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f: 多谢布施大法宝《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此疏钞中融入两位祖师的智慧,是我等研修普贤行愿品的最权威参考书!希望大家高度重视,赶快下载!
(编按:《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书名)又云行愿品随疏义记。六卷,唐宗密大师著,解清凉大师澄观著行愿品疏者,以下为中华佛教百科全书所载澄观大师和宗密大师的词条)
【澄观大师】
华严宗第四祖。世称清凉国师、华严疏主。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十一岁时,从本州宝林寺霈禅师出家,肃宗至德二年(757),从妙善寺常照受具足戒。乾元年间(758~759)依润州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后回本州,依开元寺昙一受南山律学;更往金陵依玄璧,受学关河的三论。代宗大历元年(766)在瓦官寺听受《大乘起信论》及《涅槃经》。又从淮南法藏学新罗·元晓的《大乘起信论疏》。随后又到钱塘(今杭州)天竺寺听华严宗法诜讲《华严经》。大历七年(772)又往剡溪从成都慧量重新研究三论。大历十年往苏州从天台宗学者荆溪湛然学天台止观及《法华》、《维摩》等经疏。又走谒牛头慧忠、径山道钦及洛阳无名,咨决南宗的禅法。更从禅僧慧云,探习北宗的禅理。他一方面广学律、禅、三论、天台、华严各宗的教义;一方面还研究佛教以外的各种学问。
大历十一年历游五台、峨嵋诸山,后仍回五台,住大华严寺,行方等忏法。同时应寺主贤林之请,讲《华严经》,感觉《华严经》的旧疏文繁义约,发愿撰新《华严经疏》,从德宗兴元元年(784)正月开始,到贞元三年(787)十二月,历时四年,撰成《华严经疏》二十卷,即是现行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疏》。然后在本寺及崇福寺一再讲演。又为弟子僧睿等作新疏的演义数十卷,即是现行的《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后世把疏、钞合刻,略称《华严经疏钞》)。故有华严疏主之称。
贞元十二年朝廷召他到长安,协助罽宾沙门般若翻译南印度乌荼国送来的《华严经》后分梵本,由他加以审定,到十四年译成四十卷,也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世称《四十华严》。又诏令他作疏解释,于是在终南山草堂寺撰成《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又作《华严经行愿品疏》或《普贤行愿品疏》)十卷。次年,为德宗皇帝讲《华严》,被授以‘清凉国师’的称号。不久又参与翻译《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由他证义。以后顺宗、宪宗、穆宗、敬宗各朝,他都很受尊敬。文宗开成三年(838)三月圆寂,年一〇二岁。后世尊他为华严宗四祖。
【宗密大师】
唐代名僧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