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戒律是根据事实的需要而制定的。在最初的佛教僧团中,可以说根本没有成文的戒律。所有的出家弟子,一般都是很深厚的法器,往往在佛祖三言两语的开示下,就能悟证圣位,所以没有制定戒律的必要。
后来有人犯了过失,受到了外人的批评,在迫不得已之下,弟子们要求佛祖制定戒律。
为了实施戒律,后来制定了受戒制度。受戒就是佛教徒通过一定仪式,接受佛教戒律。有受戒,就有传戒。传戒,就是寺院召集志愿出家的人举行传戒仪式,使其成为正式僧尼。
佛门传戒一般都是连受三坛,所谓初坛正授、二坛正授、三坛正授,称为“三坛大戒”
。这三坛,分别受比丘戒、具足戒、菩萨戒,戒成之日,既是修行的决心,也是修行的一种印可。读经的小喇嘛藏传佛教的受戒分沙弥戒和比丘戒。僧人7岁时应受沙弥戒,在仪式上宣誓,得法名。僧人20岁时应受比丘戒。受戒时,必须请授戒师和5至10名戒行无瑕的比丘僧众作为授戒众,佛堂中特设小桌放置受戒者的法衣、盛圣水的钵盂等物。
当仪式举行时,在场僧众一齐诵经,此时受戒者入席,向佛像行三拜之礼。根据授戒师的指示,教授师要在密室审査受戒者,然后将审査结果报告给授戒师和授戒僧众。到了受戒的时辰,受戒者坐在释迦牟尼像前,两手在胸前交叉,,听司仪引证经典告诫,并宣誓严守戒律。宣誓完毕后接受法衣、钵盂等物。
然后参加仪式的僧人每人依次忏悔,并提出问题向受戒者质疑。问答宪毕,在场的憎众一起向受戒者祝福。最后由司仪依照《十诵律比丘戒本》训诫,至此仪式结束。
佛像对于刚刚进入佛门的憎人来说,经过三坛传戒之后,戒律就像一股无形的强制件的力最,迫使他们改变应有的生活习惯,去接受另种新的生活方式。
受戒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挂单”云游四方,主要是为了防非止恶,净化僧团组织。因此戒律是僧尼的行为准则、道徳规范。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佛教的根本精神,就在于戒律的尊严,在于佛门弟子对戒律的遵守。
经幡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