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饮茶风俗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就已较普遍了。从北朝人来看,南朝人的特征之一就是有“茗饮(茶)”的习惯。而在中国北方,一般重视乳制品一类的饮料而蔑视饮茶,当然更谈不上普及了。
隋唐统一中国之初,这种情况仍无大的改变,直到开元年间,才实现茶文化的北移。唐代的封演在《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一文中就有描述:“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寝,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开元年间(713-741)泰山灵岩寺的降魔师在教弟子习禅之时,为了驱除昏沉或为了代替夜宵(大概许可吃茶果吧),让大家饮茶,从而推动了饮茶风气的形成。所谓降魔师或许是载于《宋高僧传》中的降魔藏师吧。但在其传中看不出他与茶有什么特殊关系。 从上段引文还可看出,当时的茶是用称为“煮饮”或“煎茶”的方法进行饮用的。最初将饮茶方法系统化的是陆羽(733-804)的《茶经》。不过这饮法是将弄碎成粉的茶投入沸水中使之出味而被称为“煎茶”的。即便在唐代文学中,点茶总是写作“煎茶”、“煮茶”。 《封氏闻见记》继续写道:“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煮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家藏一副。”也就是说,饮茶流行之后,陆羽将其系统化,著茶论(我想即指《茶经》)、装备茶具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