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阿弥陀佛,生活中有很多烦恼,但是菩提即是烦恼。菩提可不可以理解为智慧与觉悟?请师父就“烦恼即是菩提”给大家讲解一下。
恒传法师:阿弥陀佛,善士你好,我先给你讲一下经卷上是怎么定义“烦恼即菩提”的,然后再具体给你解释一下:烦恼与菩提相即不二之意,妨碍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称为烦恼;反之,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称为菩提。然贪、嗔、痴等烦恼,其当体为菩提;离此菩提法性之外,则别无诸法可言,故于烦恼之性立菩提之名;此即两者相即不离之意。这句话用白话文来讲就是,烦恼与菩提是一不是二,妨碍觉悟的精神即贪嗔痴等三毒都称为烦恼,而断除烦恼了就是菩提,烦恼是事相,菩提是事性,两者相即不离。
烦恼它从哪里来?是从心里来,烦恼一来菩提心就退了。烦恼是从一种假象中影印出来的,例如你看到很多不和你心意的事情,不符合你口味的事情,你不喜欢的人,你就会发烦恼心,导致你的菩提心倒退。这就是说,修学佛法的人为什么说不要看别人的过失,如果他做错了,我们要以引导、指导和感化他为中心点,这就是菩提智慧,而不是别人做错了事情,你就起烦恼心。他对你说了两句话不合你的胃口,你就烦恼了,那这就出问题了,那你还修什么?我们的心清净,一切都是清净的。别人的过失是别人的过失,我们知识面比他宽,明白的多,你可以告诉他让他怎么做,至于听与不听,你尽心就好。不要是你在引导别人的情况下,别人不听,你再起了烦恼心,这就不行。为什么说佛度有缘之人,讲的是看你有没有这颗菩提心,在你度这个人的情况下,缘分机缘是不是到了?机缘不到的情况下,就很难度他
。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可以看到很多此类问题,就因为别人一句话,就起了烦恼心,有什么可烦恼的呢?就因为别人说这个事情应该这样做,你感觉不适,你就起了烦恼心?那你还敢说修学吗?修学最重要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我们在一起做事,怎么样把它做到圆融而又圆满,而又互相不伤害。像我在别的寺院看到了一个问题,僧人和居士老是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有的居士比较强硬,什么都想管,什么都想做,可他又做不好,看到法师在做法事的情况下,这个居士感觉法师做的不合适,他就开始说,到最后这个法师也起烦恼心了,居士他自己也起了烦恼心。按道理来讲,寺院的在家众不得去管理僧众,只有僧管僧,没有你在家居士管僧这一说。如果你非要这样做这就是说你心态出问题了,不平和,严重违犯寺规、佛制是要背严重因果关系的。就包括我们在单位跟同事一起,你老是看他不顺眼,老感觉他做的不对你做的很对,这就出问题了,是心态出问题。你从来不找自己的过失,这就是为什么说我们时时刻刻要反观自己?就这个道理。你动不动起烦恼心,那你的菩提心一退得多长时间才能恢复过来。其实作为法师来讲更不要起烦恼心,这句话讲的对不对你尽管去做你自己的事情,履行自己的职责就可以,他本身是居士,不是圣人。包括僧人和在家众都是在修学中,都是在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是一个过程,需要一个很好的心态去调伏这些烦恼。烦恼都是从心来,心态出问题了那就出问题了!精进修学,反观自己,退烦恼为菩提。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