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皈依之后在行为上要注意哪些?《地藏经》上说:“若遇非理毁用者,说所求阙绝报。”请问这句话如何理解?
答:皈依后,要把三皈依戒法落实在行动上。自皈依佛,就不皈依外道邪魔;自皈依法,就不皈依外道典籍;自皈依僧,就不皈依外道邪师。不可受了三皈依,还去信外道、气功等。至诚求受三皈戒法者,能得护法善神佑护。三皈弟子要深信世出世间因果,慎独自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要相信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实存,至诚求生净土。行为上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要身心柔软,具慈悲心,淡化我执,放下我慢,身心清净,则世界净。庄严国土,人人有责。所以你的行为、你的人格、你的气质,都要有一个大的改变。
《地藏经》上这句话“若遇非理毁用者,说所求阙绝报”,是说因果的对应报。用者,指器具之用,如犁、锄、伞、盖、舟、车等。“非理”是没有理由的毁坏,或出于气愤毁坏自己的器具,或恶心损坏他人的物品。如果存有这样的心行,自然会感招未来需求器具阙绝之报。这句经文教示我们得爱惜一切物品,不可暴殄天物,比如对五谷食物,要惜福,不可摆排场而浪费丝毫。大自然的五谷杂粮与种种非再生资源,都不能去糟践浪费,如果去糟践就属于“非理毁用者”,由此你下一辈子就所求不得如意。这种观念可用作建构节约型社会的哲学理念。
问:印祖在一篇文钞中这样开示:“倘有余力,诸大乘经,不妨随意受持读诵,当以志心受持为本,且勿急欲洞彻其义理为事也,果能志诚之极,教理自会透彻。若先欲透彻,不从志诚持诵做,即透彻亦无实益,况决难透彻”。其中一句“果能志诚之极,教理自会透彻”,请问法师,这是印祖的方便说,还是只要志诚了教理就会透彻?请慈悲开示。
答:印祖的很多开示都是很精妙的,是经验之谈,我们宜依教奉行。佛经不可等同于世间的学问,不能只靠我们的逻辑思维即所谓的心意识去研究。因为佛经是从实相般若所引发的文字般若,文字般若引发吾人的观照般若,令行人契证实相般若,这些都要用至诚恳切心方可造入。以空印空,似水投水,感应道交,妙德难思。如果用生灭心去揣度佛经文句就会越推越远,可谓白云万里。“果能志诚之极,教理自会透彻”这句话中的“果能志诚之极”,这对一般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但又确实是我们要趋向的一个目标。学佛就是要志诚恭敬、到达志诚之极的境界,那样对佛法的教理就会自然明了,如屋里人道屋里话,十分亲切。那么如何契入至诚境界呢?就需要从截断分别意识开始,我们或抄经、或读经、或受持,这些都是契入到至诚境界的一些方法。就像智者大师行法华三昧,读诵《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心缘药王菩萨舍身之苦行,至“是真精进”句,俨然入定,见共慧思禅师同处灵鹫山七宝净土,听佛说法,故慧思禅师说“非尔弗感,非我莫况”,此法华三昧前方便。世间种种学问都无法与其相比
。所以我们无论是打坐、拜佛、读经、抄经、念这句名号等等,都是趋向至诚之极。至诚之极可契入法华三昧、契入念佛三昧;安立念佛三昧,一切智慧便都法尔现前,教理自然会透徹了解,因为教理无非就是吾人内心的智慧,慧由心出,不由他悟。我们按印祖的话去做,至诚颛蒙念佛,暗合道妙,潜通佛智,终必大明乎教理。问:弟子一接触到净土法门,就欢喜信受,并想方设法介绍给不曾接触佛法的家属,但家人对于弟子送的讲经书籍和光碟不感兴趣,不是拒绝收看,就是说没时间看。弟子应该怎样做呢?
答:你接触净土法门,通过念佛,得到身心上的益处,亦希望自己的家人也能同信净土法门,这个心是良苦的,但要观察时节因缘,不可轻率而行。一般没有经过佛教熏习的人,长期以来对宗教都有一种负面的评价,误会很深,所以你很热情地送佛书光碟给他,他不感兴趣是可想而知的,碍于情面说自己没有时间看,背地里还可能议论你怎么搞宗教迷信呢。所以不可操之过急,要慢慢引导。先让他从知识角度来了解佛教,不要一上来便信仰修行色彩太浓。因为他们可能认为,我接受佛教信仰会不会有许多限制。如果事业进取心没有了,在这个竞争的时代去学佛,我的饭碗或许都没有了,他有很多疑惑,当然会以种种理由拒绝。
是故应善巧方便,先以欲勾牵,谈学佛对世间的好处,诸如学佛能令内心清静,智慧开发,身体健康,学佛可让我们事情做得更好,从这方面去诱导一下,这样慢慢来。万一家人的机缘没有到,也就耐心等待。首先求诸己,你自己要好好如法学佛,奉持净业三福,提升精神品格,提高整体素质。家人看到你通过学佛,各方面都变好了,就会对你所学的佛法产生好感,便会产生也想接触的念头。如果你学佛后,仍然烦恼重重,做人都没有做好,家人就不会听你的话。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只要你真诚学佛,并祈阿弥陀佛慈悲加佑,最终会感化家人一起学佛的。
问:念佛人多是老头老太太,年轻学佛人往往对禅、密感兴趣,对净土法门漠然,这是什么原因?
答:年轻人学佛,多有好奇务胜者。是故一入佛门便对谈玄说妙之法,颇有好乐。加之自己稍有些文化知识,常以上根利智自许(或口头谦虚,内心如是自肯),这是可理解的正常现象。而老头老太太,文才不足以广阅经论,体力不能支撑长久坐禅。且桑榆已晚,感到腊月三十快到,渴求出离生死心较切,是故一闻简易而究竟的念佛法门,便全身归命阿弥陀佛,靠佛力带业往生,了办生死大事。这种心态与行持,乃是以他(她)们大半辈子人生苦痛经历为代价,所获得信仰上的硕果,可庆可贺。这种愚夫愚妇实是根器深厚的念佛人,无量寿经指称为佛的第一弟子,所谓愚不可及也。大智若愚也,而我们一些有点世智辩聪的年轻人,看得几本佛经,了解几则禅宗公案,或密宗的神通感应等,便空腹高心,轻视净土,这山望到那山高,实则并未在心地上下过真实的功夫。大概等到学佛过程中碰得头破血流,痛定思痛之余,或有浪子回头之一时。待到那时,自认是愚夫愚妇,舍阿弥陀佛慈悲救度,莫由出离生死苦海,如是死心念佛,方是真正的上根利智,是乃人中芬陀利。
问:阿弥陀佛的“阿”字念成“ō”(音“喔”)可不可以呢?另外,打坐念佛时常会嗝气,或者觉得有股气堵在胸口,这是怎么回事呢?
答:阿弥陀佛的“阿”字正确读音念“ā”,有些人习惯发“ō”音,也是可以的,如来悉知悉见。无论是念“ā”音还是“ō”音,阿弥陀佛都知道我们是在念他。但最好慢慢改过来,因为“阿”字,华严字母中排在第一,表法界生发音,诸法空义。“阿”字具无量功德,无量涵义。自“阿”字出生一切陀罗尼,展示了生生不息功德藏。
打坐念佛时不要高声,否则伤气。可系心于佛号,随呼吸持念,慧心安住。随息念佛亦是良佳的摄心方法。对于身体上的疼痛或者是气脉等不要执着,一切观空,佛号历历分明,即是无上深妙禅。诚如彻悟大师所示“一声佛号一声心,心佛双忘趣转深。定久不知谁唤醒,满天霜月照幽林”。
问: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上期贵刊的《关于对〈苦行头陀墓林僧笔记本〉的几点看法》,寥寥几笔,却是句句中的,切中要害。经过指点,很多同修冷静审视,得以从盲目崇拜中解脱出来。之后,我们不免又有些困惑,作为佛法初学者,应当以何种标准来抉择当今教内的各种言论说法呢?
答:末法时期,学佛者贵在建立正信正见。判断是非邪正的标准唯有圣言量与祖师的原则立场。对净业学人来说,要熟稔净宗五经一论与中国净宗祖师的著述。以读诵、抄写、礼拜与研习等方式,使之沦肌浹髓,将佛言祖语转换为自己的知见,以此作为判别邪正之参照坐标。依法不依人,切勿意气感情用事,切勿盲从瞎拜,搞成现代造神运动。以古为师,就净宗而言,昙鸾、善导、永明、莲池、蕅益、彻悟、印光等祖师著述所指的方向,决定能令吾人从生死此岸稳达极乐彼岸。另外,应养成读书慎思的习惯,虽然读古人著述,比较吃力,先难而后获。曾为沧海难复水,曾游圣人之门难为言,做祖师大德的私淑弟子,以阿弥陀佛为大导师,千稳万当。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