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原文网

“般若”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发布时间:2023-03-03 15:07:02作者:金刚经原文网

“般若”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佛教有所谓“三藏十二部经”,三藏是指经、律、论,统称大藏经。九千余卷的大藏经中,以《般若经》为数最多。如来一代时教,所谓“谈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在四十九年的说法当中,有一首偈语说:“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载。”《般若经》在佛陀的说法当中,就占了二十二年的时间,可见般若的重要。

  在《六祖坛经》中,最重要的部份也正是〈般若品〉。因为所谓经,能称之为经的,以般若为贵。般若,内容深远,难以翻译得恰到好处,所以存其梵语而用音译。“般若”如果依照它的含义,虽然可以译为智能,但是并不完全正确,因为中文的智能,有善有恶,比方说,“绝圣弃智”的智,“智能”型的犯罪等,都含有非美善的意思,不能恰好与般若相当。所以为了保存般若的尊贵性,而保存它的原音。

  般若,有三种:第一、文字般若,文字虽然不是般若,但是为了诠解般若,以方便引导众生,利益众生,使生起般若,于是施设方便言说,犹如舟筏,名为文字般若。第二、观照般若,依教奉行,行解相应,向当下身心世界加以观察,体验真理,犹如驾驶,名为观照般若。第三、实相般若,是般若的性体,离言说,绝文字,是众生本具,圆明寂照,不生不灭,犹如目的地,名为实相般若。依此实相般若,能出生诸佛及诸菩萨。因此,般若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自性般若就好像我们的老母。

  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释迦牟尼佛的母亲是谁?”

  “释迦牟尼佛的母亲当然是摩耶夫人。”

  有人这样子回答。这是错误的,摩耶夫人是悉达多太子的母亲,释迦牟尼佛的母亲是般若,因为要成佛,必须证悟般若,有般若才能成佛。所以,经典里讲:“般若者,三世诸佛之母。”又说“青青翠竹皆是妙谛,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宇宙之间,森罗万象,山河大地,一切都是从我们自性的般若所显现出来的。般若是我们的本体,从本体里面才能显现出宇宙的森罗万象。

  在佛法里有很多不同的名相,初学者往往被这许多名相迷惑,而感觉佛法义理不容易深入。比方说:真如、自性、般若、实相、涅槃、菩提、法身、本性……等等,这些名相虽然名称互异,其实意义只有一个,就是指我们的本来面目,也就是本来的自我。现在我们常常说:“我喜欢、我悲伤、我的想法、我的意见、我认为”,这个“我”是假我;真正的我有不同的名称,在佛教里就把它说成是般若、实相、涅槃、菩提、法身、本性等,名词虽然不同,其实意义都是一样的。

  说起般若,一般人并不容易懂得,所谓“般若自性无能喻,凡夫二乘不能测,等觉菩萨不能知,唯佛世尊独能了”。般若是诸佛证悟的境界,般若本来不可说,但勉强为了使大家了解般若,且依般若的层次略作说明。

  首先从浅的方面来说,凡夫的般若就是“正见”,如果我们对于世间的道理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例如正见因缘果报、正见善恶业力、正见无常苦空、正见佛道永恒,这就是凡夫的般若。

\

  比凡夫高一点的声闻、缘觉、罗汉等圣贤,他们所体会到的般若就是“缘起”;也就是认识世间一切都是因缘所生起,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世间一切不能单独存在,都是由很多条件因缘和合而生。

  比声闻、缘觉再高一点的,是菩萨所体会的般若,那就是“空”。空不是一般世间所谓一切皆无的空,空在佛教里面是一个很深的哲理。空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所谓“真空生妙有”,因为空才能有,宇宙世间因为有虚空才能容纳万有。

  菩萨以上,要到佛才能真正悟到“般若”。般若就是我们的法身、真如,般若就是众生的平等自性。在般若、法身里,没有生、佛的名词对待,没有自、他的形象差别。所以经中又说:“平等性中,绝生佛之假名;真如界里,无自他之形相。”

  有一个信徒问惟宽禅师:“道在何处?”以我们现在的话就是说:“般若在那里?”

  惟宽禅师回答:“只在目前。”

  信徒说:“我何以不见?”意思是说,我怎么没有看到,我不知道般若是甚么样子啊!

  惟宽禅师回答道:“汝有我故,所以不见。”因为你有“我”的执着,所以不能见道,不能知道般若。

  信徒又问:“我有我故不见,和尚还见否?”

  惟宽禅师说得很妙,他说:“有我有汝更是不见。”

  信徒一听,“有”上不能见道,于是赶快再问:“无汝无我,能够见道吗?”

  惟宽禅师回答说:“无汝无我,阿谁求见?”意思是说,你我没有了,用甚么来见般若、见道呢?

  我们从这一段对话里面可以知道,有我、有你,有对待,就不是般若;有众生、有佛,有差别者,也不是般若。唯有在大圆镜智中见到平等法身,见到真如自性,也就是能够把自己融会到真理、本体里面,才是般若风光。

  古德又说:“若人识得般若性,春花秋月大地春。”假如我们能认识内在的自我,认识般若自性,就能懂得春天的花开、秋天的月明,真是无限美好的大地风光。

  在《法华经》中的“穷子喻”、“衣珠喻”等,都在说明“自性般若”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但因一般人皆有“我”──我痴、我见、我爱、我执,因此见不到“自性般若”。

  要如何认识自性般若?所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我们求佛、求道、求般若,并不是要到灵山会上,也不是要到那个极乐国土,每个人都有自性的佛土、自心的净土,如果我们不能把握自性,不能认识自己,光在外相上追求,那只有离道愈来愈远。学佛就是要靠自己,“人人自己天真佛,昼夜六时常放光,剔起眉毛观自得,何劳特地礼西方?”学佛要反求诸己,不要到外面去找,要找自己的般若自性,能够见到自己,就能成佛。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