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向印光大师请教,“问,若如所云,即丧身失命,亦只生欢喜,不生瞋恨。设有恶人,欲来害己,将不与计较,任彼杀戮乎。” 如果像您所说那样,“即使丧失生命,也只生欢喜,不生瞋恨”,假使有恶人想来伤害自己,也将不和他计较,任凭他杀戮吗?
就这个问题,印光大师在《示净土法门及对治瞋恚等义》中开示,“答,凡修行人,有凡夫人,有已证法身之菩萨人。又有以维持世道为主者,有以唯了自心为主者。若唯了自心,及已证法身之菩萨,则如所云。以物我同观,生死一如故也。若凡夫人,又欲维持世道。则居心固当如菩萨深慈大悲,无所不容。处事犹须依世间常理,或行捍御而摄伏之,或以仁慈而感化之。事非一概,其心断断不可有毒恚而结怨恨耳。前文所示,乃令人设此假想,以消灭瞋恚习气。此观若熟,瞋习自灭。纵遇实能害身之境,亦能心地坦然,作大布施。仗此功德,即生净土
。较彼互相杀戮,长劫偿报者,岂不天地悬隔耶。”《金刚经》中有一段经文:“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于往昔做忍辱仙人,修忍辱行,歌利王当时是一名暴君,用刀割忍辱仙人之肉,忍辱仙人不但没有生瞋恨心,反而生起悲悯之心,说 “我后成佛,先以慧刀,断汝三毒”,发愿我成道之后最先度的就是你。佛陀成道后,那个歌利王已转生为憍陈如,便先到鹿野苑去,履行自己往昔所发的愿力、誓言,先度五比丘,憍陈如他是最先悟道的。
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句“处事犹须依世间常理,或行捍御而摄伏之,或以仁慈而感化之。事非一概,其心断断不可有毒恚而结怨恨耳。”是在教导我们,超越“以德报怨”和“以直报怨”的思维模式,无论采取捍御摄伏还是仁慈感化哪种方法,在居心上:菩萨低眉,金刚怒目,折摄之心无非慈悲。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