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是空
悉达多证悟后不久,他的话语,我们所称的“法”(dharma),开始深入印度各阶层的生活。它超越了种姓制度,吸引了大众,不分贫富。公元前三世纪的阿育王,原是一位残酷的战将及暴君,曾经为了巩固政权,不眨眼地杀害他最亲近的人。然而甚至连阿育王,最终都在法中找到真理,成为一个爱好和平的人,并且被认为是在佛教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护持者之一。
由于众多如阿育王一般的护持者,佛法得以持续兴盛,跨出印度疆界,传播四方。在公元第一世纪左右,距菩提迦耶一千多公里,在西藏的一个叫恰格叉的小村落,另外一位具有非凡潜能的凡人出生了。他的童年境遇悲惨,于是这位迷惑的年轻人学会了巫术
。为了报仇,他杀害了数十位亲戚及邻居。事发后他逃亡,遇上了一位叫马尔巴的农人。马尔巴是伟大的佛法老师兼大翻译师,教授了他现象的本然以及生活的方式,如同悉达多所曾教导的一般。这位年轻人被转化了,他就是密勒日巴,西藏最有名的瑜珈圣者之一。直到今天,他的歌咏和生平故事仍然启发许许多多的人。他的智慧遗产,历经老师和弟子代代相传,不曾间断。密勒日巴教导我们:悉达多的话语不像我们为了消遣或寻求刺激而翻阅的其它哲学论述,读完就放回书架。佛法事实上是可以实践、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上的。密勒日巴的第一代弟子中,有位聪慧的学者,名叫瑞琼巴。虽然密勒日巴劝他:修学并重比光是研读书籍来得重要,瑞琼巴还是前往了印度,到当时伟大的佛教哲学学院,立志要接受正统的教法。事实上瑞琼巴也追随了许多印度大学者及圣者,并且勤奋学习。多年之后,当他回到西藏,老上师密勒日巴来到一处空旷的平地迎接他。他们相互问候,正在那儿讨论瑞琼巴的研习时,忽然一阵狂猛的冰雹自天而降,旷野中无处可躲,密勒日巴瞧见地上不远处有一个牦牛角,马上就躲到里面去了——牛角并没有变大,而密勒日巴也没有变小。在牛角内,密勒日巴吟唱了一首歌,让瑞琼巴知道在牛角中,空间还大得很——如果这位弟子了悟空性的话。
你也许会认为密勒日巴的牦牛角只是个童话故事,或者,如果你是容易轻信的那种人,可能会认为那是西藏瑜珈士所表演的一种法术,但这两者都不是,我们往下读就会知道。
抓住空性
悉达多征服了魔罗和他的魔军,证悟了本具存在的空性。他了解了我们所见、所闻、所想、所知的一切存在,纯粹只是空性,而我们将某种“真实性”附加或标示于其上而已。人们将世界标示或理解为真实,是来自于强烈的个体与集体的习气——我们所有的人都这样做。这个习气如此地强大,而空性的概念对我们而言又是如此地无趣,因此几乎没有人愿意去追求如同悉达多的了悟。相反地,我们恰如在沙漠中走失的旅人,瞧见远处有生气盎然的绿洲;这绿洲只是热气在沙上的反射而已;然而,由于绝望、饥渴与期待,这位迷失者把它看作是水。他用尽了力气,走到那儿,才知道这是海市蜃楼,于是极度失望。
纵然我们不认为自己这么绝望,而且相信自己是受过教育、正常、清醒的,但是当我们看见及感受一切都真实存在时,我们的行为就如同那位沙漠中的迷失者。我们急切地想要找到真实的伴侣关系、安全感、表扬、成功,或只是安详宁静。我们甚至能抓到与欲望相似的东西。但就像那位迷失者,当我们依赖外在的实体性时,终究会失望。事物并不如其所显现——它们是无常的,而且不完全在我们的掌控之中。
如果我们像悉达多一样确实地去分析,就会发现诸如形体、时间、空间、方向、大小等附加的标签,都很容易被解构。悉达多悟到,甚至自我都只存在于相对的层次,恰如海市蜃楼一般。他的体悟,终止了期待、失望与痛苦的循环。在证悟的时刻,他自忖,我已找到一条深奥、安详、非极端、清晰、满愿又有如甘露一般之道。然而,如果我想表达它,如果我想教给他人,没有人有能力听闻了解。因此我将留在林中,安住于此祥和状态之中。据说,天王因陀罗和梵天听到了悉达多的计划,现身恳求他不要退隐林中,请他为众人说法。他们说,虽然不见得每个人都能了解你所有的教法,但是有少数的人可能会了解,能帮助这些少数的人,就非常值得了。
悉达多尊重他们的请求,于是出发前往瓦勒那西(Varansi)。在当时,恒河边上的瓦勒那西就已经是知识分子和思想家聚集的伟大城市了。当悉达多到了靠近瓦勒那西附近的鹿野苑,遇见了当初由于他破了誓言,喝了苏佳达供养的羊奶而离他而去的伙伴们。他们看到了悉达多远远走来,就共同决定不理会他,不跟他打招呼,更不用说站起来对他顶礼。他们讥讽着说,那个骗徒来了,然而,对一位如悉达多一般已经了悟空性者,诸如赞誉及批评、尊重及藐视、好与坏的概念全都不重要。这些都是薄弱的注解,因此不需要认为它们是实在的而加以反应。因此悉达多完全不自负、不迟疑、也不骄慢地走近他们。由于他毫无自我意识,步伐如此庄严,这五位禅修者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悉达多于彼时彼地,给了第一个开示,而这些过去的同修,则成为他的首批弟子。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