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须为我复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养众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养众僧。则为以佛舍利起七宝塔,高广渐小至于梵天,悬诸幡盖及众宝铃,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众鼓伎乐、箫笛、箜篌,种种舞戏,以妙音声,歌呗赞颂,则为于无量千万亿劫,作是供养已。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阿逸多!这个善男子和善女人,他能以读、诵、书写、受持这部经典,不须为我复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养众僧:这就不需要再给我造塔寺了。为什么?因为这部《妙法莲华经》,就是佛的塔、就是佛的寺院、就是道场。
那么,这经上虽然佛说是不需要起塔寺,因为我们念诵这部经,就是起塔寺了;但是我们要是能发心来建造塔寺,那也未尝不可的。不要一定执着,说是经典上教我们不要起塔寺,我们就不要起塔寺了。因为你造一个塔,一般人见着这个塔,知道塔里边有佛宝、法宝、僧宝,生一种恭敬心。你造一座大的寺院,供很多佛像、很多的佛经,有图书馆、又有种种的庄严;那么人说:“我们到那儿去看看!参观那个寺院、看看那个道场!”到这儿一参观,他就发一种信心,生出菩提心,这就给他种善根了。这经典上虽然说不必起塔寺,但是我们若力量可以做得到,也不妨造多几个塔、多几个庙,造多几个道场。
或者也不需要造僧坊;僧坊,是僧人住的地方。佛说也不必用四事供养僧坊了,但你要是能有力量,你也应该供养的。若不供养,你也没有功德;若僧人都没有人供养了,那甚至于也要把僧人饿死了。
这“四事”是什么?你或者用饮食、衣服来供养三宝,或者用卧具──就是毡、被之类的;或者又预备一点药品来供养出家人,这就是“四事供养”。你念诵这部《法华经》,这些事情你要是能做到的,你可以做;做不到,你若不做,也是一样了。
所以者何:是什么原因呢?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养众僧:因为这个善男子和善女人,若能受持、读诵这部经典,也就等于你已经造塔了,已经造僧人所住的地方,有僧人住的道场了。你念诵《法华经》,也就已经是供养三宝──供养佛宝,供养法宝,供养僧宝。
则为以佛舍利起七宝塔,高广渐小至于梵天:你要能念诵《法华经》,这也就等于你供养佛的舍利是一样,就是已经造起七宝塔了;因为这部《法华经》,也就是佛的舍利。这个塔,所谓“竖高三界,横遍十方”,“竖”是“高”,“横”是“广”;渐小,不是渐渐地就造得小了;因为高了,人看见这个塔,就好像塔渐渐地小了似的;其实因为它太高了,所以你看它就小。这个塔就到这大梵天上去了。
悬诸幡盖及众宝铃,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众鼓伎乐、箫笛、箜篌,种种舞戏,以妙音声,歌呗赞颂:你念诵这部《法华经》经典,也就等于悬挂一切的宝幡、宝盖,以及用七宝所造的宝铃,还有用华、香、璎珞来供养佛。用这末香、涂香、烧香,吹的箫、笛子、箜篌、众鼓、种种的伎乐和音乐,种种的舞戏,微妙的音声,唱一点美妙的歌,来赞颂于佛。则为于无量千万亿劫,作是供养已:这样也就算在无量千万亿劫之中,作过这种的供养了。
H2 加教人受持
阿逸多!若我灭后,闻是经典,有能受持,若自书,若教人书,则为起立僧坊,以赤栴檀作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罗树,高广严好,百千比丘于其中止。园林浴池,经行禅窟,衣服、饮食、床褥、汤药,一切乐具,充满其中。如是僧坊堂阁若干百千万亿,其数无量,以此现前,供养于我及比丘僧。是故我说,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供养经卷,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坊,供养众僧。
阿逸多:无能胜!你要知道!若我灭后,闻是经典,有能受持,若自书,若教人书:假使在我入灭之后,有人听闻这一部《妙法莲华经》的话,有能受持,或者自己把它书写出来,或者教人把它书写出来。则为起立僧坊,以赤栴檀作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罗树,高广严好,百千比丘于其中止:这就是等于你造立增坊这么大的功德,用这红栴檀香木,来造佛殿、佛堂。你念经,怎么会就是你造佛殿了?这就是庄严你自性法身、自性的殿、自性的堂。有三十二栋,殿堂有八多罗树那么高,就是有五丈高。不但高广,而且都非常庄严、非常之好的,有百千那么多位比丘住在这个地方。
园林浴池,经行禅窟,衣服、饮食、床褥、汤药,一切乐具,充满其中:你造的这种自性庙堂也有园林,又有浴池,又有经行处,又有坐禅的洞窟,又有衣服、饮食、卧具、汤药,这一切都具全的。作音乐的一切乐器,都已具足,充满其中。
如是僧坊堂阁若干百千万亿,其数无量:像这样子,你庄严自性的僧坊、造自性的寺院,有很多大的堂,又有很多很多的楼阁,有百千万亿那么多,其数是无量无边。以此现前,供养于我及比丘僧:以这种的境界现前,这就是供养于我,以及这一切的比丘僧。这“我”,是释迦牟尼佛。
是故我说,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供养经卷:释迦牟尼佛又说,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我才说:如来入涅槃之后,假使能受持、读诵这部《妙法莲华经》,还能为他人来讲说,或者自己书写这部经典;或者自己不会书写,或者没有时间书写,于是请他人代为书写,供养这部经典。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坊,供养众僧:不需要再造塔寺,塔寺就已经现成了;不需要再造僧坊,或者供养众僧。
H3 加兼行六度
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其德最胜,无量无边。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量无边;是人功德,亦复如是无量无边,疾至一切种智。
况复有人,能持是经:何况又有人,不但能受持这部《妙法莲华经》,永远都不忘的,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而且又能做种种的布施,又能持戒、忍辱、精进,又能一心参禅打坐,修禅定的功夫;一心,就是“禅那”,能得到智慧。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行六度的法门。
这一段经文是庄严自性三宝──庄严自性的佛,庄严自性的法,庄严自性的僧。所以你看《法华经》、念诵《法华经》、书写《法华经》,这都是庄严自性的三宝;你自性的三宝庄严圆满了,常住的三宝也就现前。
其德最胜,无量无边:在前边说若人能受持《法华经》,这个功德是无量的,所以才说他这种功德是最殊胜的功德。怎么是殊胜的功德?就不是一般功德所能比的,这种功德是很大的。大到什么程度呢?没有数量那么多、没有边涯那么多。好像什么呢?
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量无边:譬如太虚空似的,你找不着它的边在什么地方,你也不知虚空究竟有多大。现在一般人虽然有太空的研究,但是也不知道虚空究竟有多大。东、西、南、北,这是四方。四维、上、下,这又六方。四维,就是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这四方、四维、上、下合起来,就是十方;这十方是无量无边。
是人功德,亦复如是无量无边,疾至一切种智:诵持、读诵、书写、讲说《法华经》,这个人的功德,也就像虚空十方无有限量的样子,很快他就达到佛的智慧、佛的果位。智,有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就是佛的智慧、佛的果位。
H4 加正行六度
若人读诵受持是经,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复能起塔及造僧坊,供养赞叹声闻众僧,亦以百千万亿赞叹之法,赞叹菩萨功德,又为他人种种因缘,随义解说此法华经;复能清净持戒,与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无瞋,志念坚固,常贵坐禅,得诸深定,精进勇猛,摄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问难。
若人读诵受持是经,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假使有人,能读诵此经、受持此经;对着本子叫“读”,离开经的本子叫“诵”。不论你对着本子读,还是离开本来诵,或者你受之于心、行之于身;你自己明白了,那还不算,你能照这部《法华经》的道理来实行,还能为他人讲说这部经典;或者自己书写这《法华经》,或者教人来书写《法华经》。复能起塔及造僧坊,供养赞叹声闻众僧:又能造塔、造庙、造寺院,或者造僧人所住的地方;又能供养这三宝,又能赞叹佛,赞叹法,赞叹声闻众僧。
亦以百千万亿赞叹之法,赞叹菩萨功德:不是用一种方法来赞叹三宝,而是用百千万亿种赞叹的方法,来赞叹菩萨的功德。又为他人种种因缘,随义解说此法华经:又为他人种种的因缘,随着经的义理来解说这部《妙法莲华经》。
讲到这个地方,想起一个公案。从前有一个人,他做很大的官,也护持三宝,给三宝作护法,他也学《法华经》这部经典;可是《法华经》有七卷二十八品,在前边这三卷半,他很快就都记住了,后边那三卷半,他怎么样读也记不住、也背不出来。自己觉得很奇怪,怎么前边这一半就能记得很清楚,后边怎么就这么难记呢?念了也不会。
在当时有一位善知识,他有宿命通,人前生是做什么事情来的,他一看就知道。这位大官于是到庙上请问这一位善知识,很好奇的,就问:“人人都有种种的因缘,我对于这部《法华经》非常欢喜,相信这经的道理;可是只前半部我记得很清楚,后半部却没有法子背得出来,这是一种什么因缘呢?一部经,怎么只对前半部很熟似的,后半部就不知道了、读不出来了?”
这位善知识为他入定一观察,就对他讲:“你这个因缘是很特别的!你前生是人家送到庙上放生的一头牛。在农历六月六日那一天,庙上都要把经典搬到外面去晒一晒,不令经书发霉,或被虫子吃掉;用太阳来把经书晒乾,虫子就不咬了。在晒经的时候,这放生的牛就走到晒《法华经》的地方,用鼻子闻这《法华经》上半部,而下半部因为没有在那个地方,就没有闻到。你因为只闻了上半部《法华经》,所以你对于上半部《法华经》就很有缘的,记得很清楚;下半部因为你没有闻着,所以你就记得不清楚。”
这个做大官的,在一开始听见这种的因缘,就很不高兴,说:“你怎么说我是一头牛?你有什么证据?”善知识对他说:“你要证据吗?在我庙后边有一个坟,那头牛死后,就埋到那个地方。当时的方丈和尚也是得到宿命通的,他一看这头牛将来会生到什么地方,姓什么、叫什么,他详详细细地写在白布上,和这牛就埋在一起。你若不相信,可以把那个坟打开!”
把牛的坟打开了,那里边果然有块白布,是以前方丈和尚写的说明,那个名字,就是现在这个做官的名字。善知识对他说:“为什么你做官呢?也就因为你前生帮庙上种过田、耕过地,所以你今生就做官了!”
由这一件事情来推察,在庙上做工的人,来生都会做大官的;为什么?就一头牛为庙上做一点功德,今生都做了大官,何况我们人!所以我们人要护持道场,来给道场做一点功德,这是很要紧的一种因缘。
复能清净持戒:又能清净其心、清净其身。清净其心,是怎么样?心里没有烦恼,没有瞋恨,没有这一种染污法在心里头。染污杂念不要有,这是清净其心。那么清净其身呢?你身就不要做那一种不合法的事情、不干净的事情;所做的事情,都要特别的守规矩。守规矩,就是干净;不守规矩,就是不干净,所以要清净持这个戒律。
与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无瞋:与柔和的人,修忍辱行,共同住到忍辱上;柔和,是“忍辱衣”,就是忍辱。修忍辱行,又没有一种瞋恨心,志念坚固:志念特别坚固,就是不随随便便就退心了。好像我们学佛法,学几天就退心了,那就是志念不坚固。
你志念若坚固,常贵坐禅,得诸深定:最欢喜坐禅,认为坐禅是最宝贵了。所以你们在打禅七的时候,每一分钟、一秒钟都不要空放过去。你应该要知道,就在这一分钟、一秒钟,就是你开悟的那一分钟、那一秒钟。你若随随便便就把它放过去了,那就不能开悟,因为你不宝贵它,拿时间不当一回事。所以常贵坐禅,就能得到深三昧──不是浅三昧;就是能入深妙的定境。
精进勇猛:人修行,必须要精进,又必须要勇猛。你若只是心里想精进,身却不精进,这就不勇猛;你想要精进,必须要有一个勇猛的心,不怕苦,不怕难,怎么样也要精进。
在这禅七的期间,有几个人发愿不讲话,这是个最好的办法。因为你一讲话,妄想就会多。不讲话,妄想就会少了吗?不讲话,妄想也不会少,但是你可以保持住你的“本钱”。什么是本钱?譬如你作生意,要有本钱──就是基金;你不讲话,气就不会散。所谓“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你这口一张开,气就跑出去了;你舌头一动弹,一讲话,不是讲是,就是讲非。你用功,应该不讲是非;你这一讲话,不是讲这个、就是讲那个。总而言之,你讲出来一句话,就有个是,有个非;你在没讲话的时候,没有是,没有非。
有人就说:“法师!你尽讲经,不也是讲是讲非吗?”不错!我讲是讲非,但是这个“是非”,是教你知道“是”、知道“非”。因为你讲是讲非,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只知道讲,不知道哪个是“是”、哪个是“非”。讲经,不是讲是讲非,这是佛说的法。法也无“是”、也无“非”,所以你不要以为“讲经”是讲是非,那是你观念错误!讲经说法,是说方法,要你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如果我不说这个方法,你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用功修行;所以讲经是可以的,你若会讲,你也可以来讲的。所以在这禅七期间,有人发心不讲话,这我是最欢喜的,这就是精进勇猛!
摄诸善法:你能勇猛精进,这样才能收摄一切善法。为什么?你的念虑要收摄;收摄善法,就是不打妄想。你不打妄想,这就是收摄善法;你若尽打妄想,那就是变成恶法。你能得到深禅定了,又能勇猛精进、摄诸善法,这个善法,就是一个好心,也就是你善心所,你那个善念。你心好就是善法,你心不好就是恶法。
利根智慧,善答问难:利根,就是聪明。聪明人利根,也有智慧,谁有问题不明白,来向你请问,你都答得很好;你一答,就令他生了欢喜心,因为解决他的疑问了。
阿逸多!若我灭后,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复有如是诸善功德,当知是人,已趣道场,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坐道树下。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处,此中便应起塔,一切天人皆应供养,如佛之塔。
阿逸多!若我灭后:释迦牟尼佛又叫了一声无能胜!假使在我入涅槃之后,诸善男子、善女人:所有的善男子和善女人;不论有多少,都算在一起了。这“诸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多数量,又可以说是一个也没有;为什么?有个“诸”。诸,就是很多;一个也没有,就是很少;也不多,也不少。所以我讲“诸善男子、善女人”,可以说是“没有”;怎么可以说是没有?这假设之词嘛!这假设之词,根本就没有,是不是啊?那么又可以说是“有”了;怎么又可以说是“有”呢?现在你们听经,有这么多人,这都是“诸善男子、善女人”啊!所以又可以说是“有”了。在讲《法华经》那时候,是假设之词;现在就是一个真实不虚的话,是真语、如语、实语、不妄语了。你现在明白了吗?
受持读诵是经典者,复有如是诸善功德:能受持于心、行之于身,能读诵《妙法莲华经》这一部经典的这个人,又能有像前边我所说这么多的功德。当知是人,已趣道场,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坐道树下:你应该要知道这个人,他已经到菩提道场,就是菩提树下那个道场。他已经接近无上正等正觉了。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佛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翻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坐在菩提道场,转法轮,教化众生。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阿逸多!这样受持《妙法莲华经》的善男子和善女人;这“善男子、善女人”,就是你们现在这一些个听经的人,你不要认为是旁人。若坐、若立、若行处,此中便应起塔:或者你们坐着听经,或者你们立着听经,或者经行处。你在经行修行,就是我们现在打坐、跑香,这就是经行处。在这个地方──你所立的地方、你所坐的地方、你所经行的地方,都应该建立起宝塔。所以我们这儿,应该造个宝塔!一切天人皆应供养,如佛之塔:天上的人和人间的人,都应该供养这个塔,好像佛塔一样的恭敬。
G2 重颂(分四)
H1 颂第二品 H2 颂第三品 H3 颂第四品 H4 颂第五品
今H1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我灭度后 能奉持此经 斯人福无量 如上之所说
是则为具足 一切诸供养 以舍利起塔 七宝而庄严
表刹甚高广 渐小至梵天 宝铃千万亿 风动出妙音
又于无量劫 而供养此塔 华香诸璎珞 天衣众伎乐
燃香油苏灯 周匝常照明 恶世法末时 能持是经者
则为已如上 具足诸供养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愿意将前边长行的义理,再说一说这个意思,所以说出了一些个偈颂。
若我灭度后,能奉持此经,斯人福无量,如上之所说:这是指释迦牟尼佛把所应该教化的众生都教化完了,就入涅槃了;佛灭度之后,假使有人能以顶戴奉持这部《妙法莲华经》,这个人所得的福德无量无边,好像以上所说那种的福报似的。
是则为具足,一切诸供养:你能受持这部《法华经》,这种福德就是具足的,你也就具足一切的供养。以舍利起塔,七宝而庄严:也就如同你用舍利来造宝塔一样的功德;这宝塔是用七宝来建造及庄严。
表刹甚高广,渐小至梵天:这个塔和这个道场、宝刹,又高又广;高是竖穷三际,广是横遍十方。你造这个塔,次第向高了去造,所以向上渐渐就小了,到这梵天去。这也就是表示修行,由粗行而修微细的行。
什么叫“粗行”?譬如布施,首先单单修布施。布施里边,又有很多微细微细的这种布施;你先只知道修布施,以后又知道那个微细微细的布施法。你先持戒,说受持三皈、五戒──杀、盗、淫、妄、酒;在这杀、盗、淫、妄、酒里边,还分出来有微细微细的戒相,所以这也是渐小。由容易看见的、容易听见的、容易明白的这种法,乃至于修到你看不见、听不见、也不容易明白的这种不可思议的法,这叫渐小至梵天。
宝铃千万亿,风动出妙音:有千万亿的宝铃在虚空中这么悬挂着,风一吹,它就发出微妙的法音。
又于无量劫,而供养此塔,华香诸璎珞,天衣众伎乐:又在无量劫以前,而供养这宝塔,有种种的华、种种的香、种种的璎珞,又有种种天衣、种种天上的伎乐。燃香油苏灯,周匝常照明:点起香油灯和酥油灯,这种灯光,常常地照明法界。周匝,就照得很周遍的,什么地方都可以照到。
恶世法末时,能持是经者:在将来五浊恶世的末法时期,若有能受持这一部《妙法莲华经》的人,则为已如上,具足诸供养:他就具足上边所说的一切的供养,可以得到一切供养的这种功德。
H2 颂第三品
若能持此经 则如佛现在 以牛头栴檀 起僧坊供养
堂有三十二 高八多罗树 上馔妙衣服 床卧皆具足
百千众住处 园林诸浴池 经行及禅窟 种种皆严好
若能持此经,则如佛现在:假使你能受持、读诵这部《妙法莲华经》,这就好像佛常住在世是一样的。以牛头栴檀,起僧坊供养:牛头栴檀是香之中最贵重的。点这牛头栴檀,四十里地以内,都闻到这种香。用这牛头栴檀香木起造道场来供养。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罗树:所起造的殿堂有三十二栋之多,这也就表示三十二相;堂高有八多罗树,这是表示八十种好。
上馔妙衣服,床卧皆具足:供养最好的饮食,馔是饮食;最微妙的这种衣服。床是卧具,是被子、毯子、sleeping bag(睡袋)之类的。就是供养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一切都具足。百千众住处,园林、诸浴池、经行及禅窟,种种皆严好:百千比丘众在这里边住,又有花园子,又有树林,又有沐浴的池堂,又有经行的地方,又有坐禅的地方。这种种的,都是非常庄严、非常妙好的。
H3 颂第四品
若有信解心 受持读诵书 若复教人书 及供养经卷
散华香末香 以须曼薝卜 阿提目多伽 薰油常然之
如是供养者 得无量功德 如虚空无边 其福亦如是
若有信解心,受持读诵书,若复教人书,及供养经卷:若有人对《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能有信解的这种心,或者自己受持、读诵、书写,或者又教人受持、读诵、书写,以及供养这部经典。
散华香、末香:散一些花香、末香。以须曼、薝卜、阿提目多伽:有没有人知道“须曼、薝卜”是什么?须曼那,就是称意华。怎么叫称意呢?也就是适意的意思。称意,就是称心满意,这花非常之好,很细,又很香。薝卜,就是金色华,这种花也是很香的,有一股香气。阿提目多伽,这是一种胡麻。这个胡麻的籽是红色的,叶是青的,可以造油。所以用称意华、金色华、胡麻籽来造油,薰油常然之:“薰”也是一种花,这种花也可以制作出油;在《法华经》所在之处,用这种油点灯。
如是供养者,得无量功德,如虚空无边,其福亦如是:像这种种地供养,能以得到无量无边那么多的功德,好像虚空那么样的无量无边的。他得到的福德,也像虚空这么大,也是没有边际。
H4 颂第五品
况复持此经 兼布施持戒 忍辱乐禅定 不瞋不恶口
恭敬于塔庙 谦下诸比丘 远离自高心 常思惟智慧
有问难不瞋 随顺为解说 若能行是行 功德不可量
若见此法师 成就如是德 应以天华散 天衣覆其身
头面接足礼 生心如佛想 又应作是念 不久诣道场
得无漏无为 广利诸人天 其所住止处 经行若坐卧
乃至说一偈 是中应起塔 庄严令妙好 种种以供养
佛子住此地 则是佛受用 常在于其中 经行及坐卧
况复持此经,兼布施、持戒、忍辱、乐禅定,不瞋、不恶口:况且这个人又能受持《妙法莲华经》,又能兼行布施、持戒、修忍辱,又欢喜坐禅修定,对于一切众生,不生瞋恨心、没有恶口。
恭敬于塔庙,谦下诸比丘,远离自高心,常思惟智慧:见到塔和庙都恭敬,对于一切的比丘也都很谦恭,没有增上慢的心,远离贡高我慢的心──就“自大”的那个心。常常所思惟的,就要思惟智慧,不要思惟愚痴。
有问难不瞋,随顺为解说:有谁来给你种种不容易答覆的问题,而你能不生瞋恨心。随顺这种种因缘、种种的众生,来给他解说这些个困难的问题。若能行是行,功德不可量:假使你能修行这种的行门,所得到这功德就是很大了,大到无法计量。
若见此法师,成就如是德,应以天华散,天衣覆其身:假使你见到又能讲经、又能说法、又能修六度万行的这种法师。他所成就的,有不可量的那么多功德;天人就应该散天华来供养,以天衣遮覆这位法师的身上。头面接足礼,生心如佛想:五体投地,这叫“头面接足礼”;头面叩到地上,两手来接佛的足。对于这位法师,你应该要五体投地的顶礼,生出一种好像见着佛那种的思惟。又应作是念,不久诣道场:你又应该作这种的观念:这位法师不久将来就应该坐道场了。诣道场,就是到这菩提道场。
得无漏无为,广利诸人天:这位法师已得到无漏的三昧、无为的妙法,他能广度一切人间的人和天上的人。其所住止处,经行若坐卧,乃至说一偈:在这位法师所住止的地方,或者他经行的地方、坐卧的地方,乃至在他说一个偈颂的地方,是中应起塔,庄严令妙好:在这些地方,都应该给他造个宝塔;用种种的七宝庄严,令宝塔有这种非常美妙、非常不可思议的妙好。种种以供养:用种种的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来供养这位法师。
佛子住此地,则是佛受用:这是法王之子住在这个地方,就同佛是一样受用──这种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常在于其中,经行及坐卧:时常在这道场里边,也经行,也坐卧,不离开这个道场。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