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律论”三藏里的律藏,是指佛陀所制定的各种戒律。说到佛门戒律,很多人都有疑问,那么多的戒律都是谁定的?出家女众的戒律为何多达348条?戒律又到底是不是一种束缚?
戒律的由来
出家比丘有二百五十条戒律,但绝不是谁刻意想出来的,而是佛陀“因事制戒”。
在佛陀成道后第五年,僧团因当地的饥荒面临困难,比丘须提那子带领着一些比丘,回到他的家乡去乞食。须提那子出家前家境殷实,并且已经成婚,回乡后,守寡的母亲求他还俗留下。按照古印度当时的法律,如果家中没有子孙作为继承人,这个家庭的财产将被官府没收。
须提那子拒绝还俗后,母亲坚持让他为家里留下子孙。当时僧团还没有相应的行为规定,须提那子就与前妻发生了不净行。之后他自觉惭愧,并说出了此事。佛陀呵斥了须提那子的愚痴行为,并由此因缘制定了第一条淫戒。
每条戒律的制定都有特定原因,或是某比丘犯了某种过错,或是某些行为引发了社会的不理解,对僧团和比丘个人的修行不利。
一条戒律的制定也不是一次成型,随着具体情况的变化,经过初制、随制、定制等逐步完善,而且制订后也并非僵化不变。若是无心造作或意识不清等特殊情况,有些并不算真正的犯戒,这被称为“开许”。
男女有别的戒律
可能有人知道,比丘尼(女性出家众)戒律多达348条。但你可知道为什么?
古印度时期实行种姓制度,在当时流行的婆罗门教影响下,女性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在当时,佛陀允许女性剃度出家,已经是惊世骇俗的事件了。因而,比丘尼的出家生活面对着更多困难,尤其是如何得到社会的接受。同时,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状况不同,在日常行为上也需要持守一些不同的戒律。
以戒为师
佛陀涅槃前,众弟子推举阿难向佛陀请示四个重要问题。首要问题就是佛陀涅槃后依谁为师?
佛陀明示,当依戒律为师。能谨守戒律,就如同佛陀住世,这即是“以戒为师”的出处。《华严经》偈言:“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净戒,则是如来所赞叹。”戒律是无上菩提的根本,也是佛法常住世间的根本。
在家人不看出家律
你是否听说过“在家居士不阅出家律”的规矩?你知道那又是为什么?
僧人作为三宝之一,在家居士应恭敬僧人,在家人学习了出家人的戒律,难免处处以戒律眼光对比出家人。世人大多是看人先看到缺点,却不易看到事件的全貌,对僧团内部情况又不十分了解,一味地以戒律条款去衡量,难免产生议论、诽谤,造下口业。
戒律不是用来衡量他人的标尺,而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是检视自我的行为规范。
以戒为师
对于刚刚皈依的在家居士来说,可按照各人意愿决定是否受戒。戒律虽有出家人和在家人的区别,但一切戒律都是依据五戒为根本。
五戒
在家居士受持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经中明言,受持五戒,能获各种殊胜利益和善神护佑。
即使从世间的角度看:不杀生而护生,心境祥和安宁;不偷盗行布施,行事光明正大;不邪淫重名节,家庭和谐安乐;不妄语常赞叹,善缘成就事业;不饮酒拒诱惑,常保神智清明。
八关斋戒
为了让在家居士也有机会,感受出家清净离欲的生活,培养出世的善根,佛门也开设了八关斋戒的方便法门
。在一日一夜的时间里,除受持五戒,再加上三条戒律: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故往歌舞观听、不坐卧高广大床;一斋是指不非时食。共八戒一斋称为“八关斋戒”。
居士菩萨戒
在持守五戒的基础上,如果修行到了一定阶段,愿发菩提心的佛弟子,可进一步受持居士菩萨戒,包括六重戒、二十八轻戒等。
一般人认为,受戒难免会犯戒,不受戒也就没有犯戒的担忧。然而需要知道的,破戒不等于前功尽弃,若能至诚忏悔,依然还有希望。
戒是无上菩提本,若不持戒如何保证修学能上正轨;不受戒者,犯了戒也不去忏悔,那才是罪业加重。
戒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他人。律,法也。能治众生种种贪瞋痴真正懂得的佛弟子会明白。能够受持戒律的人,才有办法脱离贪瞋痴的控制,享有身心上真正的自由,戒的真义是自由而非束缚。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