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分清“真慈悲”与“假慈悲”吗(资料图)
文:德光法师
很多人分不清“真慈悲”和“假慈悲”,经常把“慈悲”二字挂在嘴边,却根本不理解慈悲的真正含义。表面上看起来善的未必不是假慈悲,表面上看起来恶的也未必不是真慈悲,慈悲与否全在于一心。
慈悲不等同于仁慈、慈善,慈悲其实是个复合词,分别是慈与悲,具有两重含义。愿给一切众生安乐叫做“慈”;愿拔一切众生痛苦叫做“悲”。慈心如同母亲般的爱念呵护,而悲心则如同父亲般的严厉呵责。不管是呵护还是呵责,慈悲心的初衷都是为了众生离苦得乐,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所以不能仅仅从外相来判断行为是否慈悲。
据传,明末战乱年间,张献忠嗜杀成性,刀兵横起,杀人如麻。当时其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叫李立阳,有一次他向破山禅师请教佛法,破山禅师趁机点化,劝诫其不要滥杀无辜,结果这个李立阳说:“你是和尚,吃斋念佛是你的本分;我是军人,打仗杀人自然也是我的本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啊,要不然大师你吃肉喝酒,我也就不再杀人了。”本来只是想堵住破山禅师的嘴,结果没想到,破山禅师说:“老僧救生灵于涂炭,何忍如来一戒乎!”说着抓起桌上的肉大口吃起来,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当时在场的人都目瞪口呆,李立阳也只能吩咐手下把俘虏都放掉,并向破山禅师承诺,以后不再滥杀。一时间,破山吃肉喝酒救人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
听到这个故事的人大都不会去计较破山禅师犯戒的事情,因为破山禅师只是想救人。破山禅师的慈悲就是甘愿承担犯戒下地狱的风险,也要救无辜众生的生命,这种慈悲是谓真慈悲。
很多人面对乞丐,往往施舍的都是自己不想要的旧衣服、吃剩下的饭菜、嫌琐碎的零钱,这种就是假慈悲。试想一下,如果真的把众生都当成自己父母眷属,你会让他们吃剩饭、穿旧衣、用零钱吗?自己也不富裕,但是看到需要帮助的众生,发自内心的悲悯,愿意拿出一部分来布施帮助,这才算得上是慈悲。还有的居士看见寺庙的流浪猫可怜,就经常买一些猫粮喂食,结果导致寺庙流浪猫越来越多,甚至影响寺庙的秩序和环境
。如果真的是慈悲,可怜那些猫咪,那么为什么只是买点猫粮,而不是把它们带回暖烘烘的家里照顾呢?说到底不是真慈悲。有些居士经常拿“慈悲”绑架师父,遇到事情需要师父帮助的时候都会先给师父戴顶高帽子:“师父慈悲,您就答应什么什么吧!”这些与解脱无关的事情,如果师父答应了你,才真是对你不慈悲呢。凭什么你供养师父的财物,师父就一定要收下呢?凭什么你向师父求字、求画、求回向,师父就一定要答应你呢?凭什么师父就要容忍你世俗的种种习气呢?很多人只希望师父展现慈爱的一面,而不愿意接受师父悲心的教化。这些人根本就不是来学佛修行的,而是到寺庙寻开心的。一切与解脱无关的事情都不应该拿来叨扰师父。
师父慈悲才会呵斥你,师父慈悲才不纵容你,师父慈悲才会教化你。无始劫来,你沉沦欲海,好不容易机缘成熟能够到寺庙听闻佛法,你不好好的闻思修,不好好听从师父教诲,而是整天拿社会上那些名堂来扰乱寺庙秩序,实在是颠倒罪过啊。名利权势也许在社会上管用,但是在一个真正具备菩提心和慈悲心的师父面前什么都不是,显摆这些的结果只能换回一顿臭骂。
其实师父也是因机施教,并不是什么人都有机会得到师父这种悲心教化的,通常师父会先观察根性,如果你内心柔弱,那么师父开始只会细心地呵护,像母亲般的慈爱;当你道心逐渐坚固了,哪怕你没做错事,师父也会故意找茬责难,做错事,更会像父亲般毫不留情地呵责。所以不要因为师父对你客气而沾沾自喜,那是因为你道心不坚固,还没有接受悲心教化的资格;也不要因为师父打骂而感到委屈,那恰恰是师父对你的慈悲打造。
无论是细心呵护还是呵责打骂,师父无非都是为了弟子好,希望你能够不再计较世俗的得失,不再贪图世间的享乐,希望你能尽快生起菩提心,尽早走向解脱的康庄大道。当有一天,你自己生起真正慈悲心的时候,才能理解师父的那种慈悲,就如同只有自己为人父母之后才能体会父母的那份艰辛。之所以现在不能了知这一切,是因为愚痴没有智慧。当你通过若干年修行的积累,般若智慧具足了,慈悲也就现前了。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