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
【经】无色声香味触法。
【解】此空六尘。尘有染污之义,由此六者,而能染污真性,故名为尘。色者眼之对,声者耳之对,香者鼻之对,味者舌之对,触者身之对,法者意之对,后二尘难知。何以谓之触?触即无知之物,与有知之身感触。分合离二触:例如衣是无知之物,挂在衣架,不名为触,若穿身上,而知适意不适意,即为触尘,此合触也。又例无知之风,吹于他物,不名为触,若吹及身,而知冷暖,或违或顺,即为触尘,此离触也。何以谓之法?法即前色声香昧触五尘落卸影子,落在意地之中,合名为法尘。例如昨日到此讲堂,所见听众之色,所闻说法之声,所嗅炉中之香,所尝饮食之味,所觉衣物之触,五尘之境,一一今已过去,若现在起念一想,五种境界,全在意根之中,记忆不忘,此即法尘;为意根所缘之境。何以能记?因前五根对境时,即有同时意识与前五识同时俱起,将所缘之境,摄入意根;例如眼根见色,有眼识起,同时即有意识,与眼识俱起,俱缘色尘之境,故得同时名。同时意识缘色尘时,即将色尘之境,摄入意地;譬如照像家,对所见之境,摄一影片,其境虽然过去,影片尚存,可以为缘,故得不忘。一根如是,根根皆然。今云无者,世间六尘之境,如病目夜见灯上有五色圆轮,灯本无轮,病目妄见。若以圣人慧眼观之,六尘本空,亦如好眼观灯,岂有圆轮可得,故云无也。
【经】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解】此空六识也。眼界,即眼识界,略去一个识字,应云无眼识界。乃至二字,超略中间四种识界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