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传灯照 风云远国香——纪念鉴真大和尚东渡1250周年
圣辉
今年是中国佛教协会的知命之年,也是全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战胜“非典”的一年。同时,今年也是唐代鉴真大和尚东渡1250周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5周年的纪念之年。所以今年对于中国佛教界来说特别具有纪念意义。纪念鉴真和尚,宣传鉴真的非凡事迹,也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人物,是传播佛教文化的伟人,是东渡日本传播友谊与和平的杰出使者,是属于民族“脊梁”的英雄豪杰之一。
鉴真和尚于公元688年生于扬州,14岁出家,18岁受菩萨戒,20岁受具足戒,游学洛阳、长安,师从高僧大德。他天赋高迈,勇猛精进,40余岁便已成为当时中国佛教律宗的领袖人物,声望崇高。先后开讲戒律130遍,为4万余人传戒,造寺造像不计其数,书写一切经3部,还创立悲田院,举行无遮大会,救济贫民等等。其门人、弟子名僧辈出。
鉴真和尚30岁至50岁之间,恰值唐朝开元盛世,中国在亚洲最为强盛,经济、文化、外交极为繁荣发达,佛教各个宗派的教学研究也达到顶峰。当时的日本,正处于奈良时代的天平年间。由于朝廷推行“律令”政治,不少农民为逃避赋税而流亡或私度出家为僧。按照佛教的规定,出家为僧,成为正式的比丘,须在具备“三师七证”的条件下受具足戒(至少也须三师二证),但由于日本长期缺乏系统的律学理论和合格的律师,没有条件依照戒律如法度僧,因而无法有效控制私度,从而导致僧尼素质窳滥、行为堕落的现象严重。于是政府为了整顿僧纲,决定从中国邀请能够正式传授戒律的高僧。
日本天平四年(732),荣睿和普照两个留学僧肩负着这个使命,随遣唐使来到中国。他们在洛阳、长安等地研习佛法10年,于天宝元年(742)到扬州大明寺拜访鉴真,说明来意,恳请鉴真到日本传戒。鉴真深知日本是佛法有缘之地,便问弟子、学生谁愿前往,大家因“彼国太远,性命难保,沧海渺渺,百无一至”而无人表示愿意前往。于是,鉴真说:“为是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决心东渡。弟子中表示愿随行者21人。
天宝二年(743)初次东渡,一切准备就绪,但由于弟子之间的纷争而告失败。同年九月又准备了第二次东渡,此行有僧俗100余人同行,但出海后,在舟山群岛遇到风浪,船破,第二次东渡挫折。一个月后,将船修好,再次出海,又遇风浪,触礁船毁,第三次东渡失败。他们上岸后被明州(今浙江宁波)太守安置于阿育王寺。但第二年(744)越州(浙江绍兴)僧人向官府控告说日本僧荣睿诱骗鉴真去日本,结果荣睿被捕,要押送京师,由于荣睿生病,遂假称病死,才被救出。荣睿、普照二师为求法故,历尽千辛万苦,不改初衷,无退无悔,这使鉴真十分感动,更加发心要成就他们的心愿,于是准备第四次东渡。但这次因为弟子灵佑忧心师父旅途艰辛、葬身鱼腹,向官府告密,从而使这次东渡计划再次挫折。
过了3年,于天宝七年(748)六月,鉴真与荣睿、普照等35人再次东渡,从扬州出发,经过了两个多月的航海,遇到风暴,漂流到海南岛(振州,今海南省三亚市),第五次东渡失败。一行在海南岛停留一年后,乘船至广东,从陆路经广东、广西、江西、江苏,折返扬州。行至端州(今广东高要县)龙兴寺时,荣睿因病圆寂,鉴真哀恸不已,亲自为他送葬。到达韶州(今广东韶关)开元寺时,普照辞别鉴真,先回岭北,以免回到扬州被官府追究。鉴真拉着普照的手悲伤落泪道:“为传戒律,发愿过海,遂不至日本国,本愿不遂!”他虽然对数次东渡的失败感到极大悲伤,但东渡传法的坚强意志没有丝毫动摇。
此时鉴真已经63岁了,炎热的气候加上内心的忧伤,使他得了眼疾,又得不到充分的治疗,遂使双目失明。行至吉州(今江西吉安)时,追随他多年的高足祥彦也圆寂了。
日本天平胜宝二年(750),日本再派遣唐使。他们完成使命后,于归途中,于天宝十二年(753)大使、副使等特往扬州延光寺拜访鉴真,请他再次东渡。此时,鉴真已是66岁的高龄了,但他当即答应下来。此第六次东渡,随行僧俗24人,还有闻讯赶来的日僧普照,携带着大量的佛像、经书、文物、工艺品等,乘坐遣唐使的大船,顺利到达日本。
鉴真自最初发愿东渡,经过了11个年头。6次计划,5次失败。由于他百折不回的坚强意志,终于战胜困难,克遂初愿。其间改变初衷而退缩者200余人,牺牲生命者36人。坚持到底而最终成功者唯有鉴真、弟子思托和日僧普照。
夏衍先生曾经赞叹说:“玄奘法师由于神话小说《西游记》的影响,很多人都知道他在取经的旅途中历尽劫难,而鉴真东游所经历的劫难,比起玄奘法师来,怕还要艰苦得多。玄奘岀了西陲的玉门关到达印度,历时不过两年,回到长安不到50岁。鉴真5次渡海失败,两次退回扬州,第6次终于随遣唐使回国的船舶到达日本,先后经历了11年,那时,他已经是饱经风浪而双目失明的66岁老人了。”
自踏上日本国土直到公元763年(日本天平宝字七年)逝世为止的10年间,鉴真辛勤不懈地从事传授戒律、教授佛学和传播文化的工作。他对日本佛教在戒律上的贡献使他成为日本律宗的始祖,对天台教义的讲授使他成为日本天台宗的先驱。在医药方面的贡献使他被奉为日本医药道的祖师,直到德川时代以前,日本药袋上还贴着他的肖像。此外他和他的弟子们在对日本大藏经的校对、建筑、雕塑、绘画、书法、汉文学等其他方面,也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以至于直到今日依然被日本人民视为日本佛教和日本文化的大恩人。
上个世纪50年代,日本作家井上靖先生根据公元779年淡海三船(真人元开)所着《唐大和尚东征传》写了一部小说《天平之甍》,纪念鉴真和尚。“甍”字的意义是屋脊。鉴真师徒们在作者心目中,被视为日本天平时代的文化屋脊。这部小说后来由剧作家依田义贤改编为歌舞剧,1963年“前进座”剧团在东京公演,连续40场,场场满座,观众深受感动。日本文学家和艺术家们成功地把鉴真师徒们的事迹和精神以及天平时代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盛事重现人们眼前,有力地唤醒了两国人民的悠久情谊。
1963年是鉴真圆寂1200周年。当时,世界被冷战的重云笼罩,中日两国还未恢复邦交,美国及其追随者阻挠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关系的恢复和发展。然而,历史的车轮不可阻挡,人民的意志不可忤逆。是年,中国和日本都分别成立了“鉴真和尚逝世一千二百周年纪念筹备委员会”,举行了隆重而广泛的纪念活动。日本各界还把从1963年5月6日至1964年5月6日的一年间命名为“鉴真年间”,举行了系列而持久的纪念活动,在民间掀起了持久而广泛的推动中日友好的浪潮。
鉴真和尚73岁时(759)在奈良创建了唐招提寺,完好传承至今,是日本律宗的大本山。圆寂之前弟子们为他造的干漆夹苎的“鉴真和尚坐像”1200多年来被悉心保护,完好无损地供奉在唐招提寺的开山堂。这尊像是日本的国宝。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之后,唐招提寺的森本孝顺长老提出让鉴真和尚像回国探亲。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邓小平副总理为互换批准书访问日本,在唐招提寺亲自应允了森本孝顺长老的请求,欢迎他陪送鉴真像来中国。1980年,在中日两国政府和民间各界人士的积极支持和大力配合下,鉴真像归国巡展,在扬州,在北京,先后有50多万人参拜。这次活动再次掀起了中日友好的高潮,当时赵朴初居士赞叹这“既是‘千载一时的胜缘\’,又是‘一时千载的盛举\’,我们深信由此而引发的今后的种种胜缘必将促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如太平洋的海水一般弥深弥广,浩淼无尽。”
又是20多年过去了,时间进入了21世纪。今年,我们迎来了鉴真东渡1250周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5周年。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日两国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民间交往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两国佛教界在赵朴老提倡的“黄金纽带”的号召之下,与日本、韩国佛教界一道把三国佛教的友好交往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冷战结束后的今天,国际关系进入了政治多极化、经济一体化的新格局,世界面临着各种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和冲突,然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流课题。在这个时候,我们纪念鉴真和尚,回顾他的非凡事迹,应该以他为榜样,警示、督促我们自身,拿出勇气,运用智慧,以大慈悲之心,高瞻远瞩地投身于世界各国民族友好、文化交流的伟大事业中去,为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我们这一代人应有的贡献。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