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原文网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8)

发布时间:2023-05-17 09:01:08作者:金刚经原文网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

癸二转破分三。子初被其转计内对

佛恐阿难转计云:闭眼所见暗相,虽与眼对,但非在身外,而是在于身内。故破之云:设使汝闭眼所见之暗,是离对外之见,而返观身中,由内对所成。故不应说暗室之暗,皆汝脏腑,而得名为,合眼见暗,名为身中。然则开眼见明之时,何不见面?佛意见暗既非对外而是返观身中脏腑;则见明之时,亦应返观,而见自己之面。今见明时,何不见面?开眼见明,既不能返观自己之面,则闭眼见暗,应亦不能返见身中内腑,则相对之义,自然不成。或许转计,闭眼见暗,固可返观身中,开眼见明,亦可反见自己之面,故佛破之,见面之义若成,则此了知心,及汝眼根,两者皆应在于虚空矣。既在虚空,云何成就,闭眼见暗名为见内之说。

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觉。

子二破其转计在空

若然汝阿难之心与眼,皆在虚空;自然已非汝阿难之体。或谓,不管心眼何在,但能见我之面者,即我心眼。然则我今亦见汝面,则我如来,亦应属于汝阿难之心眼矣。岂独如来,能见汝面,即此在会大众,莫不见汝阿难之面;如是大众皆汝心眼,则汝阿难心眼,岂非无量。何况,汝在虚空之心眼,若已有知,则地下之身,应不有觉。一人岂能,具有两觉。

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

子三破其转计两觉

此恐阿难转计,何妨两觉。故佛按而破之,必汝执言,在地之身,在空之眼,两皆有觉,则汝阿难一人,应有二个知觉。知觉为众生本具佛性,依之修行,可成佛道。今汝阿难,有二知觉,则汝一身,应成两佛。当知佛之应身虽无量,而佛之法身。唯一无二,岂能一人而成两佛。

是故当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癸三结破

乘上所说之故,汝阿难言,见暗名见内者,绝无此理。

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辛五破转计随生分二。壬初转计

阿难四番被破,不敢再逞己见,以下三番,皆引佛昔日言教,以为根据。故曰,我常闻佛,开示四众。阿难为佛侍者,常随于拂;且多闻第一,历耳不忘。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名为四众。又四众中,复有发起众,当机众,结缘众,及影响众等四众。发起当经之人,谓之发起众;如金刚经由须菩提发起,本经由阿难发起。当时闻法得益,转邪归正,转迷为悟,转愚为智,或转凡为圣,谓之当机众。虽同会闻法,以宿业深重,未能获益,但结法缘,为将来因,名结缘众。如影随形,如响应声,一佛出世,千佛护助,谓之影响众。如此会中,文殊、观音等大士皆古佛再来,助转法轮者是。比丘中固有发起、当机、结缘、影响等四众,比丘尼中,甚至优婆塞优婆夷众中,亦无不皆有,当机等四众。如是四四十六众矣。

由心生故等四句,正是佛所开示之教法。诸法本无生,由心故有;心本无形,因法得显。心法互为因缘,而生诸法,其义四教不同。若心若法,皆因缘生;缘生诸法皆无常、苦空、不净、无我、是藏教义。若悟心法,皆本无生;无生则无灭,当体即空,非灭故空,是通教义。若谓无明不觉生三细,是心生法生,境界为缘长六粗,是法生心生,因此而有十法界假名,差别无量,是别教义。若云心生法生,法本无生;法生心生,心亦无生;若心若法,皆是清净法界,不可思议,是圆教义。阿难引佛昔日言教,以证自己妄计,故曰: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不知思惟本无体性,乃缘前尘分别妄心耳。细则七识,恒审思量,粗则六识,对境分别,二皆三界烦恼,虚妄想相,全无实体。今阿难示同凡小,执此攀缘之妄心,为自心性。随心攀缘所合之处,心即随有;心缘于内,心即在内;心缘于外,心则在外;心缘于根,即潜根里;若缘内脏,当然心在身中。故心不一定在内、在外,或在中间;但亦可谓心在内、在外,或在中间。此计若成,将救前四失。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

壬二破斥分三。癸初牒计

由法生故二句,是佛牒其说;后二句是按其妄计,以便破之。

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

癸二正破分二。子初破无体

佛意谓随根所合之处,而有之心,原属妄想攀缘,本无实体。以无实体之心,焉能与有体之物合。若无体之心,能与有体之物合,则同于十九界,与七尘合。人所共知,根尘识三,合成十八界。今十八界外,另加一无体之十九界,与于六尘外,另加一无体之第七尘合,岂非笑话,故曰是义不然。

\

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子二破有体分二。丑初约内外出入破

若谓思惟之心,属有自体,故能与外有体之法合。则汝阿难,且以手挃身体,试看此能知心,为复从内出,抑或从外而入。若从内出,此心仍居身中,何不见内之腑脏?又心从内出,还归之时,亦应见身内之物。若从外来,是心在外,来入身中,则应先见汝面,如人从外入内,必先见门。今俱不见,可知此思惟之心,虚妄无体;既非内出,亦非外来,岂能随根所合之处,心即随有。此中见字,乃约心为能见。阿难及一般凡情,皆以为见是眼非心,而心谨能知而不能见。故曰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佛随即按其妄情而破之曰: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否?佛以阿难喻心,门偷眼,室喻身,人在室中,门不能见,而能见者,是人非门。喻心在身中,眼不能见,而能见者,是心非眼。或云:人属有情,室乃死物,岂可为喻。故佛再引死人为例,若眼能见,则诸已死之人,尚有眼存,亦应皆能见物。或谓安知死人,不能见物。佛即破云:若能见物,云何名死;既名已死,当不能见。

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

丑二约一多遍不遍破

前七句先征定四义,谓一体、多体、遍体、及不遍体。次八句约一体破。若谓四肢、同一心体;则汝以手随触一支,四支皆应齐觉。若言随挃一支、四肢咸觉,则所挃之处,不应偏有所在,而应谨挃一处,全身处处皆知。而今不然,触头头知、触手手知,但一处觉,余则无知,显然挃有所在,然则一体之义,云何能成。一体不成,便成多体;若多体者,则汝阿难,便成多人,应有众多阿难,今则不然;唯一阿难,然则众多心体中,何体为汝阿难所有?若言唯一心体,而能遍满全身四肢,其义则与前四支共一心体同。故曰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谓心体,不能遍于全身四肢,而谨局跟于所挃之处,则当汝头足同时被挃时,头有所觉,足应无知,因心在头而不在足故。反之,若足有所知,则心在足,而不在头,故头应无觉。今汝事实不然,头足同触,同时觉知,是以言心不遍,限于一处,其义不成。

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