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原文网

皈依后从「五乘佛法」认识释迦牟尼佛所说法的「整体面」

发布时间:2023-01-15 12:58:50作者:金刚经原文网

  皈依后从「五乘佛法」认识释迦牟尼佛所说法的「整体面」:

  就是

  1、人道的修行方法。

  2、天道的修行方法。

  3、声闻行者了脱生死的修行方法。

  4、缘觉行者了脱生死的修行方法

  5、菩萨行者的修行方法。

  1、佛为众生说了些什么法?

  答:综合大、小乘经典所载,佛在世时,随有情众生各各根器差别,而宣说了五乘佛法,当知「乘」就是道路、船、车的譬喻,亦即是运载之意。「五乘」就是指五种由浅入深逐步运载学佛之人踏上成佛之道的修行之法。换句话说,成佛之法,就是由修持五种由浅入深的修行方法而成就。五乘,即是:

  (1)人乘-投生人道的方法,以三皈五戒为基础。

  (2)天乘-转生为三界天人的方法,以十善业及四禅八定为根本。

  (3)声闻乘-超脱三界天(即六道轮回),了脱生死的方法,以(苦、集、灭、道)四圣谛为入门。

  (4)缘觉乘-成为缘觉圣者(辟支佛)的方法,以觉悟十二因缘法为基础。什么是十二因缘法?(后续自明)

  (5)菩萨乘-修成菩萨的方法,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佛道智慧)六度波罗蜜为基础。

  2、略说「五乘佛法」的修行内容

  (1)什么是「人乘」的修行内容?

  甲、不杀生戒的学习意义

  要认识「人乘」的修行方法,就要先了解三皈五戒的意义。三皈依,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宝。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的深入学习意义,请阅读本网刊登的「佛教『学戒的意义』」之单元,本单元也会陆续说明「五戒」的学习意义。而学习守持「五戒」的修行内容,就是使你来世获得「人身」的唯一方法,一个佛教徒虽然已经皈依佛教,领有皈依证,但是如果不守持五戒,等于没有皈依。因为皈依等同持戒,皈依佛、法、僧三宝的意义,就是代表你从今天开始愿意去恶为善、洗头换面,发心皈依佛、法、僧三宝的德行,学习佛、法、僧三宝的德行,而学习佛、法、僧三宝德行的第一步,就是实践学习守持「五戒」的修行意义,如果不能立刻「五戒」完成守持,可以发心一条一条慢慢去守持,虽然发心一条一条慢慢去守持,但是首先要明白「五戒」的修行内容,这样你在日常生活中对行为的准则,就会有一个依循的方向,可以慢慢调整你的行为举止合于正道,合于佛教所说「因缘果报」的正道,才能在来世保住人身继续学佛。

  而守持「五戒」首重「不杀生戒」,不杀生的范围,包括「人类、动物……能够见闻到的一切有意识的生物都不能随意杀害,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杀生,无论该杀、不该杀,无论为了生计而杀,为了环境而杀……,只要是杀生,未来一定会有杀业果报。这里只谈「杀业果报」,暂时不论该杀、不该杀?毕竟投生在这个大染缸的裟婆世界里,杀生是避免不了的,学习不杀生戒的目的,是尽量避免杀生,而不能完全做到不杀生,如登革热流行时,蚊子叮咬你,你打不打它?这是生存在这个大自然环境里不可避免的杀业,也是人类与恶道众生的「共业」聚合而使然,但是只要是杀业,未来世中一定会有果报,只是报应早与迟的问题!这也是人类与恶道众生宿世与今世再缠结的恶业未来不可避免的必将呈报「冤冤相报」无有尽期的「恶性循环果报」的遗憾!所以现在学习「不杀生戒」,是希望将杀生的行为降到最低点,那么于你临终之时,就比较容易承接到「善道的业轨,业缘」,,于未来世中比较有机会再皈依佛教、再学佛,而且于未来世中学佛时,就会减少许多「宿世所造下的杀业眷属冤冤相报的情形出现」,而障碍自己往佛道前进,甚至减低经常在冤冤相报中失去人身的危机……!?

  有关初学之人对「不杀生戒」的详细学习内容,本单元也会陆续说明。

  乙、不邪淫的学习意义

  再略说什么是不邪淫?只要是「合法夫妻」以外的「男女淫欲行为」,都称之为「邪淫」。那么现在的许多男女都没有正式结婚,只是同居在一起,算不算是「邪淫」?严格说起来,当然算「邪淫」!又如在古代的帝王皆是「一夫多妻制」,算不算是「邪淫」?又现代有国家默许「一夫多妻制」,算不算是「合法夫妻」?如果是「合法夫妻」,算不算是「邪淫」?又现在于世界各国极少数的家庭也出现「一夫多妻制」,算不算是「邪淫」?当知这个问题非常复杂,牵涉到伦理的一面、社会认不认同的问题?第三者的破坏家庭合协的问题、现世因缘果报多方面纠缠不清而产生的对感情、对财产、对人事、对房地产、对家庭纠纷、对遗产……等争夺、斗争、敌对、报复、瞋斗、诉讼、明争暗斗、甚至夺财害命、恩将仇报等大问题与延续到未来世中多方面的因缘果报纠缠不清、冤冤相报、无法化解、无有了期的严重果报问题……!?所以佛经上称之为「邪淫」!意思是说,这种不是正式合法夫妻「一夫一妻制」以外的「多夫」或「多妻」的行为,会产生因「男女之间」「互相占有」而形成的不可收拾的感情纠纷、破坏、结怨、敌对、报仇、杀害问题、伤害孩子的教育、成长问题而带给社会价值观负面影响的大问题、乃至增加堕胎的问题…!因为会带来不好的现世因果,命终之时堕落鬼道或者畜生道,甚至地狱道,乃至来世必定产生无有尽期的邪恶的因缘果报的纠葛不清、互相结怨、敌对、报仇、杀害的严重问题,所以统称之为「邪淫」!如此说来,不论未来世界各国对「夫妻制」的认同内容为何,只要是「一夫一妻制」以外的牵涉到现世因缘果报多方面纠缠不清而产生的对感情、对财产、对人事、对房地产、对家庭纠纷、对遗产……等争夺、斗争、敌对、妒害、报复、瞋斗、诉讼、明争暗斗、甚至夺财害命、恩将仇报、暗杀致死等问题与延续到未来世中多方面的因缘果报纠缠不清、冤冤相报、无法化解、无有了期的严重果报问题……!都称之为「邪淫」!

  丙、不偷盗的学习意义

  凡是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私自拿取他人的物品,离开本位,任自己享用,这就是最初以人为本的私心偷盗行为。我们可以看到,经常在日常生活中彼此认识的没有经过他人的同意小小的偷窃行为,导致俩人失和、争吵,友情变质,颜面扫地……,甚至从小小的偷窃行为,养成惯窃,常常偷窃他人财物,导致他人生计造成困难,制造社会问题……!再则强夺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当然更是严重,不仅令他人因失去财物,忧心忡忡,生活困顿,瞋恨盗取之人,更造成社会问题……,还要接受法律制裁,所以不偷盗戒的守持是很重要的。

  当知只要经常有: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私自拿取他人的物品,认为没有关系的小小私心的偷窃行为存在,就已经养成不尊重别人、任性、随便、不正直、不光明正大的不好个性!如果现在已经开始学佛,这种个性,当然要改,在学佛的道路上,就是要将自己不好的心性,改变成有智慧、有觉性、有觉察力、有观照力、有静定力,又不失慈悲、祥和、光明、正直的柔和心性,才能在今世的人生旅途上与学佛道路上以及来世的学佛道路上走得安稳、走得没有障碍!所以初入佛门,就要守持「不偷盗戒」,养成尊重别人、正直、光明正大的良好个性,凡是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不要私自拿取他人的物品享用,这就是学习来世保住人身再学佛的必备要素之一!

  丁、不妄语的学习意义

  如果你心怀鬼胎,隐瞒实情,口出假言,知道的说不知道,不知道的说知道;看见了说没有看见,没有看见说看见了;听到的话说没有听到,没有听到的话说听到了……,因为你的「妄语」,而造成对方的伤害,甚至以一言之失,令人痛苦莫名、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就叫做犯下「大妄语罪」。现在已经学佛,就要朝向言谈举止合于理法、合于正道、合于佛法的道路前进,才能称之为名副其实的皈依佛教的佛弟子。

  戊、不饮酒戒的学习意义

  因为凡夫在酒醉之后,往往会犯下失言、误事、偷盗、杀人、奸淫等重大过失,导致现世之中经常心智昏沉,不能学佛,来世又失去人身,所以佛制戒说,凡是已经皈依三宝的佛弟子,都不得饮酒,以免为自己制造酒醉之后失言、误事、偷盗、杀人、奸淫等重大过失,来世丧失人身,后悔莫及!而不饮酒戒也有开缘的时候,详见「戒经」所说。

  以上是五戒的略说,五戒的深入学习内容,请阅读本网刊登的「佛教『学戒的意义』之单元」。

  (2)什么是「天乘」的修行内容?

  (甲)生天的修行方法

  再认识「天乘」-生天的修行方法,就是「十善」的修行内容。何谓「十善」?十善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欺诳)、不两舌(不拨弄是非)、不恶口(不以恶语伤人)、不绮语(不花言巧语)、不贪(所有因为自己贪爱的意念而会令人家遭受任何伤害的一切事情不能去做)、不瞋(所有因为瞋念而会障碍自己往生天上的一切意念、一切事务,不能去想,不能去做)、不痴(所有因为没有智慧分辨能力而障碍自己往生天上的一切凡俗杂事,不能去做,也没有去做的意念。也就是说,要发愿修学与天人相应的身、口、意三业,就是要经常行善、修定『如念佛』,『净化身、口、意三业』,『净化心地』,求生天上。)

  而欲生天,便必须了解「六道轮回」的意义及认识「三界诸天的内容」,才能进一步明白「生天的业果」的意义。

  (乙)认识「六道轮回」的意义

  当知学佛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超脱六道轮回」。什么是六道轮回?六道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这三道是属于三善道)、鬼神道、畜生道、地狱道(这三道是属于三恶道)。这六道轮回的众生,都是属于迷途的境界,不能脱离生死。这一世生在这一道,下一世又生在那一道,总之在六道轮回里转来转去,像车轮一样的转,永远转不出去,所以叫做「六道轮回」。

  (丙)认识「三界诸天」的内容

  当知地球世界的凡夫众生都是生存在三界中的「欲界」范围内,什么是「三界?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欲、食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道、畜生道所住的四大部洲,下至无间地狱,皆是属于欲界。色界是没有淫欲、食欲二欲,但是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是属于色界。无色界是色欲、形相都没有,但是仍然执着心识住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种空天都是属于无色界。此三界天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修行者是以跳出三界天为目的!

  (3)什么是「声闻乘」的修行内容?

  甲、声闻行者的意义

  「声闻乘」的意思是说,佛出世时,听闻佛的音声说法、开示「苦、集、灭、道」四圣谛的真理依之修行而得证声闻「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走在超离「六道轮回」、「三界诸天」修行路上的出世圣人,称为「声闻乘」行者,佛教的出世解脱圣人。

  乙、略说「苦、集、灭、道」四圣谛

  甲一、什么是「苦圣谛」?

  什么是「苦圣谛」?意思是说,所有修行人都是从觉悟、看破:世间因果的苦果真相-人生八种苦难,才能正确的走向出世圣贤的修行圣道,所以称「人生八苦」为步入出世圣道的前方便,因此称为「苦圣谛」(谛,就是真理、真谛之意)。

  什么是「人生八苦」?就是:1、生苦。2、老苦。3、病苦。4、死苦。5、爱别离苦(悲欢离合的痛苦)。6、怨憎会苦(仇家之人与冤亲债主聚会的痛苦)。7、求不得苦(因为贪求钱财却得不到而产生痛苦,或者因男女之间的感情不能有好的结果而产生大痛苦)。8、五阴炽盛苦(每一个人的身心都是由色、受、想、行、识五阴组合而成,有了这个身心投胎在这个世界生活,就一定会经过生、老、病、死的过程,如果不知道学佛,走向了脱生死的修行道路,或者临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任何人都免不了要生生世世在六道轮回里受生、轮转、永远没有出离之日,所以说只要每一个人今生承受了这个由色、受、想、行、识五阴组合而成的身心,没有在了脱生死以前,就一定会经过生、老、病、死的痛苦与过程,因此称色、受、想、行、识五阴为『五阴炽盛苦』。)声闻行者就是觉悟了人生八苦,而走向出世修行的道路,得证声闻圣果,成为人天尊敬、供养的解脱圣人。

  甲二、什么是「集圣谛」?

  什么是「集圣谛」?意思是说,所有修行人都是从觉悟、观照:世间因果聚集的起因、缘起──十二因缘法,而步入解脱之道。所以说,观照:世间因果的起因、缘起──十二因缘法,是步入涅槃解脱之道的前方便,因此称世间因果的起因、缘起──十二因缘法为「集圣谛」。(十二因缘法,在后续『缘觉乘』的解释中会有说明。)

  甲三、什么是「灭圣谛」?,

  什么是「灭圣谛」?灭就是出世间的涅槃果德之意。意思是说,凡是经过亲证声闻「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过程,契入了脱生死的寂灭、解脱的境界,不可思议,不可言宣,但以假名说为涅槃,说为寂灭,说为空性,说为真心。而此涅槃果德之圣境,就称之为「灭圣谛」。

  甲四、什么是「道圣谛」?

  什么是「道圣谛」?意思是说,出世间的修行之因,就是『弥陀经上』所说的三十七种帮助修行者走入了脱生死之路的修道方法,称之为「三十七助道品」。

  此「三十七助道品」的内容,就是:1、五根。2、五力。3、七菩提(七觉支)。4、四念处。5、八正道。6、四正勤。7、四如意足。而什么是五根?五力?七菩提(七觉支)?四念处?八正道?四正勤?四如意足?请阅读本网刊登的「净土探究」之单元,「净土探究」下册中之「修行根本愿」对「三十七助道品」的内容有详细解说。

  (4)什么是「缘觉乘」的修行内容?

  基本上说,宿世曾经随佛出家,依「苦、集、灭、道」四圣谛的真理而修行,并且定慧等持到达相当的程度,却没有在佛出世时了脱生死……,之后又出生在没有佛出世的世界,依十二因缘法而观修、悟道、宿慧显发,顿了生死,根器、福德皆高于声闻行者,转称之为「缘觉圣者。」

  什么是十二因缘法?有情众生不停的在十二因缘的欲海中生死流转,这十二因缘的流转过程便是:

  无明(贪瞋痴等烦恼)缘行(造作诸业),

  行缘识(业识投胎),

  识缘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

\

  名色缘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人形),

  六入缘触(出胎与外境接触),

  触缘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感受),

  受缘爱(对境生爱欲),

  爱缘取(追求造作),

  取缘有(形成业因招感未来果报),

  有缘生(再受未来五蕴身),

  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未来之身又逐渐衰老而死)。

  此十二因缘的循回不息,所以众生才自始至终,无法打开生死之结,解开人生生死大梦的迷团。佛为了解开十二因缘的根源,又于禅观中,继续思惟出离十二因缘缠结的正确方法,经过长期的禅修思惟,佛陀终于找到了打开十二因缘的生死源头。

  (5)什么是「菩萨乘」的修行内容?

  「菩萨行者」的修行内容,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般若(佛道空性智慧)六度波罗蜜。一个「菩萨行者」要在无量劫数之间,用六度波罗蜜自利、利他,达到福慧圆满的境界,就会究竟成佛。现在将六度波罗蜜的修行内容,约略说明,在本网刊登的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梵行精进、般若六度波罗蜜的六个单元,陆续皆会有详细解说,请阅读。

  甲、布施-基本上说,佛教布施入门的学习意义,并不是直接从财施下手,而是从了解佛道所说布施波罗蜜由浅入深的整体修学意义开始学习起,这样初学者对佛教所说为什么要学习布施的内容,就会有正确的认识,正确的智慧去判断,什么情况应该布施?什么情况不应该布施?什么人可以布施植福?什么人布施后反而会有后遗症及反作用?本网刊登的「圆满布施之道-布施波罗蜜」对佛道所说布施波罗蜜由浅入深的整体修学意义,有详细解说,请阅读。

  乙、持戒-皈依三宝后,第一步就是从「五戒」开始学习,皈依三宝后,如果不发心守持五戒,等于只是形式上的皈依佛教而已,因为皈依等同持戒,所以皈依三宝后,首先要认识五戒的学习内容。五戒的学习意义,在本网刊登的佛教「学戒」的意义-持戒波罗蜜之单元中会有详细解说,请阅读。

  丙、忍辱-佛教所说学习忍辱的意义,自然是从日常生活中,在待人处世间,学习忍辱的美德,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又说:「很多事情,退一步则海阔天空。」这些话都是在教导我们,很多事情不可以看在眼前。不要以为占人便宜自己就不会吃亏,很多事情必须隐忍下来,不见得自己就是吃亏!尤其是走在学佛的道路上,许多事情更应该学习忍辱起来,包容对方,当然有很多正途的事情如果应该据理力争,就应当机立断,才能适当处理事情,但是人与人相处间,常常会为了小事情、小意见、小习惯、起争执,在双方沟通后,发现是对方的错,他不改,你又不能改变他,如果你们还要相处在一起,就是你要忍耐!夫妻之间、朋友之间的相处经常如此!或者在工作的场合,人事之间的相处,不能尽如人意,如果你还想要在原处工作下去,在不能改变现实环境下,就是你要学着适应环境,这也是行忍辱。再说,俗世之间,无论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朋友之间、男女之间的相处,很多的事情,也需要学习包容对方,隐忍下来,逆来顺受,安受苦忍,甚至学习不要因为动怒、报复之心生起而真的去暗斗、暗害对方,这样你在现在与来世又增添了一个仇敌。如果是没有学佛的世俗人,还情有可原,因为他愿意生生世世与仇家在六道轮回里打转,接受冤冤相报、无有了期的果报。今天你已经愿意认识佛教,接受佛教的洗礼,发心朝向信佛、学佛的光明大道前进,并且希望早日跳出六道轮回的束缚,不要与今世及宿世结下的不好的朋友之缘、情敌之缘、夫妻之缘…继续恶性循环的缠结下去,甚至现在因为一些恶因缘现前,已经令你身心俱受伤害,心理不能平静,或者想要现在皈依佛门、认识、学习佛门所说忍辱的德性之意义,就应该明白,佛教所说学习忍辱的意义,不仅要改变自己容易生气、任性、结怨的个性,成为内心宽容、心灵平静、虚怀若谷、彬彬有礼、有操守、有德行、有世间智慧、有佛法智慧、处世练达、广结善缘的佛弟子──这只是佛教所说学忍辱行的最初入门,属于忍辱波罗蜜中的」学菩萨行众生忍」的初步基础。「佛经上」鼓励生存在娑婆世界的佛教徒,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中学佛菩萨对众生行忍辱,而且要在今世进一步修定(念佛)、修慧(佛法智慧),创造共业中的别业,临终超脱地球世界,到净土世界去修行。因为在这个世界没有学习「静定力」到达相当的程度,而要在日常生活中对你不喜欢的人们行忍辱,是相当困难的。佛弟子有了要在今世进一步修定(念佛)、修慧(佛法智慧),创造共业中的别业,临终超脱地球世界,到净土世界去修行的体认,就应该从现在开始学习用念佛的方式,每天念佛半小时,六个月不间断,首先就会慢慢改变你的个性,变得比较有耐性,碰到会令人生气的事情,比较能够隐忍,但是还不能做到碰到不快乐的事情,凡事不动怒。但是最起码的忍辱功力,你已经学到了!更需要明白,如果初入佛门,对六度之中的布施、持戒、忍辱,没有认识,没有正知正见引导你去实行布施、持戒、忍辱的内容,或者没有建立佛道的正知正见而只凭一颗利益众生的慈悲心去做布施、持戒、忍辱之事,是与佛道所说的布施、持戒、忍辱的内容不相干的!只能说是一个品德良好之人,或者成为大慈善家。换句话说,用没有建立佛道的正知正见而只凭一颗利益众生的慈悲心去做、布施、持戒、忍辱之事,纵然有修禅定,也是与佛教禅定无关的。进一步说,如果只知道修禅定,而没有佛道或解脱道所说的布施、持戒、忍辱、般若智慧的正知正见,在动、静之间引导观照心性与布施、持戒、忍辱事行及般若智慧做基础,你所修禅法,也是与佛教所说出世解脱道无关,更与佛道所说禅定波罗蜜无关!

  由此可知,佛教所说「学忍辱」的意义,是有其由浅入深的正知正见引导修学的。忍辱波罗蜜的学习次第,在本网刊登的「佛教所说『学忍辱』的意义」之单元,会有详细说明。请阅读!

  丁、禅定-首先必须明白,禅定的修学,不是佛教专有的。就是佛教本身对禅定的修学内容,也是非常复杂,如禅宗有禅宗的禅修知见(参话头),净土宗(念佛法门)有念佛法门的从有相入无相的修行方式,密宗有密宗的禅修内容(与气脉、明点、三脉七轮有关),天台宗有天台宗的禅修内容(小止观),南传佛教-『阿含经』有『阿含经』的禅修知见(安那般那念-观息法门、不净观、四念处),印度瑜珈有瑜珈的冥想方法,中国道家有中国道家的静修方式(老子、庄子之书),道法(道家)有道法的修行方式(与任督二脉有关),就是鬼神道也有鬼神道的修行方式(与出阴神及出阳神有关),乃至各类气功都有各类气功的静心修行方式(与练气、养气、调气有关)。而初入佛门,应该从那一个法门起修?首先必须明白,现在已经是末法中的五浊恶世,投生在末法中的五浊恶世的众生,都是带着深重的「宿业障」,才会因共业所感,共同聚会在末法中的五浊恶世中。因为大部分的人类都是「宿障深重」,所以选择靠自力来修禅,往往因为宿福力薄弱,而在禅修间,因禅修知见不正确,而于身心能量的潜移默化间,容易因气脉的启动、振动……而与「异界」相应,招引「异界气机」入侵,潜藏在其气场、穴场间而不自知!所以常常会有「走火入魔」的情况发生,或者「异界、非人、鬼魔…」已经借着你的身体行动、说法而你自己却不知道!甚至一辈子以为自己走在真实解脱道中,已经开悟、证果,明心见性,这种自误、误人的情形,在末法之中很多很多!

  所以初入佛门之人,应该说依现世众生的根器,一定要从礼忏法门与净土法门入门起修,才能绝对保证你今生的慧命一定得救!因为净土法门靠他力(佛力)救拔自己的慧命,当然比仅靠自力禅修的力量更为安稳。佛经上说,制心一处,是名为定。而从念佛下手修定,是最为稳当的。而用什么方法念佛,才能一步一步的进入静心修定的阶段呢?当然是从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下手起修,不要小看称念这六字圣号以为很简单,你只要试试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半小时,就会察觉在这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半小时内,不令杂思妄念生起还真不简单,静心修定就是从每天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半小时至一小时开始起修,可以数着佛珠念一句佛号拨一粒佛珠,一句佛号一句佛号慢慢念,心里听得清清楚楚,心念比较杂乱时,可以出声念,心念比较平静时,可以轻声念。当知静心修定,是日积月累的功夫,绝对没有变相、速成的方法!切记!切记!而净土法门引导众生念佛的目的,就是要求生净土,而且要用净土正见引导念佛,才是临终往生净土的保障,所以接下来读者可以进入本网刊登的净土探究之单元阅读。而什么是礼忏法门?请进入本网刊登的菩萨修行次第中之「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一文」阅读,本单元下一个问题也会说明礼忏法门的问题。

  5、精进-当知精进是贯通前四度的精进修学及贯通般若空性智慧的精进修学,只要努力学习布施、持戒、忍辱、禅定、般若的道理与实践这五度的内容,就称为布施精进、持戒精进、忍辱精进、禅定精进、般若精进,而现在初学之人所要了解的就是对布施的义理精进学习、对持戒的道理精进学习、对忍辱的义理精进学习,对净土法门所说念佛的道理精进学习──请阅读本网刊登的「往生净土修行之路」之单元。当对布施、持戒、忍辱、禅定四度义理有了深入的认识,再进一步学习般若空性智慧的内涵,就会走在与佛道智慧相应的般若波罗蜜的真谛学习中!

  6、般若-般若是梵音,翻译成中文,就是修学与佛道、解脱道相应的出世间的空性智慧之修因与果德之义理。简单来说,就是无我、空性之理。这个道理,是非常深广无边的,因为牵涉到成佛之道的学习次第与甚深甚深的菩萨因位及果位的学习内容以及了脱生死的修证次第与内涵,不是初学者容易懂的。而且学般若空性智慧的基础,是从最初的三皈五戒的内容及十善业的内容、六道轮回的内容、三界诸天的内容、佛法最重要的课题-业、缘、果、报详细的内容以及布施、持戒、忍辱的内容与次第学习起,乃至解脱道中所说三十种助道法学习起,才能慢慢步入般若空性智慧的学习,诸如『金刚经』、『心经』、『大般若经』等都是属于解说般若空性智慧的经典,不适合初学者阅读,初学者就是阅读『金刚经』、『心经』也不能真正体会经里的义理,甚至会曲解经文的意思。笔者已知有许多初学之人刚开始学习佛法时,就从『金刚经』、『心经』下手研究与阅读,结果产生眼高手低的情形,对佛法所说「法性与法相」的内涵与知见,停留在名相的钻研中,不能进步,甚至已经研究『金刚经』很久了,但是对基本的三皈五戒的细微内容及十善业的细微内容、六道轮回的细微内容、三界诸天的细微内容、佛法最重要的课题-业、缘、果、报的细微的内容以及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的细微内容与次第,乃至对解脱道中所说三十种助道法的细微内涵与次第,仍然搞不清楚,这样的程度研究『金刚经』乃至修习禅定,是不会正确、深入的体悟『金刚经』与「正定」的甚深义!而且有走在「相似佛法」的道路上而不自知,这种情况,在教界太多太多了!如果在对『金刚经』、『心经』的「般若义理」一知半解下,就急于度众生,便是以盲引盲,犯下自误、误人的大过!

  所以初学之人,如果对读诵经典有兴趣,不要忙着阅读『金刚经』等般若经典,应该从现在起,先从读诵『阿弥陀经』、『普门品』、『地藏经』、『普贤行愿品』、『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遗教经』、『八大人觉经』、『十善业道经』等开始学习起(请阅读本网刊登的『佛教经典介绍』之单元),不要误以为这些都是小经,当知凡是与佛道相应的大乘经典,都有其极其甚深甚深的佛道义理在其中,如以上所说『普贤行愿品』、『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等都已经有「般若义理」在其间,只是依你的佛法程度不能体会而已!

  以上是对「五乘佛法」的略说,详细内容,请阅读本网刊登的菩萨修行次第──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梵行精进、般若六度波罗蜜之单元。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