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和平之根本
释观云
二十世纪,人类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后,又被朝鲜战争、美越战争、两伊战争、中越战争、马岛战争等阴影笼罩,可谓灾难频仍。世纪交替,灾难却在继续。刚进入二十一世纪,美国就遭受了“9·11”袭击,由此发起对阿富汗的反恐战争。紧随其后,又是伊拉克战争、巴以冲突和印巴对峙。近年,朝鲜及伊朗的核危机等,也使人难以在短时间内看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希望。 面对这些发生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威胁,人类对和平的希求,比以前任何时候更加迫切。佛教,历来被称为和平的宗教,它又能为共建和平发挥哪些积极意义呢? 近百年来,由于全球经济、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沟通更加深入,交流更加广泛,彼此间的互动比以往更加密切。人类已进入“地球村”的时代。与此同时,由于社会背景、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的不同,由于伦理道德、思维观念、生活方式的差异,造就了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复杂化,这往往导致交流中的碰撞和磨擦。于是乎,矛盾甚至冲突的可能性也比以往大大增加。 多元化意识形态中,若是站在自身角度认识事物,以我为中心,便会因各自的背景形成不同立场,即我(们)的信仰、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权力、我(们)的利益、我(们)的习惯等。又因为有我(们),便有了对立的你(们)、他(们)。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战争,虽有政治、民族、经济、宗教、领土、主权等诸多原因,究其根本,正是人类的自我中心主义所致。可以说,自我中心主义是一切冲突和战争的内在根源,也是唯一根源。 佛教的修行原理,恰恰可以帮助我们消解人类的自我中心主义,从根本上化解所有非和平的因素。关于这点,我们可以从佛教对心的分析中得重要启示。 佛教所说的心,从体上讲,是“无形无相”;从用上讲,则是“能生万法”。为方便我们简明、清晰地了解这个心,本文且从心智状态契入对心的分析。 从佛法精神来看,自我中心主义的意识观念,需要通过修行对治、超越并升华。佛法有一重要概念——“无我”。所谓“无我”,是相对于“我”而提出的。但是,“无我”并不是对“我”的绝对抹杀和否定,只是破除人们对自我意识——“我”的执著,从而使人们从“我”的局限中超脱出来,使心灵获得自由。 换言之,人类的心智有两种状态,一种是由个体的自我中心意识所限定、指引的;另一种,则是从前一种观点解脱出来,由超越个体自我的意识所指引。 前一种心智状态,是执著于“我”的状态。它所认识的,被称为经验真理,即佛教所说的“俗谛”。局限于这种心智的人,将处于轮回之中。后一种心智状态,是达到“无我”的状态。它所认识的,被称为超越真理,即佛教所说的“真谛”。具有这种心智状态的人,则证得了涅槃解脱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