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现在已经风靡全世界,受到许多人的青睐。不仅学禅者在谈禅,许多哲学家、思想家,甚至有些工业家、企业家都在谈禅。西方某些人把禅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用以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禅,风靡世界,但到底什么是禅呢?可谓各有各的理解,恐怕谁也说不清楚。
从佛教发展的历史来看,印度有印度的禅,中国有中国的禅,日本又有日本的禅。一句话,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派别的人,对禅的理解都是各不相同的。正是由于如此,人们很难对它得出统一的、确定不移的含义来。
有人说,禅这种东西,人们对它的体念,是因人而异的。这话说得有一定的道理。譬如,印度佛教讲禅,就有小乘禅、大乘禅、密教禅。禅随着佛教传到中国来以后,在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又被人们作出种种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菩提达摩以前所传的禅法,和菩提达摩的禅法有所不同,人们把菩提达摩所传的禅法称为如来禅,把慧能时代所传的禅法称为祖师禅,而把慧能以后的禅师所传的禅法称为分灯禅。如果把慧能以后的禅法加以细分,还有所谓牛头禅、石头禅、洪州禅等。再以后,又出现了默照禅、看话弹等等。正是由于禅的内涵在其发展过程中各有特点,不尽相同,所以在当今之世,人们对禅有种种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完全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下面谈谈我对禅学思想的一些理解和看法。
禅,原是梵文音译“禅那”的略称,意译为“静虑”、“思维修”、“弃恶”、“功德丛林”(意谓禅能生起智慧、神通、四无量等种种功德)。它指的是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由此产生一种极为寂静而又详密的思维状态。中国人又习惯地把“禅”和“定”合起来并称为禅定,意谓将心专注于一对象,达到一种不散乱的状态。所有这些,就是对禅和禅定所作的基本解释。
我现在所讲的,不是局限于这种仅仅对于禅的理解和解释,而是讲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禅学思想。
什么是禅学思想?如何正确运用禅学思想?古德和今贤都有一些明确的说法。《六祖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也说:“佛陀出生在人间,说法度生在人间,佛法是源出人间并要利益人间的。”又说:“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是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这是说,佛法与世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认为禅法也是如此,它存在于人间,而且要利益人间。如果离开了人间,就不会有禅法,也就谈不上修禅。
禅学思想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涉及到哲学、文学、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但从我们禅僧学禅、修禅来说,其基本内容就是人间佛教思想。所以我说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
人间佛教思想的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但概括起来,不外乎“自利”和“利他”,也就是净化自己和利益人群。
怎样才能做到净化自己呢?这就是赵朴初老居士所说的,必须“奉行五戒、十善”。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作为净化自己主要内容的五戒、十善,在理解上范围应该更宽广一些。我认为,所谓五戒、十善,实际上包括了禅宗祖师们所制订的一切戒规和所树立的一切道风。它除了要求每个禅僧都严格遵守所有的戒律和各种禅门规定外,还应该坚持早晚课诵、过堂用斋、修禅学禅、讲经说法、半月诵戒、夏季安居、冬季打七以及在佛教传统节曰举行法会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净化自己,具足正信,成为一个真正的禅僧,一个名符其实的佛教徒。
怎样才能做到利益人群呢?这也是赵朴初老居士所说的,必须“广修四掇、六度”。四摄,即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六度,即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般若度。此四摄、六度,从广义上讲,包括了利益人群的一切善事、好事。诸如历代禅宗祖师所践行的植树造林、造桥修路、保护文物以及救济贫病等慈善事业,近代高僧大德所推行的扶助伤残、救济灾荒、敬老慈幼、施舍医药等等伟业,都应该属于四摄、六度的范围之内。只有这样,才是实践佛陀遗教,真正的利益人群,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禅僧,一个名符其实的佛教徒。
我国近代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一身兼挑禅宗五家法脉,是一位举世公认的禅宗耆宿。一九五二年十二月,虚云老和尚来上海玉佛寺主持祝愿世界和平法会,法会结束后,又应上海四众弟子之请,留在玉佛寺打禅七。我当时在玉佛寺任法务组负责人,因此自始至终陪侍在虚公左右。其间聆听教诲,获益良多。
虚云老和尚在弘扬禅法时,特别重视戒学,树立道风。他认为,无论禅、净、密、教,各个法门均要以持戒为根本。如不持戒,不论修学什么,都是外道;不论如何修法,都不能成佛。因此,他一生以严净毗尼、行头陀行着称。他所住持的寺院,也都是年年说戒,月月诵戒,从不少懈。
虚云老和尚不仅重视戒学,而且还严肃道风。如他在一九二九年一到鼓山涌泉寺,就整顿道风,恢复十二枝香的参禅制度。当时该寺僧众三百余人,早晚上殿修持,从不间断。每年年初,全寺僧众修忏摩法,共拜万佛忏,约时半月。春末传戒一次,夏天则举行讲经法会。他还订有十余种规约,要大家共同遵守,从而使优良的道风持久不衰。
虚云老和尚也十分重视利益人群。他认为“诸佛圣贤,应化世间,一切事情都是为众服务”。他要求每一位僧人,对待广大群众,都要做到“拔苦与乐,兴慈济物”。
从上面一些事例可以清楚地看出,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是把净化自己、利益人群这一人间佛教思想,作为他弘扬禅法的重要内容的。
此外,我的先师应慈老法师,虽是华严座主,一生以弘扬华严闻名于海内外,但对于禅学思想也有较深的造诣。在他弘法利生的岁月里,坚持早晚坐香,冬季打七,结夏安居,真正做到了冬参夏学,从不稍懈。我前后追随其左右达十六年之久,受他禅学思想的影响颇深。他一生实践佛陀“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的宏旨,经常引用佛陀“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指示教诫我们,并自己身体力行。可见应慈老法师也非常重视禅学思想中的人间佛教思想,把“净化自己”和“利益人群”作为他弘法活动的主要内容。
以上种种事例,都说明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弘扬禅法就是弘扬人间佛教。正是由于这种认识,所以我在自己所住持的寺院,要求每位僧众都能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现在,我们上海玉佛寺的全体僧众,每天早晚上殿修持;逢农历初一、十五集中到禅堂坐香、斋堂诵戒,腊月初一至初八,在禅堂举行禅七;四月初一至初八,举行华严佛七法会,由方丈讲经说法,清明、冬至分别举行佛七法会;佛菩萨诞辰,举行祝诞普佛法会。所有这些,已初步形成为风气。此外,我还要求全体僧众都能重视资生事业。上海玉佛寺的僧众近年来共向社会福利机构、慈善事业、文化教育事业和灾区人民捐献了人民币约三百五十余万元,其中一九九一年夏季即向灾民捐献了七十余万元,并将一千条崭新的棉被送到灾区,灾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以上是我对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的认识和实践,讲得不一定正确,请大家批评指正。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