“时间”上到200万年前才产生这么一群“人类”
。实际上,“人类”除了地球以外,还有宇宙中“他世界”的人界,他世界的人类有些是宇宙发展史上早先生成的“人类”、有些则是宇宙各个角落文明发展史上过去文明时期达到智能高端而跨越出去的“人类”,本文明纪的将来也会将此期文明的种子带出并存在于他方世界——如无意逸失在太空中的人类航天器和宇航员,及将来有意探索新生存空间的人类精英。不要试图用“我们”地球人的肉体标准来衡量宇宙“人类”的存在形式,即使在我们现在的的地球上都有无量的“极端生命”存在,如“不死生物”成年后返老还童的灯塔水母、零下70摄氏度也能存活的耐寒生命灯蛾毛虫、121摄氏度照样生存的耐热生命蠕虫、没水喝也能活上120年的耐干旱生命无脊椎动物水熊虫、有1350个足球场那么庞大的巨菇,以及在地壳深层发现的生命、在海底火山口的超高温处发现的生命等等,不同的宇宙空间会生存着与其环境相适应的“人类”社会。
灯塔水母任何宇宙生命都是形与意的结合体,宇宙意识是永存不灭的,但宇宙的形式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同理,“人”的本性(意识,即通俗所说的“灵魂”)是不生不灭的,而“人”的形体(物质的“身”)一直在生、灭中轮回。人、或者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包括“物质”(身体)和“精神”(个体的灵魂与整体的思想)两个方面,用我们现在都可理解的话说,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物质”领域的发展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如原始人类赤条条一无所有、茹毛饮血,发展到现代社会物质极大丰富,衣服、美食、车子、房子、飞机、宇宙飞船处处可见;而“精神”领域的发展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虽然人类的先贤一直在探索,也有宇宙文明的先驱觉悟者在不断引导,但是人们只能看到“儒、释、道”高深的理论典籍和如《山海经》般的“神话”传说而已。
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都逃不脱轮回的命运,这是人的贪婪本性所决定的——拥有地球之后,还想要拥有太阳系、拥有银河系、拥有河外星系、甚至拥有整个宇宙……所以每一个智慧文明的终结都逃不过“成、住、坏、空”的循环。即使科技强大到能够冷冻尸体保存一千年、一万年以后“复活”,依然逃不脱“坏”与“空”的轮回定律(冷冻也是死“空”的一种存在形式)。
人、或者人类文明的最终目标,是回归本真、恢复本我、超脱轮回。宇宙先贤一直在探索、每一期文明的早期都会有神人共居阶段、都有引导人类坚持回归真我本性的正道光明,但这些大多是人类肉眼所见而人脑所无法理解的部分,就一并简单地归类为“神话”的范畴做为了结了。
远古先民由于早期认知的局限,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自然产生了一个“内部世界”(即人们所熟悉的日常世界)与一个“外部世界”(即陌生的怪诞世界)的分野(参见《<山海经>中的鬼神世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人类社会探索发展推动文明不断进步,是眼前现实的世界,如《山海经》的山川地理探索部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世界,是为《山海经》的内部世界;而《山海经》属于宇宙意识“记忆传承”部分包括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等,则是缥缈朦胧的虚拟世界,是为《山海经》的外部世界。当然“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并无截然的界限,有时会发生交叉模糊,不可拘泥于一见。
对于“内部世界”,用平面的思维模式进行解读就可轻松理解;而对于“外部世界”,由于其曾经真实存在于历史上的“现实”之中,经过漫长的记忆衰退,似无还有、似有还无,就需要用立体的、多维的思维模式去理解,方可窥探其一二。天意(神灵)的表现形式、存续时间不可用地面上普通人类的表现方式等而视之。外部世界经历过了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如蒙昧阶段对神灵的敬畏、原住民发展阶段的宇宙意识殖入、天意维护的高层级种性延续和基因改造、人类寿命的演变等等,则在以后文章相应的部分穿插解读了。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