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达摩一苇渡江,初到汉地时曾赞叹“东土神州,好一派大乘景象!”汉地佛教自隋唐以来,尽管宗门众多,但都是以大乘佛教为主。佛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花鸟虫鱼,乃至于人,都具有平等无二的佛性,所以除去佛经中记载的诸佛菩萨,生活中救危扶困的善人也被人称为菩萨。比如广为世人熟知的布袋和尚、布袋罗汉,他们与弥勒菩萨,究竟是不是同一个人呢?
典籍中的布袋和尚,是五代梁时的一位高僧,法名契此,自号长汀子,在江浙一带游化,以神异著称。后梁开平年间,四明奉化,今浙江省境内,突然来了一位举止怪诞的和尚,身材矮胖,大腹便便,一条大口袋终日不离身边。奉化民风淳朴,对他颇为客气,便称他布袋和尚。
他常常示人吉凶,知天气阴晴,无不灵验。当地有小孩儿故意戏弄他,朝他的口袋里扔石子和小鱼,他也不气不恼,不与人计较。奇怪的是,不论化缘所得多少,他的口袋总也装不满。有《布袋偈》传世曰:“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打开遍十方,八时观自在。”
后人常用此偈说明,为人处世,应有像布袋和尚那样的心量,对世间善恶美丑没有分别,统统笑纳之并且能够对此心无挂碍,那么就会活得洒脱自在。到后梁贞明年间,布袋和尚在岳林寺坐化,并且留下偈语说:“弥勒真弥勒,合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由此,众人认为他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布袋罗汉,位列十八罗汉之一,寺院中罗汉堂内,身背口袋笑容可掬的便是布袋罗汉。据说布袋罗汉原名因揭陀,他原是印度的一位捕蛇人,后来皈依佛法,发善心修成正果,捕蛇也是为了不让行人被毒蛇所伤,他身后的布袋,就是用来装蛇的。
最后提及弥勒菩萨,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弥勒菩萨原名阿逸多,与释迦牟尼佛一样,出生在古印度婆罗门家庭,而且早于释迦学佛,但因为生性放逸,喜欢华丽的衣服,并且热衷于游乐,结果勇猛精进的释迦反而后来居上,先于弥勒成佛。
相传弥勒菩萨欲度化众生,初发心即不食肉,因此被叫做“弥勒”,意译为“慈氏”。弥勒菩萨先于释迦入灭,佛陀为他授记,在弥勒四千天岁寿尽时,将经过八相成道,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因为他将要代释迦说法,所以被称为一生补处菩萨,又因为弥勒将要成佛,所以也称他为弥勒佛。
由此可见,布袋和尚、布袋罗汉和弥勒菩萨,虽不是同一人,但他们却有着相同的特点,即同为菩萨行者。特别是布袋和尚,因为其笑口常开、无忧无虑,普度世人,乐观豁达的性格,深受人们喜爱,渐渐演变成了弥勒菩萨的化身。甚至很多人认为,布袋和尚就是弥勒菩萨。而至于布袋罗汉,因为罗汉堂内的塑像,其身旁常有一副大口袋,也常与布袋和尚混淆。弥勒菩萨的塑像则常被人们置于案头,用以宽慰自己,牢记于世间隐忍的处世哲学,消解心头的烦恼,笑对人生。
更多佛经解读、佛门典故,请关注莲荷居士。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