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门里,在家居士会发心护持佛法,在护持的时候,希望每位同修都能够保持正知正见。护持正法不是护持哪位法师的理念或是看法,这观念很重要。因为佛教是释迦牟尼佛对一切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出家的比丘或是比丘尼,都应该奉行佛陀的教诲,说法利益众生。在家居士在护持的时候,观念要清楚,不能用感情的方式来护持,认为自己跟哪位法师交情比较好,或是某法师的理念我很能认同,就用情感的方式在护持,这都是不对,更是不清净的。
要发心护持佛法,必须这间道场所讲的是正法,如果是讲大乘佛法,就要依「一实相印」而说,也就是所讲的必须是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是告诉大家:即心是佛,烦恼即菩提。这是大乘。若是宣讲小乘,就要依「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他讲经的内容跟「三法印」或「一实相印」相应,你才能去护持。不然这道场有世间意,宣扬的是世间法或是把佛法给变质了,你去帮助他,你是在帮助佛教衰败、帮助佛教加速灭亡,非但没有功德还有罪过。因为你用的是情识,而不是用智慧,你的情识会让你觉得讲世间法也很好,你的世间意会让你将世间法看成佛法。如果你用的是智慧,你就能够判别什么是该护持的,什么是不该护持的。绝不是听一个人开始讲了几句正法,他以后讲的就全部都一定正确,用这种方式去认定,是没有智能的。更不能看他表面讲的是正法,其中有一点点错,你心里面就随意的放过。从本来发心要护持佛法,后来变成用世间财在落实一些个人的妄想上,落实这破坏佛法的行为,那是绝对不可以的。
所以每位同修都要有正知正见,如果遇到这种法师,就依照佛门里面讲的「默摈」,「摈」是摈除他,就是离开他,不要再跟他学,因为他不能教授你正法。「默」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就是「不要说」,这解得太肤浅了。「默」就是你心里面不要跟着他的邪知邪见转,你的行为、身口意要跟正法运转。一旦你跟正法转,那么邪师自然就被摈出了,你也就能够看得清楚了,不会被他所影响、所干扰,这才是在佛门里面讲的「默摈」。
如果有因缘,还要劝导已经受影响的同修,不要再继续下去,这都是包含在佛教「默摈」的意思中。如果只有不说话,也不发慈悲心告诉其他人,这是小乘,不是大乘。大乘的菩萨知见非常正确,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他很清楚,不该说的时候他就不会再说,这是学大乘佛法所能得到的智慧,不是着在「默摈」这两个字上,或是着在第一个字,只是语默而已。如果只是语默的话,那释迦牟尼佛不用说法破六师外道,也不用喝斥六群比丘。所以要清楚,不能用自己的意思来解佛法。要发大乘心、要为正法久住、要为法轮常转而发心、去落实、去照做。遇到有些知见不正的道场或是法师,也不要心里面情感放不下,想说:「我已经在这里这么久了,就继续错下去吧!」这样的想法就是没有正念。
所以弘扬佛法,并不是在落实哪个出家人的理念,或是看法或是想法,而是要他所说的、所做的,都能够与经典相应,无论他修学大乘或是小乘,必须要相应你才能护持。有相应,你护持了才有功德,不然会有罪业。看到很多人想要修福,到佛门里面来没有修到福,反而增添了罪业,那真是很冤枉的事情
希望每位同修都要清楚,并记住莲池大师的开示,莲池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不是一般凡夫。等于佛亲自来跟我们讲,所以要深信不疑,蕅益大师也是依莲池大师学习的,甚至后面的净宗祖师都是奉持莲池大师的教诲,大家一定要听、一定要能够接受,即使你现在转不过来,你也要尽量设法转过来,因为这是祖师大德亲自为我们说出真相,让后面的学人,不致于在佛门里想要修福,反造了地狱的罪业,想要成佛却适得其反。如果本来是要护持三宝却变成去护持哪位法师的理念,或是他个人的看法或是想法,或是他想要做的,那这不算是护持佛法,而是护持这世间的妄想,护持妄想是不会有功德的。
文章出處:《修行解脱之道─拜愿开示》一書 悟显法师讲述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