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千佛洞
中新社新疆阿克苏7月30日电题:中外携手保护克孜尔千佛洞四大文明交汇处的新融合
作者杨静怡
在天山以南“丝绸之路”北道的中心地区,木扎特河于2000多年前孕育了一片片绿洲,成为古龟兹国所在。《晋书·西域传》说其都城:“龟兹国有城廓,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如今的人们,从残存的石窟壁画中仍能感受到当时文明的繁盛。
克孜尔千佛洞是古龟兹国最大的一座石窟,也是新疆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石窟,石窟群共有200多个。走进之后能看到色彩艳丽的壁画,但满目疮痍也着实令人痛心,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大量切割痕迹。据导游介绍,这是由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批批西方探险家来此偷盗所致。
“因为砂岩松散脆弱,当时人们就在上面覆盖一层草皮泥,再进行壁画的绘制。”导游介绍说,这也为偷盗带来了方便,用虎尾锯就能将壁画用小块分割的形式,把整块草皮泥从墙上剥离走。
新疆龟兹研究院院长徐永明告诉中新社记者,龟兹是古印度、希腊—罗马、波斯、汉唐四大文明在世界上惟一的交汇之处,因此克孜尔石窟壁画既有汉文化的影响,也融合了外来文化艺术,文化与历史的双重价值都不容小觑。此外,部分壁画、佛像用金箔制成,有的颜料也十分贵重,引得探险家蜂拥而至,甚至出现了依国别而成的“势力划分”。
徐永明说,仅德国探险家偷盗走的壁画大概就有200多平方米,现存于德国亚洲艺术博物馆
。“当时盗走的数量远远不止这些,有一部分毁于二战。”本来,因为欠缺保护,当地许多百姓就曾住在这些历经千年的石窟中,其中有“幸运儿”发现了金箔,凿下变卖。其它的,在烧火做饭过程中对壁画的损害也非常严峻。欧洲探险家对龟兹石窟破坏更是“雪上加霜”。因此,成立于1985年的新疆龟兹研究院面临的保护、管理工作十分艰巨。如今,对壁画、文物进行抢救性加固保护与修复已经成为常规性的工作。他们还在2005年开始启动了克孜尔石窟数字化保护项目,并成立了美术研究所,数位美术工作者进行抢救性的临摹,以及艺术再创作,通过举办画展的形式将独有的佛教绘画艺术呈现给更多人。
因为对世界性遗产保护的共同目标,新疆龟兹研究院也与德国、日本等方面展开了密切合作。徐永明称,经过密切的交流,德国亚洲艺术博物馆已经将高清晰的壁画图片交与研究院,“我们组建了流失海外龟兹文物信息档案室,与国内外众多博物馆、石窟保护单位,以及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他说,“我们关心的是这批壁画在德国以及海外的生存状况,对此国外的专家学者也表示理解”。
关于壁画保护以及艺术相关的国际性研讨会举办过多届。今年10月的克孜尔石窟壁画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多国精于文物修复、艺术、人文领域的专家学者将再次聚首。
曾经,西方探险家的到来给这个古文明之地带来的是破坏与遗憾。一百多年后,纷至沓来的西方游客与专家学者来到克孜尔千佛洞,是出于对宗教、艺术的尊重和热爱,这些历经2000年风雨的遗迹也在见证着新的文明与融合。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