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原文网

禅——智慧的心髓

发布时间:2023-02-15 18:24:04作者:金刚经原文网

  禅——智慧的心髓

  时间:2012年12月29日

  地点: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主讲:陈兵

  主持:箫逸女士

  感谢禅基地的邀请,感谢大家抽出宝贵的时间听我在这里瞎说。这个题目应该说是研究基地给我定的,我就客随主便,就这个题目大体讲一些相关内容。

  慧与智

  首先解释一下题目中“智慧的心髓”中的“智慧”。在佛学里,“智慧”是梵语翻译过来的,跟汉语的“智慧”含义并不完全一样。“智”跟“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慧”的解释是抉择,能够分辨清楚是正确的还是错误,这种能力是众生第六意识本来具有的功能,佛教称之为“识”——“识”的解释是了别,就像电脑辨认信息的功能,这是人心所具备的最基本的功能。它的运作程序跟电脑的操作程序一样,非常复杂,通过大脑里复杂的程序运作最后得出结论。在这方面,佛学的“慧”跟世俗讲的“慧”基本上是一致的。

  佛学中的“慧”分为三种:闻慧、思慧、修慧。

  闻慧,指学习佛法教理之后,完全理解了它。闻慧在修行上可以用,但是不得力,尤其是对治烦恼的时候是不得力的。即使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也不一定就能完全被接受。例如研究佛教的学者、学生,即便可以看懂佛教的经典,明白佛法的教理,但是不一定认为它是完全是正确的,如果其理解准确,也可以算作闻慧。

  思慧,是指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再加上修行的体会,得到领悟,把道理完全弄清楚了,变成自己的一种哲学观、世界观、人生观。思慧既包含逻辑思维,又超越逻辑思维,可以用来指导修行,但是也不大得力。嘴上讲得很好,内心也认为应该如此,但在行动的时候不一定管用。

  第三种修慧,是经过修行得到实证的智慧,这种智慧既是“慧”,也是“智”。

  “智”的梵语是“般若”,可以翻译成智慧,但是佛法里面的“般若”跟世俗的“智慧”含义不一样。佛法里面“智”和“识”内涵不同,很多大乘经典里有过论述。“智”和“识”的区别是什么?“智”是什么?没有证到“智”的人很难了解。智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认识,但是与世俗的认识能力完全不同,它是不需要经过推理的一种很直接的智慧。“智”里面肯定有“慧”,但是“慧”里面不一定有“智”。“智”非常难以用语言表达,即使讲出来也很难被人理解,因此只有经过修行证悟,才能完全明白。

  “智”在佛法里面,尤其在《阿含经》里分为两种,一种是“法住智”,一种是“涅槃智”。法住智在大乘经里又称世俗智或者世俗谛,就是世俗意义上的真理。这个真理主要研究的是世间现象中理性所能认识的真理。这个真理的基本原理就是佛教的“缘起法”,相当于古代朴素的辩证法。任何现象都是一定条件的暂时性的组合,需要各种各样的条件。法住智就是从现象里面归纳出普遍的规律,适用于我们的生活,甚至可适用于一切科学研究,以及世俗事务的处理。法住智最重要的就是“因果”。因果在自然科学里面也是普遍规律,任何物质现象都是遵循一定的因果规律来运作的。不过,人的思想、行为是否也遵循一定的因果规律运作,人的命运是不是受因果规律的控制?世俗学问基本上都不研究这个问题,而佛法则着重研究这个问题。佛法认为,人只要心一动,就是一种运动,讲话及行为更是运动,名为“业”(“造作”之义)。同一切物质运动一样,人所造的“业”也遵循严格的因果法则,也就是佛教通常讲的因果报应。这种智慧能帮助我们处理日常生活,从事各项事业,乃至从事任何科学研究的时候都可以使用,是处理世俗事务成功的关键。所有的事情都是一定条件暂时性的组合,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要弄清楚成功所需的条件。自然科学更是这样,需要严密的数学计算和成因分析,稍微差一点就不会成功。

  但是,佛法的心髓并不是“法住智”,“法住智”也不是佛法所独有。其他宗教及儒家、道家,也都有这方面的思想,虽然与佛法不完全一样,但重合之处很多。佛法超越其他文化、学问的智慧,主要表现在“涅槃智”,它也是佛法智慧的心髓。

  涅槃智

  什么是涅槃智?涅槃智就是禅宗讲的涅槃妙心,所需开悟、了悟的内容,是通过修行证得涅槃所获得的智慧,既是佛法的出发点,也是佛法的归宿。大家都知道,佛法的出发点,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的证悟或大觉,证悟的内容主要是涅槃智。涅槃智是普通人的经验、知识里都从来没有的。人互相交流思想的时候都是以语言等信号为工具,语言的基础则是个人的感知经验。而涅槃,是一般人从来没有经验过的,所以就无法用现有的语言来描述清楚,也就无法交流。

  所以,悉达多太子在觉悟以后思考了很久,他认为自己所证得的智慧甚深难解,说给大众,别人不能理解,也很难相信,因为它纯粹是个人内心的一种体验。所以释迦摩尼打算不说法就走,他已经获得生死自在,可以想走就走。据佛经记载,是大梵天王劝请他慈悲众生,住世说法,于是他才在菩提树下坐了49天,思考怎么跟世人解说涅槃智。

  涅槃智了知的是宇宙人生的真实,最本来的真理。本来具有的真理不是用人类现有的认识方式,用通常的认识能力所能认识的。我们的认识大多是通过各种符号,就是用我们的六种感官接收到六种信息符号,用它间接地认识世界。我在《佛教心理学》里面把人的知识体系比喻为地图,我们可以用地图上各种符号表示大地,但是符号并不等同于大地的实体。我们按照地图可以按图索骥指导交通,指导建筑,但它并不是大地的本身。也就是说,人类的认识能力只能认识到地图,不能认识到本原。我们的身体究竟是什么?我们的心究竟是什么?它的真相我们认识不到。当你认识到的时候就能证入涅槃,这就是佛法的心髓。一旦如实知见到宇宙人生的真实本面,特别人心的真实本面,即“心性”,那你就获得了涅槃智,也就达到了人类一切认识所努力追求的最终目标。

  我们所有的努力,包括为生存而从事生产、竞争,有的找钱,有的找权,有的找学问、找知识,最终目的是什么?佛法发现,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内心的幸福和快乐。如果没有心,就没有享受幸福、快乐的功能,这个世界就没有意义,任何努力都没有意义,世间的本来面目怎么样也没有意义,用不着去研究。我们研究、努力,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但是,我们通过努力达到的幸福和快乐都是暂时性的,无常的。它是不是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呢?佛法很严肃地考察了这个问题,认为作为地球人,我们的生活是苦乐兼半。有的人幸福可能稍微多一些,有的人痛苦多一些。但是再痛苦也有一定的快乐,再幸福的人也有一定的痛苦。即使你是幸福到极点,这种幸福也是非常短暂、无常的,而且需要借助于各种条件才能得到、保持,但终究又会失去。

  更为可悲的问题,就是享受幸福需要一个主体。这个主体应该从生到死永远不变,但是我们内心找不到这个主体。我们的心理活动是不断生灭变化的进程,我们的肉体更是一个不断新陈代谢的生物活动过程。从身心两方面,都找不到一个实实在在的、从生下来就是如此、到死亡也是如此的实体。在世间通过各种努力、各种拼搏获得了幸福,但找不到承受幸福的主体,这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所以要解决人类文明、文化的根本问题,最大的智慧,就是指导人怎样获得永恒的安乐和幸福,找到一个能享受永恒安乐幸福的主体——真正的自我。安乐和幸福包括很多方面,不单是内心幸福的体验,也包括了无所不知的智慧,还有绝对的自由,也就是佛法所谓的“得大自在”,还有永恒的生命。如果你只有短短几十年就死亡了,死后什么都没有了,这也是非常可悲的。真正的幸福是永恒自在的安乐幸福。这种永恒的安乐和永恒的幸福,佛法把它叫做“涅槃”。

  涅槃的本意解释有40多个,甚至有100多个,包括不死、常生不死药,还有无病、无苦、无恼等,最根本的是不生不灭。因为只有从来不生的东西才不会消灭。但是现实世界当中,从物质现象、心理现象到精神现象,没有一样东西不是处于不断地生灭变化当中。怎么从不断生灭变化中找到不生不灭,永恒安乐的涅槃呢?这就是释迦牟尼佛通过他的修行实践所研究的问题。实际上他做了一个非常伟大的科学实验,他拿自己的心去研究、探讨这个问题。当然在他之前也有很多人探讨过这个问题,在今天同样还有很多仁人志士探讨这个问题,但是大部分都失败了。只有释迦牟尼佛自己充满成功的自信,所以当他从山里走出来的时候,别人问他:“你究竟是什么,是人还是仙?”他回答说:“我既不是人,也不是仙。我是佛陀。”“佛陀”是大觉的意思,即完全如实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本相的大智慧者。“涅槃”究竟是什么?非常难以言说,所有解释“涅槃”的言说最终都是错的,所以禅宗讲“开口便错”。所有的描述和解释都是不得已的说法,跟涅槃是不一样的。

  如果要解释的话,第一点就是不可言说。不可言说并不等于“没有”,因为不可言说的东西很多。但是也不等于“有”。它是切切实实的内心体验,但是跟一般人的内心体验又截然不同。我们的内心体验,是受到外界的某种刺激以后,或是社会生活刺激,或是自然环境的刺激,之后出现一种心理觉受。但是涅槃不是这样,它不是受到刺激以后产生的,而是本来就具有的。但它又不可以言说,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经验过这种境界,所以没法用语言解释给我们。

  关于涅槃,佛经里最容易使人明白的解释,大概就是大乘经中所说:“涅槃者,解脱心是也。”涅槃,就是一个解脱的心,或者是心的一种状态,或者是特殊的心理体验。现代西方心理学把它归到意识转化状态里面,所有经过修行、或者跟一般意识不同的状态都是意识转化状态,跟佛学中唯识学讲的“转识成智”意思差不多,就是把平常的心识功能转变为另外一种更高级的智慧。我们凡夫的心,佛法叫做系缚心,就是被绳子捆住,我们永远被什么捆住的,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内心得不到自由。拿现代心理学来讲,首先你性格的形成40%以上被遗传基因所决定。你的智商跟体质,起码一半也是出生的时候已经决定了,这是不由自主的。有些人生来就聪明一些,有些人笨一些,有些人身体好一些,有一些人身体差一些。很难把愚钝的人变得聪明。古代算命术认为,当你出生的时候,你的命运已经决定了起码40%。在社会生活里面人人都可以反省,我的一言一行,一思一念,哪一个没有受到生存环境或者社会环境的影响?

  今天大家都在拼命地找钱。是我们的内心生来有一种欲望。我们一定需要找钱吗?不见得。如果大家不是都在找钱,没有这样的社会氛围,就不一定了。就像没有接受过现代文化一些少数民族,这样的欲望就很低,只要能吃饱就满足了。所以找钱不是自主的,是受到社会思潮的裹胁,被迫这样。一旦进入商场、官场,巨大的力量把你的思想,把你心理活动的模式基本上控制了。所以我们的心灵始终被很多的绳子捆住,不得解脱。你把绳子完全解脱以后,这种心境叫做解脱心,这种心我们大家从来没有体验过。

  证得解脱心有什么价值、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可以根据佛经中对涅槃心的定义做一个简单的概括,根据《大般涅槃经》中对于涅槃的定义,可以归纳为三个大的方面,即同时具足般若、法身、涅槃这三者,经中比喻为梵文的元音字母“夷”——有上二下一三个点构成,或者如天王面上的三只眼。

  涅槃之三有——般若、法身、涅槃

  证得涅槃妙心,就是禅宗讲的真正开悟。开悟有很多层次,这里指的是见道时的开悟。涅槃心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一切法“毕竟空”,另一方面是真空妙有,真空即妙有。妙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有。首先是有般若,般若就是涅槃智。这种智慧有什么用?这种智慧如实知见到宇宙人生的体性,而不是现象。什么是体性?就像人的存在,我们认为有一个实体,就是我们的身体。心灵有一个载体或者实体,这个东西就是体。宇宙万象也有承载它的体,存在的体。什么是性?性是生来俱有的,本来就有的,禅宗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即本来俱有,不生不灭,不变不动,永远如此,性质永远不会改变。但一般世俗文化没有研究清楚这个问题,虽然古代哲学、西方哲学曾经研究过,但是没有证明。最后西方哲学宣布这个“体”(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因此现代哲学就把这个研究取消了。但是佛法认为它是可知的,仅仅是一般的认识不可知。佛教认为不仅人类,所有有心的众生,本来都具有了知法界体性的这种智慧,叫做一切智、自然智。这种智慧不是修行获得的,而是本来就有。为什么叫做一切智?这种智慧所认识的不是一个一个具体差别的现象,而是所有一切现象普遍具有的永恒不变的本性——你把它说成规律,说成实体,都不大准确,佛教称之为法性,或者本性。“法”指的是宇宙一切现象,它所具有永恒不变的本性就叫“法性”。这种法性是用其他途径无法认识的。因为这个体性本身就是不生不灭,不变不动,永恒如此,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如此,在宇宙任何角落都是如此。一旦你的自心跟法性相应,契合一致,这时候你的心就成为了解脱心,你就证得了法界、法性,证得了涅槃,并不是什么都没有。

  这种般若智有什么用?它具有巨大的力量,首先它解决了人存在的根本问题,就是宇宙观、人生观。因为找到了永恒的生命,从这个角度来看世界的时候,世界观就跟一般人不一样了。他追求的是永恒的价值,永恒的意义,而且他认为这个追求是非常实在的,并不是虚幻的。他证到的时候,不管你有没有文化,就像六祖不识字,但就是大哲学家了,哲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他都解决了,无非就是人跟宇宙的关系问题,人的内心跟世界的关系问题,还有人跟人的关系问题,这些问题在般若智里完全得到了解决。我们自己跟别人是什么样的关系?是同体的关系。跟自然界,日月星球是什么样的关系?是同体的关系。有了这种真实的世界观后,一个人的做人做事就会大不一样。

  再者,这种般若智具有巨大的自主其心的力量。因为我们天生就有烦恼的,心理学讲负面情绪,对我们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有一定负面作用。比如贪欲、嗔恨、发怒、生气、嫉妒,这是人天生具有的心理反应,我们的心理机制生来如此。所以人在社会生活中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然后由烦恼发动行为,就产生各种“业”。当这些活动伤害到他人、社会利益时,佛法就叫做不善或者恶业。我们生活在善恶混杂的环境中,又天生具有可以作恶的心理结构,谁能保证自己不作恶呢?所以,从佛法看来,每个众生都是可悲的,即使犯了多大的罪,判了死刑也好,当了多大的贪官也好,都是可怜的,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人本性里面就有这样的烦恼,他们没有力量把烦恼制服,我们的社会也没有提供给他制服烦恼的智慧,甚至连基本正确的人生观也没有给他。这当然也是社会的责任,而不仅仅只是个人的责任。因为社会有很多的教化体系,为什么没能提供给大家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呢?有很多从事研究心理、哲学,伦理学的学者,为什么不用正确的人生观来教化这个社会呢?所以真正开悟的人不仇恨一切众生,即使是极恶的众生,也会把他看成亲人,怜悯他,要解救他,要辅导他。他对人对事态度会跟一般人不一样,这不是仅靠一种世界观,不是通过思维推理而获得的人生态度,而是依靠一种本性,心本来就具有这种能力,一旦跟法性完全相应的时候,自然就具备了。

  证悟的人也并不是说烦恼一下子就没有了,一下子就成了佛。六祖讲的“前念迷即众生,后念悟即佛”,这是禅宗的一种教育说法,就是当你开悟的那一刻,在有些方面跟佛没有两样,是在这个意义上讲的。开悟的人不见得能念念保持开悟的境界,有时开悟的时间甚至只是一刹那或者一秒。当今南传佛教的大德讲,开悟时间短的不足一秒。虽然短,但是它是一种非常奇特、深刻的经验,即使一次也足以改变这个人的世界观,给他深刻的影响。使他能够对三宝、对佛法的真理确信不疑。虽然确信不疑,但烦恼还是有。因为烦恼是内心深处的种子,按自然的心理运作规律,必然要显现出来。一旦遇到环境刺激,各种烦恼还是会产生的。如果拿心理学的方法对治,只能是疏导和转移。比如说心理学对治发怒,教你明白发怒对自己对别人都不好,发怒时间长了会导致肝病、肝癌及各种癌症,据说一些癌症的病因之一就是脾气太大,愤怒不能发泄。但即使我们认识到这一点,碰到别人欺负、压迫我们,损伤我们的自尊心的时候,难免不马上生起愤怒乃至报复的心理。你虽然知道忿怒有害,但是要把它完全消灭、制服的话很难。儒家、道家都有方法想控制愤怒,但从古到今几乎没有人从不发怒。

  用心理方法转移的方法对治愤怒,或者让你去冲一个热水澡,去打篮球、看电影,暂时把情绪转移。但下一次碰到这种情况时,还是会发怒,这是因为不能从根本上把产生愤怒的“种子”消灭掉。佛法认为所有其他世间的学说、方法,都不可能真正做到这点。你可以调节自心,使你的世间事业做得很成功,使你的人格比较圆满,成为世间的圣贤。一旦把烦恼从根上完全消灭,转换成完全没有烦恼的心理结构,具有这样清净的心理结构的人,佛教称之为阿罗汉。使人成为一个阿罗汉,这是世间其他任何学问、科学都没法做到的。虽然科学研究了好几千年,所有的科学成果集中起来,也不能使一个众生证得涅槃。因此所有的功德可以计算,但是涅槃的功德无法计算,因为涅槃超越时间、空间、数量,是永恒的。世间通过科技的途径,政治的途径,文化教养的途径,所获得的成果都是暂时的,无常的。最终地球总要毁灭,人类可能也会毁灭,更何况世俗创造的文化和科技成果。只有涅槃不可能被毁,所以它的价值不可以拿世间的数字和比喻来计算。一个人证得般若,只要用得熟练,把悟到的般若用上,马上就能转烦恼为菩提。贪欲也好,嗔恨也好,嫉妒也好,都是一种能量,有它的物理能量,也有它的心理能量。能量不是坏的,但是发泄的途径错了。把方向一转就变成另外一种能量,智慧的能量,把贪欲变成慈悲和智慧,嗔恨转变成精进(一种很强健的、从事善业的意志力)。所以般若确实是无价宝,称得上是人类智慧的精髓。释迦牟尼佛发现的般若,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高、最伟大的智慧成果。其他的成果,都无法跟这个成果相比。

  涅槃妙心的第二“有”是法身。人有一个身体,即使你证得菩萨,成了佛,也有一个身体,因为有心就有身。你想从肉体或者物质现象里面抽出一个灵魂,或者一个纯粹的精神是不可能的。西方科学家从几百年前就用各种办法来研究,想从身体里面提炼出或者抽出一个纯粹的灵魂,这件事情不可能。因为灵魂跟肉体永远结合在一起,是一体的,是不可分离的。肉体也不可以分离灵魂,一但没有灵魂,肉体马上死亡。用物质的方法、科学的方法发现、找到灵魂,应该是可以的,只是现在的科学手段还离得很远,或许几百年后人类可以攻克这一关,但是现在还差得太远。

  即使成佛以后也有身,佛的身就是法身,法身是以法界为身,以法性为身,以永恒不灭的宇宙体性为自己的身体,这个身体当然是永恒不灭的,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超越一切条件。当你获得这样的身体,知道自己肉体虽然死亡但是法身不死亡的话,这是一件极其幸福的事情。你对死亡的本能性畏惧就完全被解除了,会丝毫不害怕死亡,甚至认为死亡是一件好事情,永恒不灭的法身比肉体好得多。肉体有各种各样的不方便,各种各样的缺陷,法身一点缺陷也没有,超越时间和空间,不受任何限制。禅宗把它悟到的法身叫做“素法身”,法身还有“荤”有“素”。素法身的意思是,它只有法身这个功能,没有其他的功能。

  涅槃妙心的第三“有”就是有涅槃,涅槃性质在《阿含经》里面解释成为“常”。因为世间任何现象都是无常的,涅槃跟任何现象都相反,是常。它永恒如此,从来不生,所以永远不灭。

  再者,涅槃极乐,这种乐是什么乐?叫做无受之乐。我们所有的幸福和快乐,佛法都把它归到五蕴里面的受蕴。受的意思就是感受,身心两方面的感受,外界的某种刺激在内心生起一种感受。比如说你的事业成功了,所以内心感到非常喜悦,非常满足,这是一种受。但是这种受要借助一定的条件,而且是无常的。涅槃不一样,它的乐是无受之乐,不是因为受到某种刺激以后才产生,所以它不属于受蕴。但它又是实实在在的一种乐,这种乐因为跟常人所享受到的快乐比较相近,但是又完全不同,所以是没法描述的。《解深密经》中解释说,没有吃过石蜜(大概是矿石状的一种蜜)的人,你给他解释石蜜是什么味道,是没有办法用语言解释的。有一次我去韩国出访,一个韩国学者听说四川的美食很出名,问我特点是什么?我说麻辣。他说辣可以理解,但是麻究竟是什么味道呢?他没有吃过麻,确实没有办法给他描述清楚麻是什么味道。但是麻的味道确实是有的,不能说没有。涅槃也是这样,享受到涅槃的人感到极乐。因为解决了无始以来的很多问题,他感受到极度的幸福和快乐,他的快乐又不像经过刺激的快乐,是很平静的,是非常清凉的。《涅槃经》描述有八种性质,主要的是清凉、解脱。总之比世间通过任何感官途径和意识途径所得来的快乐还要快乐,比在禅定里面所得到的任何快乐还快乐。佛经里面讲世间最大的快乐是第三禅的快乐,身心两个方面都快乐,身体清凉,感到十分快乐,内心也非常快乐。初禅具备身体层面的快乐,不具备心的快乐。二禅主要是心的快乐,不具备身体的快乐。但是这种快乐也是无常的,只有入定时有,从禅定里出来就没有了。也不能保证可以永远保有这种快乐,因为进入禅定有各种各样的条件限制,例如旁边有噪音干扰他就可能不能进入禅定,生病、身体不适也会影响禅定。所以禅定的快乐也是无常的,是要借助一定的条件。但是涅槃不需要任何条件,不需要禅堂,不需要寺庙,任何时候都可以是禅,走在路上可以,躺在被窝里也可以,熟练的人甚至看电视也可以,跟别人谈话也可以。它不需要任何的条件,只需要有“心”,只有完全熟睡以后不可以,但工夫好的人是不需要睡眠的。令人获得这么大利益的技术,当然是无价之宝。它的价值不是拿黄金、宝石可以衡量的。所以《金刚经》中讲到,拿多少七宝布施都不如听闻这部经的一四句偈的功德大。这是因为涅槃的性质截然不同。它是无为法,是永恒的。拿生灭、无常的价值跟它是没有办法相比,因此涅槃的价值是没有办法衡量的。

  当一个人证得涅槃妙心,具有这三种功德的时候,他的人生当然极其幸福,不虚此生。即使一分钟尝试到涅槃,也是极其幸福、极值得庆幸的事。涅槃这件事情,从理论来讲非常容易,因为这个智慧是人人本来具有的。对人来说,禅定不一定具有,神通不一定具有,但是证得涅槃的这种“涅槃智”是本来具有的。禅宗的方法就是根据这个理论,叫做如来藏缘起说,这个理论最过硬的经典依据,就是《华严经·如来出现品》里记载的:如来成正觉时这样感叹,怎么这么奇怪啊?众生本来跟我一模一样,本来具有自然智、一切智、无碍智这三种智慧,只是被妄想遮蔽而不能显现。一旦离开妄想,这三种智慧便会自然显现。我认为这三种智慧是一种,即自然智、一切智。

  什么是妄想?就是不如实的、虚妄的认知。想,是认知和感知的意思。人类的感知其实不符合法性,不符合一切现象的真实本面。我们只是通过符号间接地认识世界。只要把我们习惯的认识世界的方式改变,把妄想、不如实的感知关闭了,或者是把它看破了,把为什么不如实的本性看破,看破到没有,当它完全没有的时候,一切智、自然智、涅槃智就显现,因为智慧本来就具有。佛经比喻就像阳光被乌云遮蔽才显现黑暗,并不是没有阳光,因为阳光并没有消失,只是被乌云遮蔽了。一旦把乌云拨开,阳光自然显现。涅槃是本来具有的,不是修成的,只是被妄想遮蔽了。

  人心具有自己调节心理活动的本能,拿这种本能来调节自己心理,从理论上来讲非常容易,不需要什么,任何条件都不需要,不需要你坐在那里,站着也可以,走在路上也可以;不需要你有什么身份,只要你活着,脑袋清醒,不需要你多高的文化,文化高了,知识多了反而形成障碍。这件事情从理论说来虽然非常容易,但是做起来,特别就现代人来说,非常难。大量佛经记载,当时的人只要见到佛,诚心地皈依,佛给你说几句道理,说完以后很多人证阿罗汉果,最下等的是得法眼净。法眼净,更确切的说,应该称作慧眼净,就是能够直接地看到法性、看到涅槃的这种智慧。好像眼睛一样可以看见,就是慧眼打开,对“涅槃”确信无疑了。然后再通过推理,对于别人拿这个方法证得涅槃,修到阿罗汉果,甚至成佛,确实无疑,对自己也能证得阿罗汉果确信无疑,才能算信仰佛教。只有自己见到法性,体会到涅槃之后,才能算真正的信仰,在这之前肯定会怀疑。

  信仰的问题解决了,以后再怎么修也解决了,因为怎么调心达到这种状态,是不可言说的诀窍,很难说。但是你证到以后就体会到了,下次还是这样做,慢慢形成一种习惯,渐渐达到知道它本来就在那里,用不着修,所有的烦恼自然不起了,就证得阿罗汉果。从心理学、哲学来讲,这应是非常实在的事情,不像其他的宗教信仰,你永远理解不了那个“神”。佛教则完全不一样,例如《杂阿含经》记载,一个婆罗门教的弟子跟佛的一个阿罗汉弟子交谈,婆罗门讲:我们追求的是死了之后灵魂上升到梵天,跟大梵永远在一起。佛弟子就说你这叫做“非时乐”。非时乐是什么意思?非时,就是不正当的时候、不正确的时候。佛教戒律有一个叫做非时食,规定出家人用餐一天只能早午两餐,过了午时就不能吃饭,若吃就是非时食。追求死了以后到哪里去,这也是非时,死了以后谁能证明你去哪里?你凭什么确信不疑?很可能就是迷信。佛法不同,叫做求“现法乐”,所追求的永恒幸福、快乐的涅槃,是可以马上证到的,现在证到,现在享受,这叫现法乐。它的性质跟感情上信仰某种主宰命运之“神”的宗教截然不同。

  20世纪的初期,学术界、佛教界掀起过“佛教是不是宗教”的讨论,西方哲学家、心理学家拿宗教的定义去界定佛教的时候,发现佛教的核心教义跟所谓的“宗教”的定义并不符合。所以他们认为佛教不是宗教。恩格斯在《自然辩论法》里归纳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的时候,把宗教列为一类,佛教另列为一类,说明恩格斯认为佛教跟其他宗教不是一类的。当然从寺庙、僧团来看,佛教显然具有宗教的性质,跟其他宗教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佛教的心髓是佛法,最高信仰是三宝里面的“法宝”。法宝的心髓就是涅槃智,就这点来讲它是超越宗教,甚至也超越“佛教”的,甚至超越“佛”。因为佛也是皈依法,是如实知见本来就具有的真理——法,与之相应而成佛的,所以佛也皈依法。

  曾经有一个伊斯兰教的领袖跟我讲:“我们的宗教跟佛教不一样,我们信仰的是一个神,你们信仰的是智慧。”我说:“你非常了解佛教。”确实,佛教的最高信仰就是信仰智慧。你可以说成是宗教,也可以说是科学,也可以说是哲学,甚至比哲学高明,因为佛教可以实证,哲学不一定能够实证。佛法的性质确实是这样的,所以从性质来看,所有的宗教都可能消亡,但是佛法不一定消亡,因为它有超越宗教的一面。

  如何证得涅槃智

  下面我讲讲佛教是怎么教人证得涅槃智的。佛教法门特别多,常说有八万四千法门,有三乘或者五乘。“乘”是到达涅槃彼岸的交通工具,有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缘觉乘合称小乘,菩萨乘、佛乘合称大乘,另外还有密乘。交通工具很多,方法极多。佛教的禅修方法起码有一百多种,光是藏传佛教的密法就有两千六百多种。通常小乘的修行途径,是戒定慧三学。先持戒,按照一定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语言、心理活动。然后在戒的基础上修禅定。证到禅定后,专注能力强了,然后用佛法的正见来观察,也就是修四念处,观身、受、心、法皆无常、苦、无我。当今南传佛教就是这样修的,甚至可以没有宗教信仰的内容,任何人都可以修。多从观自己身体上的感受入手,用直觉来观,慢慢观进去。

  从这种路子修,按后来小乘的说法,最快三生证果,达到开悟见道,最慢是60小劫,一小劫是一千多万年,须极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开悟。有没有更快的呢?佛在世的时候,如果能碰到佛,跟佛有缘,在佛的教导之下,大多数弟子都是很快开悟,听完法就见道,修行不久就证到阿罗汉果。当时证得阿罗汉果的起码有好几千人。有的几天就证到了,阿难是最后一个证到的比丘,也只花了几十年。但是若缺了殊胜的增上缘,即起最关键作用的条件,也就是佛的直接教导,悟道就难了。因此越到后来越难,证到阿罗汉果的人越来越少。发展到今天这个时代,能够达到见道开悟,虽然不是没有,但是非常稀罕了。明朝的时候,莲池大师讲“震旦已无一须陀洹人”,就说中国连一个证到初果,乃至仅仅开悟的人都已经没有了。当然不是绝对的没有,莲池大师本人的果位应该在须陀洹之上。但是就算有也为数不多,到当今这个时代,更是这样。

  大乘更不用说了,除了三四部经,其他所有的大乘经和大乘论都认为,修菩萨道,见道、证得涅槃智,需要一大阿僧祇劫。阿僧祇劫就是无量的意思,这是精进修行最快的速度。这个速度慢得确实是吓人。大乘法一讲以后,中国古人就感叹“佛道悬远,闻者生畏。”这件事情太伟大了,但是路途太遥远了,也太难做到了,听了叫人害怕。能够具有这么大的信心,在一大阿僧祇劫里面一切都舍弃,争取见道证果的人,确实也是极为罕见的。

  中国禅宗智慧的伟大之处,就表现在它把握了释迦牟尼佛法的精髓,也就是要人获得现法乐,在当下证得涅槃智。如果不能证得,就没有办法让人真正信服。佛法很难弘扬的原因就在这儿,跟其他宗教不一样。其他宗教凭的是信仰,而佛教是凭事实,修了以后有涅槃的体验。然而这种体验是人从来没经验过的,又不能马上获得,怎么证明呢?真正要弘扬佛法,就要用最快的速度让求法的人在当下体会到涅槃,直接契入佛法心髓的内核。禅宗讲单刀直入,只朝这个目标,把所有的力量用在这里。禅宗设计了多种方法,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并不是一成不变。如果讲方法,本质上禅宗是没有方法的,它以无门为法门,所以称为“无门关”。如果给你一个死的方法,比如参“念佛是谁”这个话头,就不一定能够悟道。因为没有一个死板固定的方法可以适应于每个人。如果要讲最快捷的方法,如黄檗禅师讲的“一念相应”就是。一念相应这句话,在佛经里面多次出现,当佛成佛的时候是以一念相应慧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慧能大师说“言下见性”,与一念相应差不多。

  一念相应,从佛法的原理来看,就说当下的一念本来涅槃,不生不灭,只不过被妄想遮蔽了。当下一念把遮蔽涅槃本面的妄想全部看破,让心在这一念完全跟真如相应,完全契合一致。这实际上就是拿智慧调节自心,是一种很微妙、不可言说的技巧。一旦你调得相应的时候,身心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一刹那间,全身的气脉都会打通。如果测量脑电波的话,此时大脑额叶的电波跟一般人截然不同。这种方法来得最快,但需要上根利器,对佛法了悟、把握得非常透彻。因为方法就在原理里面。你把原理弄清楚了,方法自然有了。也不用谁跟你说,我照着原理当下一念,把中观、唯识、如来藏的教理用来调节自己的心,把不如实的妄想看破,因为妄想没有实体,只是一种活动而已,是可以看破的。

  达摩大师的禅也是这样的,叫做“壁观”。这样入手,首先需要对教理理解得非常透彻,但吃透佛教的教理非常不容易。大乘的经典、论典非常多,大概是全世界所有的学说里面文献最多的。一个人即便花毕生精力,能看懂《大藏经》的,全世界估计找不到几人。天台宗智者大师在金陵瓦官寺讲《摩诃止观》时,跟着他十几、二十年的弟子有两百多人,但是完全能理解他所讲的只有七八个人。完全理解,天台宗叫做“开圆解”。开了圆解以后才能修,不开圆解没有修行的资格。没有修行的工具、武器怎么修?开圆解这件事情,在唐代已经很难了。如果没有明师指点,完全看懂佛经,把握得非常准确,几乎没有可能。即便是研究佛教的学者,也很少有人可以百分之百的把佛经完全看懂。季羡林先生是梵文大家,他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讲:“做人要讲人话,不能讲鬼话,讲鬼话,人就听不懂。佛经就讲鬼话,所以我就看不懂。我也不相信你们在座这些佛教学者也能看懂。”这话并不是太夸大,你问研究佛教的学者、讲经的法师,你究竟是不是对佛法的心髓完全明白了。明白的人我几十年来几乎没有碰到一个,所以这条途径相当难,因为它的经典太难懂。

  第二条开悟的途径,就是言下见性,一定要碰上大善知识,就是慧能大师在《坛经》中讲的大善知识示导。他是怎么示导你呢?一般也是拿语言示导,针对你的妄想、执著点拨几句。这个点拨就是让你破除执着妄想,掌握顿悟的诀窍,调节自心。这个诀窍,在佛经里面多的是,比如《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如不动”等,佛经里面讲的比任何禅师讲的诀窍都要好得多,比活佛讲的好得多。《般若经》里面有很多用于修行的诀窍的原句,你不要把它看成玄学、哲学。它就是修行的方法,就是诀窍。你照着做了当下可以见性,叫做言下见性;或者禅师给你开示,你照着做,做不到就依靠禅师。你碰到大善知识,他不但自己开悟,而且也掌握怎么使别人开悟的方法和技巧,这才能算做禅师。他可以针对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用非常灵活的教学方法把捆着你的绳子解开。慧能大师称之为“随方解缚”,看你被哪一条绳子捆住了,帮你解开,并不是给你什么,只是帮你解开绳子。先要你说出自己的疑惑或见解,他洞悉你是被哪一条绳子捆住,然后帮你解开。采用的手段非常多,刚开始用的是表情、眼光、反问等,后来发展到拳打脚踢,把桌子踢翻,乃至斩蛇杀猫,什么手段都用。他有他根据的原理,他非常理解原理,也明白你这个人当下的心理状况,知晓用什么方法能够使你开悟。这种大善知识在唐代慧能大师时期,曾有几十个,开悟的也有好几百人,以后就越来越少了。明末四大高僧都是开悟的,但是没有一个用禅师的方法来接引别人,大概自己没有这个本事吧。让别人开悟,要很高的智慧,要有看穿别人的心,洞彻别人的心,及时把握他的心理状态,甚至知道他的前生后世的智慧,或者知道我不能使你开悟,你要去找哪一个善知识才开悟,这个智慧比一般神通高多了。

  禅宗要以心传心,因为即使证到了涅槃,但究竟是否真实?这就必须要有从释迦牟尼佛以来一代一代相传下来的大善知识给你印证。比如永嘉玄觉在天台宗修行开悟后,碰到一个禅师对他说,你这个不一定保险,还得找慧能大师印证一下,相互印证之后他就踏实了。以心传心,是两个人相互之间一种非常微妙的交流,可以拿语言,但是不局限于语言,非常灵活机动的交流。古人把禅家的教学手段比喻成兵家的用兵。这种善知识到后来越来越少了,民国时候虚云老和尚开悟这是大家公认的,但是他所印证开悟的人很少,也不经常用禅宗的方法来接引别人。太虚大师认为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如果将来中国佛教要复兴的话,最核心的是禅宗的复兴。如果禅宗不能复兴,中国佛教就不能复兴。我们今天最缺的是合格的禅师,时代呼唤着禅师的出世,但是能不能出世,这个我不知道。

  明清以来,丛林中流行参“念佛是谁”这个话头,也有人因此开悟的,但是大多数参禅人不能开悟。我曾经在普陀山做过调查,在解放前普陀山常住的僧众三千多人,几十年不倒单的有三百多人,当时的修行条件比现在好得多,你只要往那一坐,根本不用考虑有没有人供养,自然有人负责你的一切,你就安心打坐修行好了。我就问有没有开悟的,他们说这个事情从来没有听说过。我多年研究这个问题,这是什么原因?是这些人的根器不行吗?不是。最后我得出的结论,是方法不行,因为不是达摩大师跟慧能大师本来所用的方法。它是禅宗到了衰落时期,已经程序化、固定化的东西,禅宗活泼的宗风已经失去了。如果要振兴禅宗,就要从根本的方法着手。我认为开悟确实是难,但是还不至于难到那么多人修行几十年还一个不能开悟的。如果有正确的方法,应该说当下就可以在生活里面获得可以调节自己心理的智慧,起码可以得到受用,修个二、三十年后达到见道,对于今天一些人来说,还是比较实在的事情,并不是说完全不可能达到。所以多年以来,我的研究课题,就是为中国佛教找出这么一条路子。

  做学问实际上是我的副业。我不承认自己是学者,我只是把它当作副业。虽然我当到博导,学术成果也不少,但是真正的工夫没有用在这上面。我始终在探索这么一条路子,自己当然也在身体力行,我不敢说我有证悟,但是我敢说有受用,尤其是当相应的时候,那种快乐确实是不可以言传的。它用来调节自己的心灵,断除烦恼的力量,确实是非常巨大的。修行的历程极度艰难,只有自己知道。即使开悟的人,修行之路也非常艰险,你的道越高,魔越大,自心的魔与外界的魔。但是当你有了般若智慧,就什么都不怕,死亡也不怕,任何魔难也不怕。这种般若,我认为非常宝贵,它是我们人类文明的最高智慧成果。作为人,能够相信这种成果,能知道怎样达到这种智慧的基本方法,是非常荣幸的事情。

  今天我的讨论就到这里,下面跟大家进行互动。谢谢大家!

\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