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唐代《树下说法图》的勾勒和敷色十分细腻,人物的表情刻画生动自然,表现出唐代佛教兴盛的景象,是敦煌藏经洞中创作年代最早、保存状态最好的一件作品,也是唐代佛教绘画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1907年,这幅唐代《树下说法图》被英国人斯坦因从敦煌藏经洞中盗走,后入藏大英博物馆。
元代夹纻释迦牟尼坐像。高25厘米,漆器质地。佛祖释迦摩尼头饰螺发,顶有肉髻,脸形方正,大耳垂肩,身躯健壮,身披袈裟,神态庄肃,衣纹写实自然,给人雄浑庄严之感。
夹纻,又称“夹纾”,是我国古代的漆器塑像技法之一。《韩非子·十过》中说“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朱画其内”,可见我国使用漆器的历史极为悠久。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细者为絟,布白而细曰纻”,所以夹纻就是以麻布与漆互相层层相叠,利用麻布的张力结构与漆的黏性,凝结成为坚固的塑像。制作时先用泥塑成胎,再用漆把麻布贴在泥胎外面,待漆干后,反复涂抹多次,最后把泥胎取出,完成漆器塑像。用这种技法制作出来的塑像,不但柔和逼真,而且质地很轻,因此在民间又有“脱空像”之称。我国古代的佛教寺庙在举行庆典时,会将佛像请出,环绕寺庙一圈,以夹纻技法制作的佛像质地轻便,便于携运。随着唐宋时期佛教寺庙的规模愈来愈大,佛像也变得愈加高大,用夹纻技法制作的佛像得到广泛使用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夹纻漆器佛像由此盛极一时。宋代的“士大夫多修佛学”“崇道教、兴佛法”“营佛事、创梵宫”,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
这尊元代夹纻释迦牟尼坐像,除了传统的夹纻技法之外,还添加了描金技艺,显得金碧辉煌,法相庄严,这是我国传统漆器手工艺中的发展创新,是元代“佛法艺术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这尊元代夹纻释迦牟尼坐像是在民国时期被不法古玩商人贩卖到海外以谋取暴利,几经辗转为大英博物馆所收藏。 (上)(施泳峰)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