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华楼佛堂大佛塔
故宫宁寿宫花园东北角,有一座清乾隆三十七年建的佛楼名梵华楼,面阔七间,高两层。楼内一层中间供奉释迦牟尼立像,两侧六个房间陈列着六座乾隆三十九年造的掐丝珐琅大佛塔。如今这里尚未开放,我们只能从外国摄影师拍摄的照片中一窥真颜了。
清净化城塔
德胜门外校场迤北,曾有东、西两座黄寺。东黄寺建于清顺治八年,西黄寺建于清雍正元年。它们都是清政府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见证。北京旧时谚语有云:“东黄寺的殿,西黄寺的塔”。“西黄寺的塔”即指西黄寺西侧塔院内的清净化城塔。这座塔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六世班禅来京为乾隆皇帝祝寿,不幸染病圆寂。乾隆为他修建了这座衣冠冢。塔呈金刚宝座塔式,用汉白玉建造,中间是宝瓶式主塔,四角还各立有一座经幢。塔下是三层基座,上面遍刻浮雕,精美异常。这座塔不临街,且其高度也远低于周围的楼房,因此在街上很难注意到。
白塔庵塔
西三环紫竹桥附近,有一座灰砖外墙的朴素建筑,那里是中国画研究院。如果能有幸进入,穿过回廊和院子,可以在研究院东北角看到一座覆钵式塔。这座塔名为白塔庵塔,据推断该塔可能建于明代,塔基为方形砖台,上砌石质须弥座,座上叠砌六层青石雕刻仰莲,塔身为青砖所砌,内刻坐佛。尽管这座古朴的白塔有25米高,但隐匿在深院之中,又有绿树掩映,因此很难被人注意到。
万松老人塔
元杂剧《张生煮海》中梅香自述“我家住砖塔儿胡同”。“砖塔儿胡同”即现在西四南大街西侧的砖塔胡同,胡同得名于一座砖塔——万松老人塔。万松老人是对金元间高僧行秀的敬称,成吉思汗的股肱之臣耶律楚材曾拜教于他三年。行秀去世后,耶律楚材建此砖塔以纪念,砖塔胡同也是文献中提到的最早的胡同名之一,是北京城布局变迁的见证。现在的九层砖塔砌于清乾隆年间,内中包裹着元代的七层密檐塔
。如今,塔院开放为一家售卖北京文史图书的书店。
真觉寺塔
白石桥路口东北角,沿着河边小路往东不远处是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曾是真觉寺的所在,这里隐匿着一座金刚宝座塔。明永乐年间,尼泊尔高僧班迪达来到北京,向永乐皇帝进献了五尊金佛和金刚宝座塔的模型。于是永乐皇帝许他按照这个模型在真觉寺内修建了一座金刚宝座塔。这座塔于明成化九年落成,是中国古代建筑吸收外来建筑文化的杰作,也是北京为数稀少的明代建筑之一。
大慈真如宝殿铜塔
除了室外的塔,北京还有一些隐匿更深的室内古塔。北海公园北岸,进入“西天梵境”的琉璃门,穿过天王殿能看到最后一进“黑漆漆”的重檐庑殿顶大殿——大慈真如宝殿。西天梵境明代时为经厂,名大西天,清乾隆二十四年扩建后改为现名。大慈真如宝殿的木结构全部采用金丝楠木构造,未施一分髹漆,保持原木的颜色与纹理,因此看起来黑漆漆的。殿内佛像前原有两座平面八角七层铜塔,塔身遍镶佛像712尊,铸于明万历年间,后毁,2008年重建。
当我们在北海公园荡起双桨的时候,琼华岛上的永安寺塔与岸上的柳树、湖中的荷花互相映衬;当我们站在景山之巅,极目西望的时候,胡同、民房和绿树簇拥着敦实的妙应寺塔;当我们驱车沿西二环往南经西便门的时候,可瞥见在众多居民楼中露出尖尖角的天宁寺塔。与这些惹眼的历史建筑相对,浓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
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虽然北京不在“南朝”,但北京的寺庙也非常多。据乾隆年间绘制的北京城地图中标注,内外城共有寺庙1207处,几乎每条主要街道或胡同都有一两所寺庙。旧时北京,寺中佛塔与城门城墙一起,勾勒出古城优美的天际线。
“塔”随佛教一同传入中国,原称“窣堵坡”,呈馒头状,上有刹,为纪念释迦牟尼而建。“塔”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建筑形式相结合,不仅有覆钵式、金刚宝座式等保留西域样式的塔,也有阁楼式、密檐式等极具中国特色的塔。如今这些古塔大都已经褪去宗教的意义,变为北京城历史文化的见证。摩天大楼林立的现代都市中,曾经鹤立鸡群的塔,已经被淹没于水泥丛林中。也许您不知道,除了前文提到的北海永安寺塔、妙应寺塔、天宁寺塔,京城还隐匿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古塔。据统计,北京市辖区内留存的古塔仍有近300座。这里我们为您介绍的是几座隐匿在三环以内的古塔。
本版图文由徐家宁提供
(责编:刘佳、连品洁)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