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原文网

《觉悟之路》第五章 请佛说法

发布时间:2023-01-23 20:25:12作者:金刚经原文网

吸饮法甘露,寂心于安乐;

智者常喜悦,圣者广说法。

\

——《法句经》

以法为师

佛陀觉悟不久,住在泥连禅河边的榕树下,沉浸于寂默禅思,突然生起此念:“不与可敬可爱之人同住是为大菩。如果我亲近一苦行僧或梵志,尊敬礼拜他,那又将如何?”(1)

然后,他又想:

“我是否应亲近任何一个苦行僧或梵志,恭敬礼拜他,以使达到戒德的完善?但是,于此天人、魔众,梵天世界中,以及一切行者、婆罗门、人天等,我不见戒德超越于我,值得与我共住,恭敬礼拜者。”

“我是否应亲近任何一个苦行僧或梵志,恭敬礼拜他,以使我达到定德的完善?但是,我不见任何苦行僧或婆罗门在禅定方面超越于我,值得我与之共住,恭敬礼拜。”

“我是否应亲近其他苦行僧或婆罗门,恭敬礼拜他,以达到智慧的圆满?但是,于此世界中,我不见智慧超越于我,可以结交,或可恭敬、礼拜的苦行僧和婆罗门。”

“我是否应亲近其他苦行僧或婆罗门,恭敬礼拜他,以达到究竟解脱?但是,于此世界中,我不见在解脱上超越于我,可以结交,或可恭敬、尊重的苦行僧或婆罗门。”

然后,我又想:“如果我以恭敬自己所觉悟之法为住,那又将如何?”

就在此时,大梵天王意会到佛陀的思想,马上离开了梵天界。如同一名大力士伸展共弯曲的手臂,或弯曲其伸展的手臂,一下子来到佛前,用衣袍裹好肩膀,右膝点地,双手合十,礼拜佛陀,说道:

“确是如此,世尊,过去诸佛、世尊、应供者、无上觉等皆以恭敬礼拜法为住。”

“伏请世尊,应供者、无上觉者亦以恭敬、礼拜此正法而住。”

然后,大梵天王继续说道:

“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觉者,或已生,或未生,或正生,祛除众苦,都以恭敬礼拜圣法为住。这是成佛之本。”

“一切希求自己的福益,期获大成者,皆应恭敬圣法,牢记诸佛之教。”

大梵天王说完,恭恭敬敬地礼拜了佛陀,绕佛周身,来到右边,即刻隐身而去。

僧团同样具有如此的功德,所以梵天亦如此地恭敬僧伽。(2)

请佛说法

佛陀从罗伽婆陀南树,来到镕树下,深入寂静禅定之中,如是思惟:

“我所悟之法实是博大精深,寂然高尚。超越逻辑。不易领悟、理解,唯圣人知。众生贪著物欲,实难理会此与缘起相关之法。有为法之灭--涅槃。情欲的断绝,贪爱的消灭,无著寂灭等都是甚深难解之法。我若对众生教说此法,他们将无法理解,这对我来说将是一件疲倦、劳累之事。”

于此,下面这些不可思议,闻所未闻之偈跃入他的慧心:

“甚深不易法,无须宣于众,贪嗔束缚人,实难了此法。贪婪愚昧者,不见此正法,此法逆世法,深奥妙难识。”

佛陀如是省思,无意宣讲佛法。

大梵天王又明白了佛陀的想法,担心世界因不闻佛法而随之消亡,立即来到佛前,请佛说法。

“世尊,唯愿世尊宣说正法!唯愿一切成就者宣说正法。有些众生眼里只有一点点尘染,如果听闻不到正法,他们将会堕落。有人会理解佛法。”

他又进一步说道:

“在遥远的过去,邪恶者的不净之法曾在摩揭陀生起。开启不死之门,但愿有缘人能听到清净者解悟的正法。惟愿智者,一切见者升座法殿,如登山顶,观望一切众生。淮愿无忧者观见沉沦痛苦,被生死吞没的有情众生。”

“恳请!大雄大力者,沉沦之旅的主人,无债者教化世间。唯愿世尊广开法廷。大有理解佛法之人存在。”

世尊见如此请,说道:

“大梵天王,我有如下意念:我所悟之法.实是博大精深,寂然高尚,超越逻辑。不易领悟、理解,唯圣人知。众生贪著物欲,实难理会此与缘起相关之法,有为法之灭一涅槃。情欲的断绝,贪爱的消灭,无著寂灭等都是难以理解之法。如此想已,我心向无为,无意启教正法。”

大梵天王二请佛陀,世尊亦如是回答。

当大梵天王第三次恳请佛陀时,世尊出于对世间的悲悯,以佛眼观世间,见一些众生眼里,或有染,或无染,或钝或利,或具善性或具恶性,或易教或难教,或有众生害怕邪恶和后世。

“犹如长满蓝莲、白莲和红莲的池塘,有些莲花生在水中,长在水中,淹没在水中,但在水下茁壮生长;有些莲花生在水中,长在水中,浮在水面上;有些莲花生在水中,长在水中,伸出水面,而不被水染污。”

同样地,当世尊以佛眼观世间时,他看到有些众生眼里只有少许的不净,有的却染污深厚,有的智慧敏锐,有的愚钝,有的善良,有的邪恶,有的易教,有的难教,另外一些众生志石不安地看着邪恶和来生的轮回,随即以惕答梵天:

开启不死门,听闻与信者。意念疲倦故,不授善妙法。

大梵天王欢喜跃,心想,他已成功地请佛说法,恭恭敬敬地礼佛后,绕到佛陀的右边,随即隐身而去。(3)

最初两位信奉者

永远值得纪念的第一个49天的斋戒期过去了。佛陀坐在罗伽婆陀南树下,两位从优诃罗来的商人,正好路过此地。当时,与他们前生有血缘关系的一位天人(4)过来对他们说:

“善良之人,世尊则证菩提,正坐在罗伽婆陀南树下。快去以蜂蜜和面粉(5)供养他,这将给你们带来长久的利益和幸福。”

两位商人欣闻此千载难逢的机缘,欣喜若狂,即刻来到佛前,恭敬礼佛后,请佛接受他们微薄的供养,以使他们获得利益和幸福。

世尊如此想:

“如来不以手受饭食。我将如何接受此面粉和蜂蜜呢?”

四大天王(6)当即意会世尊心意,从四个方向同时拿来四只石钵,奉献给佛陀(7),说道:“世界之主,愿世尊以此钵接受面粉和蜂蜜。”

佛陀仁慈地收下此应时的礼品,以此钵接受了商人简单供养,食用人期斋戒后的第一次饭食。

佛陀饭食已毕,两位商人拜倒在佛陀眼前,说道:

“世尊,我们希望永远皈依佛法。唯愿世尊待我等如弟子,我等将尽形寿皈依。”(8)

他们是佛陀的最初在家弟子(9),信奉佛教,皈依佛法,称颂二皈依偈。

接受讲法邀请,佛陀开始了伟大的传教使命。当时,他首先想到的是:“我应向何人传授此法?谁能迅速理解此法?阿罗罗迦罗摩仙人(10)知识丰富,聪明,富有智慧,博学多闻,无多尘染,如果首先向他传授佛法,那将会怎样?他将马上理解佛法。”

然而,一天人出现在佛前,说:“尊者,阿罗罗迦罗摩仙人已于一个星期前去世。”

佛陀以天眼视之,亦复如此。

佛陀然后又想到优陀伽罗摩子(11)。突然,一天人来说,他已于前一晚去世。佛陀又以天眼视之,果真如此。

最后,佛陀想到五个精进修习的苦行僧。在他发奋求证觉悟期间,他们曾照顾过他。他即以天眼了知他们正住在离波罗那斯不远的鹿养苑。因此,佛陀在优楼婆罗尽兴住了一段时间后,即往波那罗斯城。

佛陀从他成道的菩提树一路前往伽耶。这时,一位名叫优婆诃的云游外道看见了他,即走了过来,说道:“同修道友,你的五官光彩照人,肤色纯洁。你是跟谁出的家?谁是你的老师?你信奉哪一种法?”

佛陀回答道:

“战胜一切,觉悟一切,不著一切,去舍一切,致心一处,禅思贪灭,自觉一切,何人为师?我自无师(12),亦无等者,于此世间,乃至天人,无有诤者,实乃罗汉,为无上师,独证圆觉,清凉安隐。赴向柯尸,转动*轮。于此茫茫世界,擂起不死之鼓。”

“同修道友,你认为你是阿罗汉?究意得道者?”优婆诃问道。

“我就是这样的灭尽烦恼者,战胜了一切恶境。因此,优婆诃,我叫征服者。”佛陀答道。

“也许如此,同修者。”优婆诃唐突地说道,一边点头,一边拐到路旁的一条小路,走远了。

没有因第一次的冷落而不安,佛陀从一个地方游化到另一个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波罗到斯的鹿养苑。

初见五比丘

五位苦行僧老远看见佛陀朝他们走了过来,商量决定不要向他行应行之礼。他们以为,他在精进求证佛法时,放弃了被证明是徒劳无益的苦行。他们因此而对他产生了误解。他们说:

“同修们,苦行僧乔达摩来了,他真奢侈,放弃了苦修,过起富裕的生活。我们不应和他打招呼,也不应伺候他,用不着接过他的衣钵。不过,座位还是要为他准备的,如果他想坐,就让他坐好了。”

“佛陀越走越近,他令人敬畏的禀性气质,迫使他们以礼相待。其中一个走上前去,接过佛陀手中的衣和钵,一个人备好座位,另外一个端来一盆水,替他洗了脚。尽管如此,他们还是直呼其名,喊他为同修者(avuso)。这种称呼通用于晚辈或同辈之间。”

为此,佛陀对他们说:

“众比丘,不要直呼如来姓名或称他为同修者。诸比丘,世尊即如来,圆满觉者。谛听,众比丘,我已获不死之道(amata),我将指导教授不死之法。你们若能如法修习,不久将会自证如实智,当下获得机行的至高圆满,并能以此为住。为此,善男子正确舍离家庭而出家。”

五苦行僧答道:

“乔达摩朋友,你谨慎行为,严持戒律,修习苦行,尚不能得圣者的任何知见。那么,当你生活奢侈,放弃精进的苦行,重新过着富裕的生活,你又怎能获得圣者之见?”

佛陀解释道:

“诸比丘,如来非以奢侈为生,也未放逸,更没有转向富裕的生活。世尊即如来,圆满觉者。谛听,诸比丘,我已证不死之法,我将指导、传授圣法。如果你们以我所指导,如法修习行事,不久将通过内在的如实智,现前得梵行的至上圆满,并能以此为住。为此,善男子正确地离世俗而出家。”

偏见深重的苦行僧们第二次以同样的方式表达了他们的失望。佛陀又一次想使他们信服他已经觉悟。

当顽固不化的苦行僧们第三次表明了他们的观点,拒绝相信时,佛陀这样问道:

“诸比丘,你们可知道,我以前什么时候曾对你们这样说过?”

“确实没有,尊者。”

佛陀第三次重复说,他已觉悟,并说如果他们依照他的指导如法行事,他们也会认识真理。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坦率交谈,流淌于佛陀的圣心。虽然他们观点固执,但是,这些富有根机的苦行僧当下完全信服了佛陀的伟大成就,相信他堪为他们的道德之师。

他们相信了他的言说,默默地坐在那里,聆听他高尚的教导。

这样,当三个人出去乞食时,佛陀就指导两个人,六个人共同食用此三人乞讨回来的饭食,以此维持生活;当两个苦行僧出去乞食时,佛陀就指导三个,六人又一齐食用由两人要回来的食物,以此为生。

五位苦行僧受到佛陀的如此教诲和指导,从自身的生老病死忧伤苦恼之中,认识到生命的真谛,追求无生老病死,无忧悲苦恼贪欲的至高乐一涅槃,从而证得免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贪欲的绝对安隐。永不退转的解脱知见在他们心中升起,此生乃是最后生,更无他生。

阐诠四圣谛法的《转*轮经》(13)是佛陀所讲第一经。年纪最大的?陈如听罢此经,即证斯陀含果(14),在受到进一步指导后,其余四位也获证入流果。当大家听了阐述无我思想的《无我经》(15)后,五位都成就了圣人的最终理想——阿罗汉。

最初五弟子

五位知识渊博的出家弟子就这样证得了阿罗汉果,成为佛陀的第一批弟子。他们分别是婆罗门种姓的?陈如、跋堤、跋波、摩诃男和阿示说。

?陈如就是净饭王曾召集来为太子命名的八婆罗门中最为年轻、最聪明者。其他四位是那些年大婆罗门的儿子。当佛陀努力求证佛道时,此五位循入森林,修习苦行,等待菩萨的到来。当他放弃了无益的自我折磨和严厉的苦行,谨慎地调养身体,以期重新获得失去的精力时,这五位讨他喜爱的苦行者,对他修行方法的改变大为失望,离他而去,来到鹿养苑。在他们离去不久,菩萨就成就了佛果。

?陈如尊者成为第一个阿罗汉,在僧众中资格最老。五比丘中的阿示说劝化了大德舍利弗,佛陀大弟子之一。

[注]

(1)《增支部》。第二品,第20页;英译《增支部》。第二品,第20页。

(2)此经是在伽团成立很长时后,由佛陀在舍卫城的祗陀园所讲。他要求跋闍跋提乔达弥把为他特别准备的袈裟供养僧团,以示对僧团的尊敬。

(3)《中部》。第一品,第二十六经,《罗摩经》。

(4)提婆陀是肉眼看不见的天人或地神。此一特别女性天人在前一生中与此商人世间亲属。有趣的是,佛陀的一生经常与非人类因素联系在一起。

(5)Sattu是一种烧烤的面粉,Madhu为蜜。这是古代印度长途旅行者的饭食。

(6)Catummaharajika-护法四天王。

(7)经文注疏说,佛陀把此四个钵合为一。

(8)皈依佛(Buddham saranam gacchami),皈依法(Dhammam saranam gac-chami),为二皈依。因为当时僧团还没有建立,他们没有礼颂皈依僧(Sangham saranam gacchami)。一个人在理智上颂念此三皈依而成为佛教徒。

(9)《本生故事》注疏说,当这两位最初皈依者请求佛陀给予礼拜之物时,佛陀把一些头发赐给了他们。

有人认为,这些舍利被供养在仰光的斯维达纲塔中,这是缅甸佛教徒的骄傲和光荣。从远处看,此巨大的钟式塔好象一座金山。

(10)第一位教授菩萨无所有处禅法的宗教老师。

(11)第一位教授菩萨世间最高修证,即非想非非想处禅法的宗教老师。

(12)佛陀口诵此言,是因为他没有依靠他人觉悟。他在觉悟之前跟人学习过,但是没有人教授他觉悟之法。因此,说佛教是印度的自然产物是不正确的。

(13)《中部》。第一品,第二十六经,《罗摩经》,第171页。

(14)见第六章。

(15)意为入流。

(16)见第六章。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