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原文网

流浪者群歌 佛陀的一生 第四章 一生教化

发布时间:2022-12-27 19:10:50作者:金刚经原文网

第四章 一生教化

鹿野苑初转*轮

释迦牟尼佛,自从菩提树下得道以后,观察到五比丘的善根已经成熟了,可以得度。首先就到波罗奈国的鹿野苑去化度他们。可是憍陈如等五人,听到悉达多太子已经得道成佛,不久要到鹿野苑来说法,便互相约定,如果佛来大家都一起回避,不去理睬他,也不去见他,也不听他说法。

由于佛的福德庄严,来到鹿野苑时,这五人不约而同都跑了出来,恭恭敬敬地来迎接,或为趺坐,或执衣钵,对佛礼拜,诚诚心心听佛开导。

佛在鹿野苑住了三个月,为他们三转*轮,讲授苦集灭道四谛法门,憍陈如尊者,闻法之后,他最初得到解悟,如苦断集,慕灭修道,证得阿罗汉果。其他四位弟子阿鞞、跋提、十方迦叶、摩诃男,也先后听佛说法得阿罗汉果。

佛对五人说:善来比丘,他们五人的头发和胡须,都自然而然地落了下来,成为佛最初得度的五比丘,是世间有比丘的开始。到此世间三宝皆已俱足,佛宝即是释迦牟尼佛,法宝是四圣谛法,僧宝就是最初被度的五比丘。

鹿野苑是波罗奈国一个古代帝王养鹿的地方。传说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发菩提心修菩萨道的时候,为了度脱野鹿的痛苦,化现一个鹿中的大王,叫‘善鹿王’。他这一群鹿,一共有五百只。由提婆达多恶鹿王所带领的另外一群野鹿,也有五百只;这二群山鹿总共是一千只。

当时波罗奈国的国王,名叫‘梵摩达’。有一天,这位国王带了很多随从,到山中旅游打猎,把这产鹿山林全部围了起来,采用一网打尽的办法。释迦善鹿王与提婆达多恶鹿王,所有二群一千只鹿,正在这个山里生活饮水吃草。在这种万分紧张的生死关头,二头鹿王在一起互相建议,为了保卫这么多鹿的生命与安全,我们两个鹿王可以去向梵摩达大王请愿。

‘大王!如果您今天一下子把全山的鹿全部打死,使鹿绝迹,今后您要品尝鹿肉的味道就是不可能了。现在建议由我们二群山鹿.每天进贡一只美鹿,这样可使大王经常能够吃到新鲜鹿肉的美味,岂不是一举数得,两全其美?’

由于二个鹿王言得有理,梵摩达国王答应了这一合理要求。从此以后,释迦善鹿王与提婆达多恶鹿王,就轮流天天把一只山鹿供给国王。

经过了一段时间,碰巧有一次,提婆达多这群山鹿中有一只母鹿怀有小鹿,这一天正好轮到它去进贡,母鹿心想,自己今天去送死问题不大,可是肚里一只小鹿过几天就要出世,怎么办呢?正在急迫之时,想出一个办法,就向鹿王要求先派别的山鹿去进贡,等我小鹿生了下来,再去送死。不幸的是提婆达多恶鹿王,没有同意她的请求,说:‘你想过几天再去送死,有谁愿意先去送死?’

母鹿认识到恶鹿王凶恶成性,就向善鹿王提出请求。善鹿王想了一想。到底叫哪一只山鹿先代替它送死呢?最后就决定亲身去替代母鹿,走到大王的御厨里,请他们开刀,贡献大王。厨师们一看今天是鹿王亲自前来进贡,大家都感到惊奇。马上去报告梵摩达大王。

大王问鹿王说:‘难道你们这么多鹿统统被吃光了吗?’善鹿王说:‘没有,不但没有减少,还增多了。’大王说:‘山鹿既是增多,为什么今天要你亲自来送死呢?’善鹿王就把这只母鹿的情况说了一番。

这件事使这位残暴的大王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善根成熟,宿因发现了,顿时感到非常惭愧,自知罪业深重,赶快诚恳忏悔。当下就对这位大慈大悲舍身救渡众生的善鹿王说:‘你是鹿头人,我是业障深,从今日后,不食众生肉。’从此以后,这位波罗奈国的梵摩达大王就永远吃素不吃荤了。这真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透过这个故事,我们会有深刻认识和启发。素食不但能培养人们的慈悲心,对于身体健康也有好处。过去深山古刹里面,许多高龄大德、长老,多是八、九十岁,他们都是吃长素的。

度耶舍等五十一人

再说波罗奈城里面,有一个大富长者的儿子,名叫‘耶舍’,十分聪明,天资很高 ,大有夙根,家中非常富有,是这个国家首屈一指的大富翁。耶舍生活豪华,身挂璎珞,男仆女仆,前呼后拥。这种富贵荣华,在佛教看来是他过去的善因所致。

有一天,他从睡梦中醒来,忽然看见许多女佣东倒西斜睡著,那种丑态百出的难看情境,使耶舍触目惊心,感到十分厌恶;因此产生了一种‘要求超脱世俗尘劳,喜爱清净幽居’的心念。

机缘到了,正在他深思时刻,忽然看到一道光明,照亮了耶舍的心身。他就循光向前走去,走到恒河边上。耶舍正在研究怎样渡过恒河的方法,忽然听到佛的声音说:‘耶舍!汝可以过去,我这里有离苦的方法。’耶舍一听佛的法音,顿时觉得身心非常愉快,马上就不顾一切,精神奋发,勇敢地过了恒河,一直奔到佛前,看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清净庄严,威德俱足,心里生大欢喜,当下就五体投地,一心礼佛,请佛度他。

佛答应了耶舍的要求,对他说法开导。耶舍当下深悟诸法、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还尘离垢,得到法眼的清净。释迦牟尼佛再为他说了四谛法门,耶舍当下大彻大悟,成了阿罗汉果位,求佛度他出家。佛说,‘善来比丘。’而耶舍的须发自然落了下来,成了一个清净庄严的比丘。

天色已晚,耶舍的父亲还不见儿子回家,四处寻找,走到恒河边上,看到耶舍的鞋子丢在河边,就跟综寻到佛这里来。佛叫耶舍暂时回避一下,以免父亲知道儿子出家,一时想不通,会产生痛苦。

佛看到耶舍的父亲,就问他说:‘你是不是寻找你的儿子?’答:‘是的。’佛说:‘汝既为寻儿子来,请坐下听我开导。’佛为他说四大五阴、苦空无我等种种开示。耶舍的父亲闻法之后,当下心眼圆明,得大自在。佛为他传授三皈依法,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简称‘皈依三宝’。耶舍父亲名叫‘耶输伽父’,他是佛教中间第一个皈依三宝的优婆塞弟子。后来,耶输伽父看到儿子耶舍已经是一个道貌庄严的比丘了,心里也感到非常欢喜和安慰。

耶舍还有五十个最要好的朋友,而他是他们最敬仰的兄长。耶舍的学问、道德和财富等,都在他们之上,特别是智慧比他们高得多。这五十人一听到耶舍跟佛出家,可想而知,这位伟大的释迦牟尼佛,更值得大家崇拜,所以就一起来寻找耶舍,要求引进,求佛化度。

佛陀知道耶舍的朋友善根成熟,可以化度,就接受了他们的要求。佛说,‘善来比丘。’这五十人的须发就自然落了,袈裟也披在身上了,成了比丘。佛便对他们说苦集灭道,四谛法门,个个都得法眼清净,证得罗汉的果位。

这是佛成道以后,第二次又度了耶舍和他的朋友一共是五十一人。同时还有一个优婆塞耶输伽父。

度三迦叶一千人

释迦牟尼佛化度了耶舍等五十人后,又观机施教,知道了迦叶波兄弟三人善根成熟了,可以去教化他们。这位大哥名叫‘优娄频螺迦叶’,在印度当时九十六种外道中间很有威望,是著名祀火婆罗门的头子,又是频婆娄罗王的师父,已一百二十岁了。他是一个目空一切、非常贡高傲慢的老外道。佛当时只有三十岁,想去教化一个一百二十岁骄傲成性的老迦叶,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佛下定决心,到老迦叶苦修的地方‘木瓜林’去访问他们。佛就从广阔的恒河水里走过。使恒河的水当时居然两边分开,河中出现一条大路,让佛走过。由于佛的神力,这位老迦叶和他的弟子们,从老远地方就看到一个年轻比丘,跳到恒河水里。他们以为佛一定会被河水淹没死亡。老迦叶发了善心,叫弟子们放了一条小船,赶快去抢救这个比丘。等到小船靠近一看,居然在河中出现一条大道,大家心里都感到非常奇怪。

老迦叶对佛说:‘年轻比丘,你上得了我的救生船吗?’佛答:‘很好。’随即又显了神通,顷刻间,佛从船底心现身坐在船上,这只船又不破又不坏,依旧完整如故。

流浪者群歌 佛陀的一生 第四章 一生教化

此时,大家都感到惊奇,对释迦牟尼佛口虽不言,心中非常尊敬。可是老迦叶却傲慢地对弟子们说:‘彼道虽高,不如我道真。’

后来佛就对老迦叶说:‘我想借你的地方住几天好吗?’老迦叶回答说:‘我这里没有空的房间。’佛就特地指著老迦叶降伏一条毒龙的房子说:‘这一间房子可以让我住住吗?’老迦叶心存恶意地答应说:‘好,如果你一定要住,我可以让你去住住。’这个时候,迦叶的许多弟子都万分痛心,认为这样一个相貌端严的比丘,今夜一定会被青龙当点心吃掉。

到了夜里,这条毒龙出来了,嗔心大发,尽量放出毒气,赤目暴牙地张开大嘴,向佛扑了过来,妄想把佛吃掉。可是佛却手捧一只钵盂,安然不动地入火光三昧。这三昧定火热量很大,烧得毒龙苦不堪言,无处藏身,只好求佛救度,躲到这只清净钵盂内藏身。龙头紧靠著佛的手上,表示愿意皈依三宝。这条青龙改恶从善,后来成了护法天龙之一。各处寺庙、大殿。塑造佛像后面的圆镜上,都塑有一个龙头,或是九条龙,就是表示天龙护佛。

这天深夜时刻,老迦叶和他许多弟子都看到火光冲天,从来没见过这样大的烈火,认为可怜的年轻比丘一定是被毒龙烧死吃掉,心里都在悲哀痛惜。到了天亮,老迦叶带了许多弟子,打开房门一看,都吃了一惊。怎么这条毒龙反而乖乖地躲在钵盂里?

老迦叶害怕弟子们生了异心,相信这个比丘的道德威力,仍对他们说:‘彼道虽高,不如我道真。’从此以后,佛一连串显示了十七次的神通威力。老迦叶心软口硬,但还是不甘心失败,不愿意折服,还是说那二句老话:‘彼道虽高,不如我道真。’

到了第十八次,老迦叶根基成熟了,释迦牟尼佛运用他心通的特种功能,当下把老迦叶的起心动念、头脑里一念一念的想法统统讲了出来。迫得老迦叶山穷水尽,无路可走,词尽言丧,有口难开,不得不五体投地,心悦诚服。他就以十分惭愧羞耻的心情,对弟子们说:‘今天我才觉悟过来,我道虽高,实在比不上释迦牟尼佛。’

优娄频螺迦叶皈依佛后,认识到过去所修的祀火苦行,完全无尽,浪费时间和精力,将来纵然升天,乃至升到最上一层无色界天,福报享尽,还要降落到三界之中,经受生死轮回,现在要痛改前非,拜佛为师,投佛出家修行学道。就对弟子们说:‘现在我要跟佛出家,你们打算如何?’

大家异口同声:‘我们老早就想跟佛去修行,因碍于你的面子,不好意思开口,现在你要随佛出家,我们一致赞成,双手拥护,我们五百个师兄弟,统统随师父跟佛出家。’老迦叶就把祀火的道具法器统统丢到恒河里,带领了五百弟子跟佛出家了。佛对他们说:‘善来比丘。’优娄频螺等五百人都须发自落,成为比丘的相貌,后来依教修行,个个都证到罗汉的果位。

再说老迦叶的二个弟弟,一个叫‘伽耶迦叶’,一个叫‘提那迦叶’。他们在恒河流水中,看到飘来大哥老迦叶祀火所用的道具法器,心里十分不安,感到奇怪,不知道大哥出了什么严重事情,马上派人去打听消息。后来知道大哥和五百弟子,接受了释迦牟尼佛的教化,大家都随佛出家去修道了。

伽耶和那提两兄弟商量了一番,认为大哥年高道深都拜为师了,我们各方面都不如大哥,便各自带领了二百五十个弟子,也赶到苦行林和大哥优娄频螺迦叶一起跟佛出家。

佛对他们说:‘善来比丘。’伽耶迦叶、那提迦叶及五百弟子,大家须发都自落,成了比丘相貌。

我记得陶潜的《归去来辞》里有这样二句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几句话对三迦叶弟兄和他们的弟子们是真实的写照,也很有教育意义。

度舍利弗目犍连等二百人

释迦牟尼佛度三迦叶后,不久又透过他的弟子马胜比丘,传授了佛的因缘教法,化度了婆罗门教徒舍利弗和目犍连二个人,以及他的弟子共二百人。也随佛出家。

舍利弗本来是印度一位有名外道删阇耶的弟子。舍利弗汉译为‘鹙鹭’,因为鹙鹭鸟的眼睛非常犀利,而舍利弗的母亲眼睛也是如此,人称她‘舍利’,所以和母亲名字联在一起。就叫作‘舍利弗’(‘弗’为梵语‘儿子’的意思。)

他是一个非常聪明有智慧的婆罗门教徒,精通印度的智书、十八经、四韦陀典。八岁的时候,辩论就能够胜过十六国的论师。

有一天,舍利弗走在路上,看到路边高高地搭起一个辩论的讲台。当时有很多论师文人纷纷跑到台上。舍利弗为了看热闹,也跟大家走上讲台。这时,许多论师中间突然走出一人。厉色大声地对舍利弗说:‘小孩子,你赶快下去。’舍利弗随即回答说:‘这是什么地方?’答曰:‘这是讲台,你知道吗?’舍利弗说:‘既然讲台,你就不应该叫我下去。’论师说:‘小孩子,难道你也会辩论吗?’舍利弗说:‘你们要我辩论,就请你们先来一个人和我试试看。’

这个时候,许多论师都感到奇怪:心想:这个小孩子这样大胆,居然敢来和我们这些大论师辩论,真是蜉蝣撼树、膛臂挡车,太不自量力了吧!一个大论师就和舍利弗辩论。过程紧张激烈,结果论师辩输了;第二个又来辩,也输了;直到十六国的十六名大名鼎鼎的论师,统统都败在这个七岁的孩子舍利弗的面前。舍利弗的名字就这样名闻天下了。

舍利弗未出家前,有一位师兄弟也是婆罗门教徒,名叫‘目犍连’,二人是亲密朋友,他们预先订有一个口头契约,今后不管谁听到好的道理,要互相通知。共同得益。

有一天,舍利弗在路上碰到马胜比丘,看到他的举止大方庄严,实是一个威仪济济、相貌堂堂的长者。舍利弗对他大生欢喜恭敬,心里想著:这位长老有这样的庄严道貌,一定是得到一位非常好的师父教导。

他问马胜比丘:‘您的师父是谁呀?’答曰:‘我的师父就是释迦牟尼佛。’又问:‘他教你什么修道法门呢?’马胜比丘随口说了这四句偈:‘诸法因缘生,缘灭法亦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舍利弗听了,对于因果缘起的真理,悟解很深,就欢欢喜喜回家去了。

目犍连看到舍利弗这种喜笑颜开的样子,知道他一定是有大悟解,就问:‘你今天得到什么好消息呀?快说快说。’舍利弗就把马胜比丘所讲的四句偈照样念了一遍,目犍连一听,当下法喜充满。他们二人于是对释迦牟尼佛生大恭敬大信仰,决心放弃删阇耶的主张,带了他们的门下弟子其二百人,一起投奔到佛的地方。去拜佛为师,出家修道。

佛答应了他们的要求,说:‘善来比丘。’他们头发胡须都自然脱落,袈裟马上被到身上,当下就变成道貌庄严的比丘。以后佛又为他们说了色受想行识五阴,都是苦、空、无常、无我等种种教法。这二百个人当下得到悟解,依教修行,成了阿罗汉果。

目犍连也是一个婆罗门教徒,不但很有智慧,神通在佛的弟子中间也是出名的。他是佛教里孝敬母亲的榜样。他曾到地狱里救度母亲,所以有的佛教寺庙,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一次盂兰盆会,诵念盂兰盆经,就是一方面纪念目犍连尊者,一方面也藉此机会来超度各人多生以来父母师长、厉劫冤亲,超生佛国。

所以说,不但释迦牟尼佛是一个大孝子,他的弟子也都是大孝子,目犍连救母’就是显著的例子。世俗上有些人说佛教的和尚、尼姑抛父母、别祖宗,是不孝的人,这真是太冤枉了。他们没有研究佛学,不了解佛教有自利利他、普度众生的道理,难怪他们会产生这种误解。一旦懂得佛学,这种误解不难迎刃而解,如汤消冰。

教化的地区

主要地区

释迦牟尼佛,本著慈悲喜舍的宏大誓愿去讲经说法、普度众生,就好像普施甘露一样,滋润一切,又像摩尼宝珠一样,圆光普照,随物现色。佛说法的特点是随类现身,随机设教,大小上下,各个不同的根机,都能得到殊胜的法喜。所以佛经中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就是这个道理。

释迦牟尼佛成道后至涅槃前,在他的一生里,说了四十九年的教法,开了三百数十次的法会,除了最初所化度的五比丘等一千二百五十六个常随弟子以外,他还到过当时印度各国说法。

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林里面的白露池,佛说了十六回的《般若经》。又到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说《大般若经》与《法华经》等许多大乘经典。又到庵摩罗园说净名经等;到毗耶离城附近弥猴江的一精舍,入不动三昧禅定。又化度了五百个做生意的商人,他们听到佛的说法,个个都得证了阿罗汉果;然后又回答了许多比丘提出的问题。后来再到波罗奈国说《出曜时世转*轮经》等,在过摩竭陀国时说《贤愚因缘经》和《华严经》等。

摩竭陀国又叫‘无害国’,那里的人民,多是慈悲善良、没有忿怒嗔恨的心情。佛最后曾在坚固林的地方,演说过《涅槃经》等;在毗耶离城的一棵音乐树下面说了《灌顶拔除生死得度经》。

南天竺国的海滨有一座楞伽山,释迦牟尼佛曾住在山顶上说《入楞伽经》。‘楞伽’二个字,汉译为‘不可往’,意谓只有证到罗汉果位有了神通的人,才能够到那里听佛说法。

但我们最关心注意的一个地方,叫‘山际普陀岩’,又叫‘补怛洛迦山’。这座山上长了很多小白花,非常芬芳美丽,在老远的地方也能闻到它奇异的香气。补怛洛迦山,就是我们虔诚向往的观世音菩萨清净庄严的道场,佛就在这里说了《十一面观自在经》。中国名闻中外的浙江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示迹的名山道场。佛又接受了迦兰陀长者、频婆娑罗王的共同邀请,他们为佛新建一座竹林精舍,佛常在那里为众说法。

祇园的故事

流浪者群歌 佛陀的一生 第四章 一生教化

佛经里经常提到的一个名胜道场,就是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只陀太子和给孤独长者须达多,共同建成的一个说法的庄严道场。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在印度舍卫国,有一位大富长者,名叫‘须达多’。欢喜做好事,常行布施,周济许多孤独的苦人,因此人称他为给‘孤独长者’。

有一天,为了儿子的婚姻,到王舍城一位大富翁删檀那长者家里去。刚巧删檀那全家老小忙著张灯结彩、摆设香花和备办许多素斋筵席,看来是请了最高的贵宾光临。

须达多觉得稀奇,就问:‘长者,你今天这么忙是为什么?是祝寿过生日,还是为儿子举行结婚仪式?’删檀那长者说:‘你说的都不对,我明天要请来一位福慧俱足,万德庄严,三界导师,四生慈父的释迦牟尼佛光临我家,应供说法。’

须达多长者原是一个婆罗门教徒,现在善根成熟,一听到万德庄严的佛,激动非凡。须达多又问:‘佛现今住在什么地方?’删檀那说:‘佛现住竹林园,你不要急,明天天亮,佛就会来到我家,说法应供。’

须达多见佛心切,立即赶到竹林精舍,可是已经夜深人静,不知从哪里进得去,正在犹豫之间,佛运用神力放出一道白光,照到须达多这位长者身上,他随著这道光明勇往向前,一直走去。一到竹林精舍,就看见有很多人在那里举行见佛仪式,一心顶礼之后,就绕佛三匝,然后长跪合掌。须达多长者照样如法而行,听了佛的说法开示,当下得证须陀果,感到法喜充满,非常兴奋,马上发大菩提心,恳切要求释迦牟尼佛到舍卫国去,讲经弘法,普度众生。佛接受了他的请求,满足了他的愿心。

须达多长者得到佛的慈悲许诺之后,连夜赶回舍卫国,千方百计要找一个理想的地方,建立一个伟大庄严的清净讲堂。忽然想到舍卫国的只陀太子,他有一个经常游玩的大花园,非常宽蔽,花香鸟语,环境清幽,做说法讲堂十分理想。

须达多就去找只陀太子,见面后,须达多开门见山地说,为了要请佛到我国来弘法利生,想买你的花园建造讲堂,请佛说法。

流浪者群歌 佛陀的一生 第四章 一生教化

只陀太子知道须达多是个大富长者,半开玩笑地说:‘长者,你是我国最富有的人,听说你家黄金很多,你如果能够用金砖将我这个花园统统铺满,我就将花园给你!’

给孤独长者听到此话,马上赶回家去,把金库打开,一车又一车地将金砖运到花园,并派了许多工匠,很快就把金砖铺满了整个花园,这时只陀太子看了大吃一惊,马上须顶达多说:‘长者,我刚才是对你开玩笑的,不能当真。这个花园是我赏心悦目的地方,我绝对不可能卖给你。’

给孤独长者正色厉声地说:‘太子,你是一个男子汉大丈夫,今日的太子就是未来的国王,君无戏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现在我已经把金砖铺满了整个花园,这花园当然是属于我的。’

太子在这不得已的情况下说:‘长者,既然如此,你我二人共同请佛说法好吗?’长者说:‘是我用金砖铺地,怎么能与你合作。’太子又说:‘长者金砖铺满之处,是花园的土地。可是园里很多合抱的大树,树根周围是金砖铺不到的地方,那应该属于我的,所以说,长者与我共同请佛说法,岂不是更好吗?’须达多这时只好同意合作,把这个花园叫作‘祇树给孤独园’。

上面所讲的是名山圣地、佛国道场,释迦牟尼佛一生经常来往居住,弘法度生,佛在这些道场讲了不少经。度了不少人。当然,除此之外在印度其他城镇也留下佛的足迹,如斯里兰卡,佛也曾到过教化众生。

佛一生经历有四个地方值得纪念,就是诞生迦毗罗,得道摩竭陀,说法波罗奈,涅槃拘尸那。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